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衢州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共契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0225
□王刚/文

  通识教育实质是通过对历史与人文精神的继承,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实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承载历史与人文精神的地域文化与通识课程的对接共契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升高校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本文从更新表达,增强衢州地域文化与通识课程对接共契的感染力;强化实践,提升衢州地域文化与通识课程对接共契的引领力两个方面展开探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却在精神和文化上愈发“空虚”甚至“荒漠化”,开始羡慕那些精神文化生活富足的人,渴望从他们身上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研究和消费的热潮也就在人们这样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中奔涌而来。与此同时,国家对通识教育课程日益重视,不断鼓舞广大通识课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探索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对接共契,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的推广与宣传,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可以提升通识课程教学效果,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 对地域文化与通识课程对接共契的理论认识

地域文化是指长期生活在特定地域的特定群体受特定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外来文化等因素影响,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学、经济发展等意识形态以及承载这些意识形态的载体的总和。通识教育是通过继承历史与人文精神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其课程内容广义上来讲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内容,狭义上主要是指语言、数学、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分析、道德思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博学多才、行为优雅、兼备多种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发展通识教育已成为全国本专科院校抢占精神高地的新共识,课程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职业局限,体现本校教育理念和精气神,实质是通过对历史与人文精神的继承,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承载历史与人文精神的地域文化与通识课程的对接共契既有水到渠成的应然性,也是顺应时代的必然性。

2 衢州地域文化与通识课程对接共契的价值意蕴

衢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上千年深厚底蕴的吴越文化,兼容并蓄其他外来文化的基础之上,衢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衢州地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1)以南孔南宗为代表的“南孔文化”。北宋末年,战乱频仍,孔氏第四十七世孙孔端友随宋氏南迁后在衢州建立孔庙。在近900年悠久历史孕育中,逐渐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南孔文化”,儒家思想对浙西大地有着深远影响,不仅带动中国正统思想文化在浙西的传播与传承,还带动了浙西地区文与思齐的良好风气。(2)以烂柯山传说为象征的“围棋文化”。衢州烂柯山作为传说中的围棋发祥地,一直流传着一个古老而有趣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个叫王质的樵夫上山砍柴, 看到两个小孩在烂柯山的山洞中下围棋后非常入迷,在旁观战至天黑时分才想起回家的事情, 回家时却发现砍柴的斧头柄已经烂掉了,于是他慌忙地下山,回到村里后发现村庄面目全非,也没有一个村民认识他。原来, 他已经离开村子很多年了。因此, 围棋的别名也叫“烂柯”,取自“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如今,受围棋文化的影响,衢州中小学学生学习围棋的热情十分浓厚。(3)以浙西革命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近代以来,浙西地区涌现出诸多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进行艰苦卓绝英勇斗争的优秀儿女。作为他们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衢州红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在全市范围共有衢州革命烈士陵园、西源革命红色纪念馆、千里岗红色景区、大陈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等10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和红色旅游景点。这些红色文化底蕴是英雄们不朽丰碑的历史见证,折射着衢州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先进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衢州地域文化与通识课程对接共契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

2.1 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衢州地域文化是三衢大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讲,在其逐渐形成和沉淀的过程中,创新、勤奋、扎实、求精、团结等定性词语是必然会体现出来,而这些关键词正是高校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内容。从物质文化层面来讲,三衢大地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巨大博物馆,其山川水土、楼堂馆所、生产陈线等都是大学生可深入感知、现实触碰的教育资源。而对地方高校而言,它所在的地方并不单纯是一个地名而已,而是这所高校生存发展,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搭建教师和学生实践平台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因此,衢州地域文化作为通识课程教学资源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特点和吸引力、感染力强的优势。通过真切感受衢州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魅力,大学生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格塑造和精神激励,深化对地方和国家的认同,提高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2.2 推动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推动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高等教育的职能和使命。地方高校正是通过落实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来实现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认同自己的文化首先是要认同自己长期生活和学习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了解它的发展历程,理解它辉煌或式微深层次原因,才能做到对自己文化的“知己知彼”,进而坚定自觉自信。那么,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知己知彼”从何而来?如何坚定对地域文化的自觉自信?作为高校落实人才培养任务关键课程的通识教育课责无旁贷地担负着这一使命。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将衢州地域文化中的立德修身、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家国情怀等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想观念与通识教育课程对接共契,一方面可以赋予高校以地域文化特色和鲜明的精气神,另一方面基于高校雄厚的科研力量、广泛的受众群体、高层次的文化品牌,衢州地域文化也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进一步传播和继承。并且,衢州地域文化在通识课程中的教学化整合与改造过程,不断融入更多先进的文化元素,不断推动衢州地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2.3 提升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高等教育理念存在明显的“重术轻道”现象,愈发注重对学生进行实用性专业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作为专业和技能主体的“人”的教育,涵盖优秀地域文化内容的通识教育被边缘化。缺乏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人才的流失,导致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持续积累和创新难以为继,最终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区位劣势和经济滞后的地区尤为严重。地方高校如何实现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笔者认为,这必须回归到教育的起点,即以“人”为本,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重,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衢州地域文化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共契可以激发学生对衢州地域文化的认同,滋养本土情怀,增强服务衢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留衢意愿,促使学生毕业后成为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军。

