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网络视角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0436
□刘禹男/文

  网络时代给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性,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载体,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互动性,同时也打破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性,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严肃性。高校教育者要开拓网络时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构建新型的网络教育平台;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素养,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开辟多元的网络教育渠道。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展现自我、进行交际的主要媒介,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影响,借助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创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 网络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影响

1.1 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性

学校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较为多样,如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去,专门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教育类活动等。这些教育方式有一定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还是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都有一定的教学时数的限制,且无法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举办传统文化教育类活动则对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参与人数都会有一定的要求,也很难做到时时、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信息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任何个体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编辑、发送信息或者接收、阅读信息。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发散性,信息的阅读者可以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直接转发或者编辑后转发,信息可以被多人多次进行转发性传播,使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泛。

1.2 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载体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要依托于一定的教育载体。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教育载体连接着施教者和受教者,负载并传递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教育信息。教育载体的形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也受施教者对教育载体的认识水平和开发能力的制约。在大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见形式是通过口头语言载体和书面语言载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展开。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在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展开。目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在大学中的数量和课程门类还不够丰富,通过口头语言载体和书面语面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其教育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方法也相对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实际的教学效果仍有待提高。通过活动载体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和参与度也不够理想。此外,报纸、电台、电视等大众传媒载体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的频率较低。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作为新兴的大众传媒载体,给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

1.3 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互动性

大学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在于促进大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进而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认同感是大学生个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集体肯定,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基本、最深厚的基础。它建立在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同时又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源动力。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仅仅靠说教的方式是很难达成的,它需要教师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或课外活动中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无痕渗透,学生主体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打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单向输出、被动接受的局面,改变原有自上而下的权威型教育模式。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通过网络阅读包含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信息,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点评或转发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被动走向主动,学生在认知与理解、质疑与思考、探讨与交流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学生还可以随时用手机记录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包含传统文化内容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分享出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发声者和传播者。而阅读者在网络平台对信息的点赞、留言、评论等,都会引发交流与思考,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通过网络展开对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分享与交流,时间更为自由,对象更为多元,范围更为广阔,互动更有针对性。

2 网络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它所具有的自主性、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可能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等网络方式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接收与传播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使得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信息传播的主导者,都能够对自己所获得的传统文化信息进行主观的价值判断,并通过网络传递这种价值判断。正因为如此,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和泛娱乐化特点也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2.1 打破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扬弃、逐渐积累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认同、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并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与价值取向,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延续性。选择哪些内容、采用哪种方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借助教材通过课堂教学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体系性和完成性,学习者所学习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思路展开,或分条阐述,或逐层深入,具有较为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特点给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整体性带来了极为强烈的冲击。很多网络传播者在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中,更看重传播具有冲击力的内容,体现网络信息传播者对优秀传统文化中个别信息的认识理解与思考,这就拆解了传统文化教育原有的叙事模式,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被消解。如何引导大学生具有对碎片化信息的梳理、编码和重构的能力,无疑应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

2.2 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严肃性

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话语权的掌握者决定着教育的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并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挖掘和对教育方法的运用,实现对教育对象的多维影响。在传统视域下,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掌握着教育的话语权,在课程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研读分析,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要求,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解读要准确,即便是多元理解也应该有理有据,呈现方式要恰当。可以说教师要首先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选择的“把关人”,同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图书、报纸、期刊等内容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这些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章,在刊出之前也是需要对内容和形式进行审核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严肃性。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并不是每一位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都会对自身传播信息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不同的网络创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在撰写方式上也更倾向于分享个体的感受和体验,传递个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表达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强,而不像传统媒体那样谨慎严肃。

3 网络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3.1 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构建新型的网络教育平台

在网络时代,传统文化文本内容的产出和传播更加便捷,网络用网络形式构造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框架,构建出一种现代感和历史感并存的传统文化输出模式,给受众开辟了传统文化传播与体验的自由空间。高校教育者应该正确认识媒介技术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网络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把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网络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在广阔的时间空间里开展的,大学生在浏览网络平台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信息传播媒介的特点影响着文化传承的效果,从信息观的角度看,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信息进行编码,变换成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形式输出,学生接收后进行再编码,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3.2 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素养,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

网络的传播主体是普通大众,传播内容自由度大,话语开放度高,传播方式交互性强,监管难度大,因此通过网络传播的传统文化信息良莠不齐。高校教育者必须主动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素养,才能引导大学生理性分析所接收的有关传统文化信息,鉴别正误,辨析真伪,接收并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大学生对其通过网络创作发布或转发评价的传统文化信息持负责的态度,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开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路径。高校教育者要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内化为个体的品质和修养,做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切实起到言传身教、正己化人的示范作用。

3.3 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开辟多元网络教育渠道

网络时代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守正创新,既要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也要善于借助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创新教育方法,开辟多元网络教育渠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现代转化。让传统文化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切实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4 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和精神载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在网络时代,高校教育者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正视网络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挑战,融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参与对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理解、思考、阐释、评价,激发他们主动解读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传播个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探究,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引用

  [1] 侯典举,陈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着力点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49-51.

  [2] 李琨.“制度自信”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4):33-34.

  [3] 黄述利.高校辅导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20,26(1):58-60.

  [4] 周越.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路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1):19-22.

  [5] 戢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现代意识与工作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17(1):117-118+155.

  [6] 贾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J].现代交际,2016(12):154-15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