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为了促进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发展,中国在2018年举办了四次主场外交活动——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这四次主场外交场合上,中国国家领导人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国在新时期将践行的“和谐”发展理念。本文运用Kenneth Burke的聚类修辞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国家领导人如何通过对修辞的运用将中国 的和谐发展理念传达给国际社会。研究结果表明,“和谐”修辞通过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描绘得以呈现。当今世界正面临新冠病毒、气候变化、战争等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因素的挑战,因此,对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承诺践行的外交思想进行探索,不但可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更可为世界人民共同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困难提供中国解决方案,从而促进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
主场外交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开展的各种重要外交活动,东道国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对维护和扩大该国的国家利益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向世界传递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所遵循的核心理念——和谐共处。基于这种发展理念,中国在进入新时期之初便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就——至2020年底,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本文运用Burke聚类修辞批评方法,探讨中国最高领导人在2018年四次主题演讲中中国外交政策“和”文化修辞理念的塑造过程。
博鳌亚洲论坛 “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组织,由29个成员国共同发起,每年定期在海南博鳌举行年会。论坛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论坛当今的使命,是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凝聚正能量”;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游、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中非合作论坛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谋求共同发展,且其宗旨是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口博览会由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承办,旨在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一道,努力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为各国开展贸易、加强合作开辟新渠道,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共同繁荣”。
这四个国际及区域组织的共同目标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依赖于各国的发展,因此,为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国际合作势不可挡。因此,建立一个各国可以进行深入交流、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国际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举办主场外交活动不仅能够实现世界各国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对主办国国际话语权的提高也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如张珂所述,主场外交的优势效应包括“聚集效应、传播效应和整体效应”。具体来说,聚集效应体现在通过议题设置来指导和实现国际问题的解决和国际规则的制定;传播效果体现在通过话语权传播外交理念、国家政策和文化价值观;整体效果是通过城市形象的整体展示提升国家形象。通过举办主场外交活动,中国不但能够将中国解决国际问题的方案提供给世界,同时也能够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在当今国际社会面临多种不确定性的同时,中国适时为国际社会提供惠及多方的建设方案是对我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呼应。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胡开宝指出,“外交话语是关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或外交理念的话语及其话语行为,具体包括国家发布的外交文件、白皮书、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讲话、国家间条约、协议和公报、以及新闻发布会等”。国内外对外交话语的研究研究视角多样,研究内容丰富。李战子对语域和语类理论在阐述移动媒体变化和话语形态关联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究。胡开宝研究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的内涵和含义,指出对该话题的研究包括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文体特征的研究、中外外交话语的比较研究,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研究以及话语建构途径的研究。赵玉倩研究了中国国家形象纪录片中隐喻的特征、功能、类型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意识形态关系,指出多模态外交隐喻作为一种视觉修辞符号或符际翻译手段有助于“大国外交”等重要概念的传播及我国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杨明星、王钇繁从跨学科角度对外交委婉语的历史渊源、文体特征、修辞原理和话语功能进行了研究,指出外交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语用原理和修辞策略。Belyakov通过研究外交语篇中的词汇结构、句法结构和复杂的语义关系系统,发现外交协议话语具有情感表达和对事件评估的特征。Skriabina研究了外交话语中的语义、句法和文体特征,发现说服作为一种交际现象对受众的观点、印象、态度、感受和情绪具有影响。Litvak and Pomozova对中国驻欧大使回应受西方批评时外交话语风格的转变进行了研究。对外交话语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外对外交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隐喻、委婉语和词汇句法等语言特征的探讨,缺少对外交话语修辞的研究。Burke认为,“修辞是将语言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在那些天生能对符号作出反映的人的身上诱发合作的行为”。为了使受众形成某种态度,修辞者使用“包含各种含义”的术语并用一种‘完美主义’的倾向将这些含义传达出去”。“‘完美主义’的倾向是探索一个‘终极术语’的过程且该术语是对‘许多动机线索’的一个总结,虽然从表面上看,它将整个术语的复杂性简化为一个看似简单的术语,但使用它的人可能已经非常了解其中包含的许多其他含义,但并未明确宣布”。本文运用Burke聚类修辞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国家领导人主场外交演讲中“和谐”修辞作为“终极术语”是如何传达给国际社会的。
2 “同一”理论及聚类修辞分析方法
