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太极拳中蕴含的人文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0652
□杨洪/文

  大学育人过程中,为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分析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的一般规律,了解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心理缺陷、社交阻碍,进而寻求合适的教学引导方式 ,达到教书育人目标。为此,高校育人时,可开展太极拳运动教学,对太极拳运动的文化内涵、教育功能、育人属性进行合理开发,为学生建构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引领学生对太极拳的文化精髓进行学习汲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与道德品质。

1 太极拳运动教育功能挖掘,契合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理念

1.1 太极拳运动内涵的修养精神挖掘

太极拳运动的开展,可帮助练习者修身养性,锤炼练习者的意志与思想。在内在身心修炼时,可对拳路进行观摩、思考、演绎,进而对太极拳的精气神进行解读,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练习效果。在太极拳训练过程中,大学生需释放身心的压力,使得身心与运动融为一体,进而体会太极拳中的自然意境,感受内心的恬静与平和,尝试从新的视角了解世界、感受周边社会中的事物,以提升学生的精神修养。

  为有效契合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理念,高校太极拳运动教学时,应当对太极拳运动内涵与修养精神进行挖掘,进而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建构,使得学生通过太极拳运动练习,可培养精神品质,提高道德情操,实现自我价值诉求,有效发挥出太极拳的育人功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2 太极拳运动继承的文化价值发掘

太极拳运动具有特定的套路与规范,练习者需遵循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运动练习。在太极拳演变过程中,不断吸收地域文化特色,进而演变为不同地域的太极拳流派,如孙氏、杨氏、武氏、陈氏等诸多流派。尽管不同地域太极拳的流派不同,但太极拳的练习功能相一致,即强身健体、修复身体、提高免疫力。在高校太极拳运动教学工作开展时,应当对太极拳运动继承的文化价值进行发掘,如动与静、快与慢、进与退的动作招式转化中,体现出太极拳的运动意义。学生进行太极拳运动练习时,应当注意谦和守意、追求心灵的宁静、展现出运动的姿态。通过轻柔用力的运动招式,展现出太极拳刚柔并济的运动理念,汲取太极拳的文化正气,提升大学生的核心意识形态,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体现出太极拳的传统文化继承功能价值。

1.3 基于太极拳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责任感

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精髓,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一种养生理念与健康理念。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对阴阳哲学进行吸纳、对中医理论进行融合,进而形成内外兼修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全球很多地区传播。在太极拳的运动训练下,为练习者带来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功效,得到广大练习者的认可与赞同。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时,为培育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责任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院校应当基于太极拳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使得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产生情感交融与精神共鸣,挖掘太极拳的文化精髓,提炼太极拳练习的现实价值与意义,进而启蒙大学生文化传承思维,凝练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责任感,使大学生成为太极拳文化传承的新载体,推动我国太极拳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

2 太极拳运动教育属性开发,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现实路径

2.1 从不知到知,从知到懂,从懂到行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懂得一个道理,还需反复实践才能在人的内心巩固下来,才能发挥教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建立不能偶尔为之,尤其在此之前早已形成某种习惯性的认识模式,很容易恢复到原有习惯中。民族精神的强弱取决于对它的培养,它是在重复中增强,一次重复就意味着一次增强,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多次的有效训练。太极拳文化的修行流程是一种从不知到知,从知到懂,从懂到行的流程。太极运动的基础动作有静、定、缓、稳、匀、软、圆、松等基础要点,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 上下兼修、刚柔相济、进退有节、松静天然、沉着安详的精神内容和对人生的关爱。通过长期习练太极运动能够修养一种平静淡然的生命境界,不以物喜,非以己悲,乐天知命。在练习太极拳功法的整个过程中,要将这种精神内容作为动作要点贯彻在训练的整个过程自始至终中,对自身进行的一举一动以及起心动念都经过了反思和调节,并且把自身的内在情绪和动态调节在合理状况下,让每做一次的动作都在意识上完成了一次提升,而整体训练流程则是一种训练者自身修行的流程,立足点也是练习者的心行。太极拳动作的重复也就意味着文化在意识上的重复。所以,太极拳的指导要领能够不断地对练习者的意志形成积极影响,也能够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引入大学生的心智结构,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水平。

2.2 理论知识向实践经验的转变

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通常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为其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且较为枯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敷衍了事,教学效果根本无法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高校体育课中的太极拳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将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融合到太极拳的实际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中华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和谐”文化精神,这种教学方法更能吸引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其民族精神。因此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太极拳相关内容作为教学的补充内容。

