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语境能够促进交际者的沟通,使得交际者之间互相理解,从而完成交流。语境研究在各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在国外,人们对语境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静态语境、动态语境和认知语境;在国内,虽然语境意识萌芽较早,但前期缺乏系统化的研究,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部分学者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本文就语境观在不同理论中的相似性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关联理论、顺应理论和语用行为理论中语境观的共同点。二、文献综述
我国早期的经典文书中就有关于语境意识的论述,例如《论语·乡党》《礼记注》等,但其中没有明确出现“语境”一词,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成利军,2017)。1932年,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题旨情景”说,自此国内近现代语境研究踏上征程(王建华等,2002)。20世纪60年代,语境研究得以发展,日益增多的研究为修辞提供了服务。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语境研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语境研究的理论框架得到初步建构,很多学者探索了语境与其他领域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还有学者呼吁创建 “语境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语境研究进入新阶段,语境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发生转移,跨学科性质日益明显,实现与国际接轨。相较而言,哲学家Aristotle的《修辞》是目前西方有关语境探讨记载的早期作品,但“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被正式提出则始于1885年,出自德国语言学家Philipp Wegener。随后,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i、伦敦学派创始人Firth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学者Halliday和Martin都对语境进行了研究,但这个时期的语境研究认为语境是静态的。Gumperz & Cook-Gumperz在研究中发现语境是由交际双方共同建构的,是一个语境化的过程(成利军,2017)。此外,很多学者也提出观点,认为语境是动态的。20世纪80年代后,受认知语言学发展的影响,学界更加关注语境的认知属性。
目前国内外语境研究日益丰富,不同语言学理论对语境的解析各有千秋,不易于初学者把握个中异同。本研究旨在梳理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和Mey的语用行为理论中语境观的共同点,为初学者提供一定的学习参考。
三、相关理论
(一)关联理论
为弥补Grice合作原则和违反合作原则的不足,Sperber & 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交际者是基于各自的认知来实现交流和话语的理解。1986年,二者合著《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标志着该理论的诞生(薛悦,2020)。关联理论把交际视为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交际者调用自身认知语境,通过发讯者明示话语内容,受讯者推理发讯者的言外之意实现交际。在这个过程中,交际者倾向于用最小的心力收获最大的效果,两要素由关联相接,形成心力—关联—效果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发讯者付出心力明示交际内容,明示满足条件后触发受讯者的认知关联进而引发其付出心力进行推理,最后获得效果。交际发生时,心力越少,关联越强,效果也越强。当心力和效果调配适当,关联就达到最优,称为最佳关联。(二)顺应理论
顺应理论于1999年被Verschueren提出,他认为语言具有可变性、可商讨性和顺应性,并表示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交际发生时,交际者不断地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语言推进交际的发展,以此达到目的,完成交际。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Verschueren从宏观的角度审视语言,他指出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的认知、社会和文化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语言使用(Verschueren, 2000)。Verschueren从四个维度来具体解释和描述语言: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语言结构的顺应、语境的关系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交际者受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交际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顺应,进而不断地选择语言构建新的语义,引起语言结构和语境的变化。语言结构和语境又相互影响,限制了交际语言顺应的大致范围。最终,一系列的相互影响和变化形成了交际过程中的动态顺应。(三)语用行为理论
20世纪90年代,Jacob L. Mey提出了语用行为理论,并在其专著《语用学引论》(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该理论。Mey从社会的角度考察人们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交际活动,他认为二者都可以概括为语用行为,语用行为的本质是一种语境化的调节性交际活动(Mey,2001)。也就是说,使用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既利用语言使自己适应社会,也通过语言改变情境来适应自己(王欣,2005)。在语用行为理论中,Mey提出构建语境、共同场景、交际自由和交际制约四个核心概念。交际者构建语境以保证语用行为的发生,当语用行为发生时,交际者相互影响,激活可能参与交际活动并对会话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因素,即共同场景,最终完成交际。在这个过程中,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交际者既享有交际自由,也存在交际制约。Mey还借鉴了音系学的概念提出语用行为位、语用行为素和语用行为变体,简单来说,行为位是抽象的,行为素是具体的,而行为变体则是多样化的行为素。四、关联理论、顺应理论和语用行为理论中语境观的共同点
随着语境研究的发展,不同学者对语境的解释既有侧重之处又有相似的地方。对此,本研究以关联理论、顺应理论和语用行为理论为基础,尝试梳理其共同点。(一)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境观