“同一”理论是Burke修辞理论中的核心理论,它主要对修辞者如何通过使用“演讲、手势、音调、顺序、形象、态度、想法”等代表性形式与受众实现“同质”进行研究。Burke认为,如果两个人有着相同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相互认同。然而,一个人也可以“在与另一个人没有共同兴趣的情况下实现同一,如果他认为他们是,或者被说服相信是这样的话”。伯克的修辞学观不同于古典修辞学。古典修辞学探求有意识和公开使用的修辞技巧,从而探索修辞者如何通过使用修辞技巧实现劝说。而伯克修辞学更加关注寻找象征行为中受众与说话人实现“同一”的内在机制。当受众将自己与说话人实现“同质”时,自己就会按照共同的态度行事。换言之,“同一”是修辞者修辞行为的目标。为了实现与受众的“同一”,修辞者“利用兴趣同一来建立自己与受众之间的融洽关系”。在当今面临新冠病毒、气候变化、战争不断侵扰的世界,各国采取多种形式共同克服困难与挑战便对各国提出了实现“同一”的迫切需求。然而,国家间国既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也有不同的利益取向。因此,为实现“同一”的目标,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中国主场外交场合中将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和谐”文化思想通过对多种关系的描述呈现给了世界,传达了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所践行的“和谐”文化传统。因此,对新时代我国主场外交话语“和谐”文化修辞进行聚类研究,不但可树立新时代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对推动整个世界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就聚类修辞分析方法来说,Burke说道,“我们必须时刻要记住,一个实验不是直接而简单地揭示了现实,而是它只揭示了这种特定术语能够揭示的现实”。当一些术语被给予更多的关注时,它反映了修辞者在选择这个术语而不是那个术语时所要传达的某种动机。作为分析修辞者与受众如何实现“同一”的一个研究方法,Burke的聚类修辞分析方法(cluster analysis)关注的便是某些术语在一个修辞行为中是如何受到比其他术语更多关注的,从而揭示修辞者的修辞动机。具体来讲,在聚类修辞分析过程中,通过对“什么与什么相配”“什么与什么相对”“从什么到什么”的分析,修辞者不但可以使我们识别出文本中所存在的东西,还可以使我们识别出文本中所不存在的东西。
进行聚类修辞分析,修辞分析者首先根据频度和强度的原则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识别;然后针对所识别出的关键词寻找与这些关键词进行聚类的词汇及表达;最后,修辞分析者分析这些聚类词汇及表达所塑造的同一态度及这种态度的修辞塑造过程。
3 聚类修辞分析
对中国国家领导人2018年四次中国主场外交主题演讲进行聚类修辞分析,发现中国国家领导人运用“合作”“地球”与“和平”三个关键词向世界人民传达了新时期中国在与各国开展合作时所践行的“和谐”文化原则。这些关键词的使用体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及“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描述上。以下对中国国家领导人四次主场外交演讲“和谐”文化修辞进行聚类修辞分析。3.1 合作
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18年四次中国主场外交演讲中使用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合作”。该关键词用来描述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在相互交流中所应采取的态度和行动。也就是说,只有各国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促进国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共同发展。该关键词的聚类词汇包括“自由”“平等”“包容”“友谊”“互助”“谈判”“正义”“透明”“改革”“联系”“共同面对挑战”“共同目标”“团结”“沟通”“投资自由”“包容差异”“共存”“对话”“不对抗”“大家庭”“新老朋友”“非洲兄弟”“友好”“给予与索取”“真诚”“文化多样性”“相互学习与借鉴”“中非复兴与互补”。这些聚类词汇将所有国家之间的关系描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即在家庭中,所有家庭成员间都应真诚、平等和公正地对待和交流,共同将家庭建立好。在国际间,国与国之间一旦建立了互信,国际合作便得到了保证。正是基于对各国在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方面不可分割的现实的判断,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主场外交场合呼吁国际合作。对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强调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根源。在中国文化中,“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个整体,具体问题在相互接触中得到解决,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真正的本质便得以展示”。同理,尽管每个国家在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及历史经历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当所有国家都将彼此视为彼此发展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通力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那么和谐国际关系的建立才有实现的前提。3.2 地球
与四次主场外交演讲中第一个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词不同,这些演讲中所使用的第二个关键词“地球”被用来描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活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的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主场外交场合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共同行动保护地球。该关键词的聚类词汇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然”“一致”“绿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聚类词汇的使用共同传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休戚与共关系——当人类与自然之间达到发展步调一致,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后,那么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便处于一种和谐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才得以实现。这种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石,也是一个需要人类社会不断重新解读的命题。这一命题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人破坏自然,就意味着人在毁灭自己。因此,基于对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定义,中国在主场外交场合上提出了国际社会共同保护地球作为保护我们自己的行为的紧迫性。在主场外交场合上,中国国家领导人将新时期中国所践行的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呈现给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国所践行的国际社会的共有价值。3.3 和平
