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德沃夏克 《幽默曲》和声技术与演奏技法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1033
梁 晨

  1841年,德沃夏克出生于布拉格以北的小村庄,年幼时跟随指挥家、管风琴家列曼学习中提琴、钢琴和作曲。他的代表性作品有:《g小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一交响曲》《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及歌剧《水仙女》、清唱剧《圣母悼歌》等。从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捷克民间风格特征,他创造出的旋律似乎是取之不尽的,流畅且具有感染力。他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荣誉音乐博士学位,担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教授作曲等课程。

  德沃夏克一生创作的钢琴曲有80余首,他于1894年创作的《幽默曲》,收录于同名钢琴套曲中。这首作品是最常演奏的钢琴曲之一,甚至由小提琴家克莱斯勒据此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也流传甚广,其后又出现了管乐版本、交响乐版本等。整首作品不仅具有轻松幽默的风格特点,而且中部旋律具有质朴而亲切的民间风格特点。幽默曲这一体裁流行于19世纪,表现出幽默风趣、轻快活泼的音乐特征。从幽默曲的体裁来看,它的来源与谐谑曲有关。谐谑曲最早源自三拍子的宫廷舞蹈,优雅华丽。很多交响曲和奏鸣曲中会有小步舞曲的乐章。贝多芬常常将交响曲的小步舞曲乐章速度加快,后来逐渐变为谐谑曲乐章。幽默曲的节奏不局限于三拍子,这首《幽默曲》就是四拍子的节奏特点,虽不像谐谑曲一样快速而激烈,但基本节奏特点是与谐谑曲有一些渊源的。

一、曲式结构

这首作品是A-B-A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其中A乐段是一个单三部曲式结构,B乐段采用完全相同的平行乐段,再现部A乐段中采用了减缩再现的手法。再现部A乐段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再现结束在第二主题的B乐段上,德沃夏克打破了以往惯有的创作思维模式,在曲式结构上颇具新意。整首作品采用半分解织体,从A乐段的一小节一个和声到B乐段和C乐段的一小节两个和声,可以看出和声节奏是逐渐加快的,推动了音乐情绪的发展。

  曲式结构如下图:

  

二、和声结构

这首作品的和声结构设计巧妙而具有创新性思维。首先体现在和声的运用上,在古典和声的基础上,渗透了浪漫主义的和声手法;其次体现在和声节奏上的巧妙布局,例如采用和声扩张和离调进行等手法,使和声节奏加快,推动音乐的发展。在调式调性的布局上,德沃夏克更是充分运用了捷克民族调式风格进行创作,使音乐富有新意和民族风格特点。

(一)在古典和声框架中渗透浪漫主义手法

从和声的布局上看,A乐段分为a与a1两个乐句,这两个乐句的和声设计基本类似:a乐句采用I—IV—I—V的和声进行,a1乐句采用I—V—I6—VI—bVI+—V—I的和声进行(如谱例1)。若将其中I—IV—I的和声进行看作是主和弦的扩大,总的来看就是I—V的和声进行。像这样以四、五度关系为主的和声进行,是古典音乐中常用的和声创作手法。但其中和声进行的扩大方式为变格:I—IV—I,这是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色彩性和声进行。因此,德沃夏克巧妙地将古典与浪漫风格相结合,具有特别的创新性音响色彩。

  

  谱例1

(二)对和声节奏的巧妙布局

和声节奏是跟随和弦变化产生的一种节奏感,它是以和弦的变化为基础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音乐的发展和音乐结构。在这首作品中,A乐段的a(1-4小节)与a1(5-8小节)为两个平行乐句,但a1的终止要落在主和弦上才能使和声节奏有所变化。德沃夏克巧妙地在第7小节设计了I6—VI—bVI+—V的和声进行,使主和弦扩大到其替代和弦VI,并产生低音的半音化下行,从而产生bVI+的增三和弦音响。这样巧妙的和声节奏布局不仅扩大了和声语汇,更加丰富了和声色彩,给音乐增添了些许诙谐的音响效果。

  B乐段的和声节奏总体上比A乐段活跃,分为b与b1两个乐句。b乐句采用I—I6—IV—V7/II—II—V7—I的和声进行。从和声进行的整体来看,可以看成是主和弦在和声上的延长,细分可以看成是I—IV—V—I的古典化和声的完全进行。而b1乐句在b乐句和声进行基础上,从第15小节(如谱例2)开始向下属方向进行和声扩张,并在终止处落在了属九和弦上,使整个B乐段产生了相反的和声结构:b乐句为完满全终止,b1为半终止。这样的和声设计既具有终止感,又为再现A段做了紧密的和声连接。特别是在第15-16小节处,和声节奏变为一小节四个和弦,由下属和弦到属和弦的短暂离调进行,加强了声部的半音化运动。从音响效果上分析,这样突然加速的和声节奏,不仅给作品增添了幽默诙谐的效果,也使音响到再现部的过渡更加自然。

  

  谱例2

(三)调式调性布局

这首作品总体调性布局是bG大调—#f小调—bG大调,采用同主音调式交替转调手法,这种转调手法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特点。在欧洲音乐中,作曲家常在小步舞曲、谐谑曲的中段采用同主音调式交替的手法写作。在作品中部运用了#f小调—A大调的平行大小调调式交替手法,这种转调方式极具捷克民族性音乐思维特点。