关联理论把语境视为交际者的心理建构体,具体来说,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人们对世界假设的集合,是一系列人们大脑中的假设,即认知语境假设(何自然,1998)。人的认知环境包含大量的信息,除交际者在物理环境中感知的信息,还包括交际中互相明示的信息及其背后的文化信息或其他知识,可概括为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交流时,这些信息中的任何一点都可能触发交际者做出假设,形成认知语境后进行交际。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认知环境便由此产生差异,推导得出各种各样的话语结果,而所谓成功的交流也就是交际者设法从众多认知假设中选择实际的、符合对方预期的假设而达成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交际者根据交际内容积极主动地筛选具有关联性的假设,通过明示—推理解释意义,实现沟通目标。关联理论从交际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交际者的认知因素,指出语境是交际者建构的认知语境,不再局限于交谈的词语信息,点明语境的认知性。此外,关联理论下,交流需要交际者先触发其认知假设形成认知语境,当与其认知语境产生关联,足以让交际者明示和推理时才能完成,得出其语境的基础性。与此同时,交际者要在纷繁复杂的认知假设中选择出具有关联性的认知假设来确保交际的完成,则说明人在认知语境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因为交际者的认知存在差异,其认知语境会随交际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影响对话的明示和推理,所以关联理论下的语境还是动态的。将其进行简要概括,可以理解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境观具有认知性、基础性、主观能动性和动态性。
(二)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境观
顺应理论中的语境观强调语境关系的顺应,也指语言选择和语境的顺应。在Verschueren看来,语境有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共同构成交际语境。在交际语境中,语言使用者位于中心,指交谈双方以及与谈话内容有关的其他人;心理世界指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例如认知和情感;社交世界是围绕语言使用者展开的社交规范;物理世界则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语言语境是通常提到的上下文,涉及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Verschueren, 2000)。Verschueren表示,交流时,交际者触发心理世界的认知因素,激活交际语境中的其他成分,再选择语言,通过发挥其交际功能实现顺应,促进交际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在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构建联系,保障交际的发生,其情感则催化交际的实现。为了更好地交流,交际者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认知和主观能动性,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由此出发,顺应理论强调了交际者认知的重要性,也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交流时不断涌现的语言结构和构建的语义也导致语境发生变化,在交际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因此,语境是具有动态性的。最后,由交际者的认知、情感、社会文化背景等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这些交际因素所影响而衍生出的语境化信息对接下来的话语生成和交际双方的理解都有重要作用,是后续交际完成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语境还具有基础性。综上所述,顺应理论下的语境观也具有认知性、主观能动性、动态性和基础性。
(三)语用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境观
语用行为理论中,语境涉及建构语境、共同场景两个主要概念。建构语境可以理解为创造某种情境,是为语用行为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持续性的动作。共同场景强调交际发生时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就是广泛的社会语境,指交际活动中影响会话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王欣,2005)。Mey认为语境是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并且助力于交际者对彼此言语的相互理解(Mey, 2001)。交际过程中,语境随着交际内容的变化而持续变化,新语境不断产生,为接下来的交流做铺垫。交际者也会主动调动语境因素,构建有利于自己的交际情境。某种程度上,语境的建构是交际者对交际活动的有意为之。这些“铺垫”“构建”“调动”和“有意为之”暗示的是语境的基础性、动态性和交际者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交际者充分调动语境因素建构新语境时,调动的发生是基于交际者对交际现状和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完成的,因此,建构语境的过程与共同场景的确立和交际者的认知有关。Mey还提出两个核心概念:交际自由和交际制约。交际自由和交际制约都由交际者的社会属性决定,即实施的语用行为由社会这个大环境决定。可以理解为情景是先决性的,交际是次要的,采取何种行为以及行为效果如何最终都取决于情境。从这个角度看,语用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境也是基础性的。对此,语用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境也具有基础性、动态性、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性。
五、结语
通过对关联理论、顺应理论和语用行为理论的简要梳理,本研究发现三个理论的语境观具有较多的共同点。首先,三个理论都指出了语境的认知性。关联理论、顺应理论和语用行为理论的研究都融入了对交际者的考虑,语境的创建都需要交际者激活其认知因素。其次,三个理论都阐述了交际者在语境中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交际者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活除认知外的各种要素,如社会、文化等。再次,三个理论都强调了语境的动态性。交际过程中的语境会因交际者的能动性而持续变化。最后,三个理论都解释了语境在交际中的基础性作用。交际者需要激活时空、认知等因素才能实现交流,而这些因素正是构成语境的成分。通过梳理,本研究为初学者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参考,但仍有更多关于语境研究的内容未被发掘。希望在今后的研学中能有更多的人助力语言研究的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