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四次主场外交演讲中使用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和平”。这个关键词被用来描述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得以成为可能的基本的外部条件。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发展就会受到阻挠。因此,为了强化“和平”这一理念的基础作用,中国国家领导人运用了“当前形势”“复杂多变的世界”“战争与冲突”“新挑战”“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欺凌”“称霸”“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对抗”“颠覆现有国际体系”“反恐演习”“国际关系民主”“向非洲国家提供人道主义粮食援助”“改善全球治理”“普遍和共同(可持续)安全”“饥饿和贫困”“各国独立选择的发展道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些聚类词汇。这些聚类词汇不仅阐述了导致世界不安全的因素所在,也传达了中国在确保世界和平方面所将要采取的策略和行动,即,践行和平发展的理念并将之运用于国际秩序的维护中。“不使用武力”的哲学可以在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无为”的学说中找到。根据老子的哲学思想,“行为通常是被充满欲望、白日梦和毫无成效的的问题(如欲望)的大脑通过不断的、狂热的运转而自我产生并且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果”。同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便是由于被欲望充斥头脑的国家通过对欲望的不断的、狂热的追求而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为给各国发展提供一个和平友好的发展环境,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主场外交演讲中强调了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发展。这一呼吁体现了大多数国家的声音,因此,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得到了广泛的国际支持。4 聚类词汇之间的关系
对中国主场外交演讲的聚类修辞分析显示,“合作”“地球”“和平”三个关键词及聚类词汇将中国描绘为一个致力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发展的国家。“和谐”是中国国家领导人主场外交话语修辞的“终极术语”,即这个术语概括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演讲中所描述的各事物之间联系所应达到的最好的状态的修辞。此外,中国国家领导人主场外交演讲中对“和谐”文化修辞的塑造与Burke关于修辞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修辞者与受众“同一”的解读具有共通性,即双方都强调不同事物之间所同时具备的一致性属性和特征。“和谐”这一文化思想是一个渗透到中国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原则。正如Louie评论的那样,“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是孔子基于变化的形而上学和和谐的核心理念的人生哲学”。以“修身养性、家庭和睦、国家治理、世界和平”的形式践行的和谐理念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生活原则。因此,在国际关系开展中,只有各国相互尊重、平等沟通,以建立一个有利于各国发展的合作、可持续、和平的国际环境为目标,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正迈入新阶段之际,对“和谐”修辞如何继续影响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研究,不仅可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新时期所采取的外交政策的性质,更可以为国际社会对自身能够共同取得的成就怀有希望。当新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思想及原则得以真正理解时,那么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才会充满希望。5 结论
运用Burke聚类修辞分析方法,本文对2018年中国四次主场外交场合中国国家领导人所发表的主旨外交演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际中国外交政策所践行的核心思想。对这些演讲的聚类修辞分析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以“和谐”理念为根基,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正如Burke所说,“同一是对分裂的补偿”。当今世界正面临新冠病毒、气候变化、战争等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的挑战,因此,对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承诺践行的外交理念进行探究,不但可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更可为世界人民解决人类面对的共同困难提供中国解决方案,从而促进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更好实现。■引用
[1] 陈东晓.中国的“主场外交”:机遇、挑战和任务[J].国际问题研究,2014(5):4-16.
[2] 张珂.新时代对俄元首外交的话语修辞艺术[J].对外传播,2020(1):57-58.
[3] 胡开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研究:内涵与意义[J].山东外语教学,2019(4):11-20.
[4] 李战子.场景时代的军事公共外交话语[J].当代修辞学,2018(6):68-76.
[5] 赵玉倩.多模态外交隐喻框架下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以大型政论纪录片《大国外交》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20(41):61-70.
[6] 杨明星,王钇繁.外交委婉语的文体特征、修辞原理与话语功能[J].中国外语,2020(2):26-33.
[7] Belyakov,M.V.Emotive Character of a Diplomatic Discourse[J].Russ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15(2):124-132.
[8] Skriabina,V.Linguistic Aspects of Persuasion in Diplomatic Discourses[J].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8(2):265-274.
[9] Litvak,N.V.and Pomozova,N.B.Chinese Diplomatic Discourse for Europe:A Change of Style[J]. Russia in Global Affairs,2021(1):50-69.
[10] Burke,K.A Rhetoric of Motives[M].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11] Burke,K.A.Grammar of Motives[M].New York:Prentice-Hall,1945.
[12] Brown,M.E.Kenneth Burke[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69.
[13] Blakesley,D.The Elements of Dramatism[M].New York:Longman,2002.
[14] Burke,K.Attitudes toward History[M].3rd e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15] Li,D.On Chinese Culture[M].New York and London:Springer,2016.
[16] Tang,Y.Confucianism,Buddhism,Daoism,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M].New York and London:Springer,2016.
[17] Cooper,J.C.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to Taoism[M].ed.World Wisdom,2010.
[18] Louie,K.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Culture[M].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