  平行大小调调式交替来源于同音列交替,但受功能影响,使和声小调和和声大调相互融合,但它们在音列上不完全相同。德沃夏克充分运用平行大小调调式交替和弦表现民族特色。根据整个作品的调性布局,呈示部与再现部都在bG大调上,可以确定中部是#f小调更为合理。在第25-40小节中,开头为#f小调的主和弦,结尾为#f小调的属七和弦。其中,有几个小节的和弦一直在#f小调和A大调两个调性中混合运用,使产生的音响效果非常具有民族音乐特色。

  德沃夏克因自幼受捷克民族音乐的影响,创作的作品常饱含捷克民族音乐特点。他常将功能和声与平行调式交替的和声手法相结合,使音乐既保持在古典、浪漫派的和声体系之中,又极富有新意,使作品极具民族乐派的风格特点。

三、演奏技法

(一)装饰音的演奏方法

装饰音是钢琴演奏中的一门艺术,演奏好装饰音需要用到钢琴的各种触键方式。装饰音从18世纪键盘音乐中得到广泛的发展。克·格·汉密尔顿曾撰写《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表情》,书中详细介绍了关于钢琴演奏时要注意的触键和表情两门学问。触键包括指力、手力、臂重和全臂四种触键方式。在《幽默曲》这首作品中,由于调性基本上都在bG大调,左手和右手基本上都在黑键上演奏。特别是右手,需要非常稳定而准确的触键,同时,还需注意三十二分休止符的精准和情绪的推动。这时就需要将钢琴演奏的两种触键方式相结合:指力触键和臂落触键。指力触键是所有触键中运动范围最小的一种触键方式,需要前臂肌肉和肌腱巧妙配合。臂落触键就是为了下键时的连贯性而产生的前臂下落的触键方式。例如,在演奏前三小节时,右手需要稍做断奏,让每一个十六分音符都演奏清晰。之后,在演奏三十二分音符时,需要弱处理,使十六分音符的音具有推动性。同时,要注意每一个小节的渐强和减弱的处理,这就使每一个十六分音符的声音处理尤为重要,推动性就是加强指力触键最重要的连贯方法。为了使这些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休止符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贯,需要用到臂落触键。即:弹出断奏的效果后,即刻放松手腕。这样弹奏的声音既把休止符表达清楚,又具有乐句的连贯性。整体上听来具有诙谐幽默的效果。

  再如作品的第13小节,出现了波音的装饰音。波音是由本音与其下方的半音或全音交替完成的,速度较快,要在本音的时值内完成波音演奏。在钢琴演奏中,音程的旋律音波音演奏,相较于单音的波音演奏来说是比较难的一种演奏方式,需要演奏者手指的放松和指尖的紧张。紧张与放松是矛盾的两个词,但在钢琴的触键上,却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在演奏音程的旋律音波音时,需要二指牢牢抓住fa音,同时,四、五指稍微放平,指尖紧张但手腕放松来进行波音演奏。这样出现的音乐效果则是轻松并均匀的。

  在作品的第17小节还出现了倚音的装饰音。倚音分为长倚音和短倚音。在此处附加音符的符干有一个斜杠,因此判断为短倚音的演奏方式。短倚音在古典时期的运用较巴洛克时期来说更为广泛。在第17小节,音乐情绪是幽默诙谐的再现主题乐段,因此需要演奏的是短促而灵活的音乐情绪。这里需要运用的触键方式是手力触键。手力触键是指手的朝下动作,在演奏短倚音时,需要非常快速地移到主音上,同时注意不要给短倚音重音感。这就需要用到手力触键方法,快速地将手臂甩下并轻弹倚音,使音准确落到主音上。演奏时,手腕放松,手臂自然甩动,就完成了短倚音的演奏。演奏时,也可以提前对此进行练习,练习方法如下:首先保持手臂放松,手肘放松;然后将前臂稍微抬起,手腕检查其灵活性;最后准确演奏倚音,并马上使手腕放松。

(二)踏板的运用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通常需要踏板的运用。在《幽默曲》这首作品中,很少有版本有详细的踏板标记,有一些版本只是作为提示稍加个别踏板标记。本文将详细讲述踏板在这首作品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和声分析,可以看出这首作品的和声节奏基本为一小节一个和声。只是在个别处于乐句结束时,采用了非常紧密的和声进行方式,一拍一个和弦变化。因此,在演奏时,如果一小节一个和声,则一小节踩满一个踏板,并用音后踏板的方式使音乐连贯到下一小节;当遇到一小节两个和声时,则需要在和声改变时更换踏板;最后一种情况就是比较复杂的踏板运用方式:一拍踩两个踏板。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奏者,可能会一拍踩两次很深的踏板。相反,此处由于拍点速度比较快,采用抖动踏板音响效果会更好。抖动踏板是对延音踏板非常快速,且踩得非常浅的一种运用方式。踩延音踏板时,要注意浅踩并轻抬,而不需要完全释放踏板,类似于抖动的动作,因此称之为抖动踏板。例如,在作品的第7小节处,需要在两拍里踩四次踏板,此时需要用到抖动踏板。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减少音量的效果,还可以使和声听起来更加清晰而鲜明。

四、结语

德沃夏克的《幽默曲》不管是在曲式结构的安排上,还是在和声结构、调式调性的布局上,既保留了古典、浪漫派的和声体系,又比其他音乐作品更具有创新之处,使其在音乐史上经久不衰,成为音乐舞台上经常演奏的作品之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