2.3 从短期的心理体验转向长期的身心训练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实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逐步递进的过程,相关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实践参观活动来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心灵层面上体验民族精神。但是短时间的心理教育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无法使其的影响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扩大。练习太极拳的心法重点就是修身养性,利用世间万物的规律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以太极拳联系中的“坐忘”为例,其核心要义就是要练习者抛弃自身杂念与私欲,平心静气,不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让人的身心都处于安静祥和的环境之中,进而抵达万物与我为一,世界与我并生的地步。在进行太极练习时,最重要的就是放松身心,将杂念抛之脑后,将全部注意力与思绪收归内心,尽量保持心如止水的静态心理。这也是太极拳法练习要求的固定心里状况,也是一种心灵控制方法,帮助练习者收拾杂乱无章的心情,保持祥和的内心境界。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其对大学生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太极拳及其所蕴涵的中华文化已成为中国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所具有的“知行合一”的特征 :从不知到知;从知道到懂;从懂得到行。在太极拳教授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精神融于之中,从传统理论教育的形式转为实际操作的形式;从短时间的心灵感受转为长久的身体锻炼过程;从单一的心灵感受机制转为身体互动机制。如此更调动学习者的意志,使学习者得到良好的感受,更有效地把中华民族精神引入大学生的心智结构,引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感悟,从而直接推动了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养成。

3 太极拳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内容

3.1 太极拳可以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的一个分支,它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是因为太极拳的传承者敢于打破历史的枷锁、勇于不断地突破与创新。太极拳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繁衍出不同的流派,逐渐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武学门派,它的发展与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共同的智慧结晶,这体现了武术前辈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太极拳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还具有生生不息的伟大哲学理论。太极拳可以作为当代高校教学素材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可以以实践的方式将自身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全面激发出来,在面对西方文化入侵的同时,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爱国情怀与报国的伟大志向,增强新时代背景下社会青年的时代使命感与奉献精神,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到每一位高校学生职业生涯的始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明对新一代国家建造者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基本要求。在我国传统文明当中,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家庭和自身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唇齿相依,荣辱一体,无论是每一个家庭还是每一个个体的人,都必须在国家的大前提下,才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太极拳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要义,它可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受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太极拳的练习与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学生的动作要整体相随,内外相合,全法中要做到镜中有动,动中含静,利用整齐划一,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体现太极拳中所蕴含的大局观与整体思维。太极拳中的大局观不仅体现在全体动作的完整统一上,还体现在对练习者内心境界的要求上,在这种内心思想境界的引导下,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会逐渐与外界环境产生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其民族精神,更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3.2 太极拳可以培养大学生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太极拳运动,常被中国人叫做仁义拳、道德拳,因为其体育形态与宗旨都承载了传统中国道德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太极拳运动的门规戒体以及对提倡与传承习练者的行为要求,都反映了对道义文化的践行。如在太极拳技艺风范中表现恭敬地敬静、端恭、雍容,中表现谦逊的沉稳、含蓄、收敛,在太极拳门规戒律中表现重义气的胸襟开阔、见义勇为等,在太极浑元桩功、拳架套路和太极推手都表现了太极拳的“中正”,而“中正”则体现了中正的道德观。此外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代表它也体现出了以忠孝、诚信、刚毅、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武德。可见太极拳本身丰富的德育内涵可以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培养大学生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4 结语

上文中对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理念、身心健康培育理念、身心健康教育路径阐述,围绕太极拳运动项目,分别对太极拳的运动教育功能与运动教育属性进行论述,以说明太极拳运动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影响。我国太极拳运动教学工作开展时,应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结果为契机,大力弘扬太极拳运动,营造太极拳运动社会氛围,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通过在高校开展太极拳运动训练,契合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以大学生为太极拳文化传承创新载体,推动我国太极拳运动的推广与发展。 ■

  引用

  [1] 刘佰勇,盛丽平,胡光辉,等.高校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的现状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0(2):54-55.

  [2] 鲍亮.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J].池州学院学报,2019(3):88-90.

  [3] 熊曼丽,邓奎,戴亏秀,等.太极拳运动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7(13):195-196+198.

  [4] 金勇.高校体育教育视野下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健康的价值探讨[J].区域治理,2017(6):123-12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