3 衢州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课程对接共契的路径探析

衢州地域文化是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人、物、事”凝结和升华,新时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的条件与先辈们有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学生对衢州地域文化中“人、物、事”的认知总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初次见闻时会自然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所以,仅通过文字表述或理论宣讲等简单的教学“灌溉”,大学生不但很难与衢州地域文化产生情感认同,做不到入脑入心践行,还极可能会产生反感心态甚至抵制情绪。面对这些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学“灌溉”的苍白无力问题,我们最为有效的反击方法就是通过地域文化中客观真实的人物、遗迹、故事等融入教学,推动大学生在切实地感知、现实地触碰和超时空对话中去自觉感受衢州地域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自觉强化情感认同,进而实现入脑、入心、践行。

3.1 更新表达,增强衢州地域文化与通识课程对接共契的感染力

(1)要把衢州地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教学的项目化小组任务中。沿着衢州地域文化发展历史脉络,精心设计围绕通识课程知识点的项目化小组任务,如“我最喜欢的衢州名人”“最感动我的衢州故事”“改革开放以来衢州的变化”PPT主题演讲、辩论、情景演绎、“励志修身”体验等,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我探究,团队合作、模拟实践、自我评估等任务,通过动手、动脑和践行,学懂弄通衢州地域文化的来龙去脉、具体内涵和当代价值,提高衢州地域文化的感染力,增强通识课程教学效果。

  (2)把衢州地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网络教学中。近年来,网络教学平台因其掌控各种学习活动与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及进度的便捷性在高校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教师要突破时空限制以及单一维度教学载体的束缚与局限,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通过各种网络共享平台实现学校和衢州地域文化相关的纪念馆、教育基地、文化传承人之间的连接,开展教学互动,将衢州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成通识课程教学的多功能、立体感的“资源库”;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以历史事实为遵循,还原衢州地域文化生成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现实地触碰和超时空地对话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要进一步挖掘衢州地域文化资源中的声音、影视资料,并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加以修复和提升,为通识课程教学提供鲜活素材。还可以善用超星、雨课堂、红色文化网站等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传播矩阵,通过在平台发布与衢州地域文化相关的主题讨论、练习,进行释疑解惑等,引发学生围观、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则在关键节点上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通过多元化、便捷化的学习交流方式实现以文育人。

  (3)以衢州地域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和名人为载体和依托,在课堂上举办接地气的,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重大活动,如集体朗诵、敬礼、默哀、诗词吟咏、立志成才礼等来增强通识课程教学的仪式感和吸引力,在富有仪式感和吸引力的教学体验中,学生容易受到衢州地域文化所蕴含精神特质的熏陶和感染,实现文化涵养学生、引领教育的目标。

3.2 强化实践,提升衢州地域文化与通识课程对接共契的引领力

通识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重难点是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教学内容的入脑、入心和践行。校外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与实践运动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一般有两种形式:(1)教师主导式,教师依据课程教学设计,选定实践主题、内容和地点,师生共同完成实践教学。(2)学生自主式,教师依据整体教学设计布置实践任务,在任务中明确时间、范围和内容等要求,学生按要求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衢州地域文化的形成涉及到很多人物、事件、景点、纪念馆所、纪念日等。在教师主导式的实践教学中,可以走出去到衢州细菌战纪念馆、衢州江山大陈村等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现场体验教育,在体验教育中综合运用多媒体、实践教学基地展馆、舞台剧场等各类载体以及说、唱、演、跳等艺术表现形式增强衢州地域文化在实践教学中的生动感和认同感,使学生切身感受和领会衢州地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增强文化塑造和引领的实效性;还可以组织指导大学生开展了“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暑期社会调研,让大学生前往各社区街道、农村、纪念馆等开展专题社会调研,并将优秀实践报告汇编成册。

  学生自主式实践教学在人员和时间安排上则更加机动灵活,学生更是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通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开拓创新,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比如,艺术设计类学生可以到富有衢州地域文化的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写生,创作蕴含衢州地域文化的优秀作品。再如,衢州地域文化中蕴藏着无数可歌可泣的经典故事,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电子文本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积极探寻衢州地域文化经典的亲历者、见证者,身临其境地收集文化故事,建好文化家谱,传承其奋斗精神、专业精神等,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引用

  [1]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焦炜.我国高等教育通识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问题及对策:以兰州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2(3):17-19+5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