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迄今发现的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的一批。各篇竹书的书法特征都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可以认为已近于成熟的汉隶,与西汉初期的简牍、帛书中近于秦隶的书体有明显区别。其中《仓颉篇》是现存字最多的秦汉字书,《老子》是篇章结构最为完备的古本,二者虽属于同一批竹书,但书风面貌差距很大。本文对北大简《仓颉篇》与《老子》的书法特征进行对比研究,通过阐释二者在笔法、字法、章法等方面的异同,进而还原隶书在西汉中期的真实面貌,以期更好地理解隶书发展之过程。
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批竹简现藏于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各篇竹书书写风貌迥然,抄写年代略有早晚,相较于汉初时期的秦隶,已近似于东汉时期成熟的汉隶体貌。
其中,《仓颉篇》绝大多数竹简字迹清晰,是迄今存字最多,保存状况最好的西汉传本。而《老子》则是篇章结构最为完备的古本。“即使是其中最接近成熟隶体的书体,与宣帝时期的定州八角廊汉墓出土的竹简文字相比,仍略显古朴。由书体特征并结合对全部竹书内容的分析,我们推测这批竹书的抄写年代应主要在汉武帝后期,下限不晚于宣帝。”《仓颉篇》与《老子》虽属于同批简牍,但二者风格迥异。前者近古隶:书风古朴,字形方正、宽扁不一,用笔内聚遒劲,线条厚重饱满,后者则更近似东汉时期的成熟今隶:书风多变,或古朴、或刚健、或凝重、或飘逸等,字形宽扁状,用笔提按分明,线条粗细变化丰富。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因为新发现。竹书上的文字为我们研究西汉时期的隶书提供了实物资料。北大西汉竹书均为书籍简,故书手在抄写时需遵循严明的法度和规范。王晓光认为:“其一派成熟汉隶风范,不妨作为武帝后期汉隶成熟、定型的标杆墨迹。”
1 用笔特征
1.1 轻重提按的不同
孙辉的《从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管窥西汉隶书发展》中,依照书法风格的不同,将北大简分为两种,其一,以《仓颉篇》为代表:字形方正端庄,笔道雄厚,撇捺多用圆笔法,其接近古隶类;其二,则以《老子》为代表:字形方、纵、宽、扁各不相同,用笔轻重缓急不一,挑笔波磔分明且成熟。更接近东汉时期的成熟今隶。北大西汉简书已近于成熟汉隶,与张家山、马王堆简帛中近于秦隶的西汉早期隶书有明显区别,与银雀山汉简相比亦显稍晚,但与定县简书相比,仍略显古朴。
1.2 橫画用笔的不同
《仓颉篇》与《老子》横向用笔的差异多表现在行笔的过程中。《仓颉篇》为追求整体的平行规整,其笔画匀速行进,线条保持平直且粗细大多一致;逆锋或侧切起笔;橫画笔尽处呈方收或圆收,笔锋绝不外露。波挑意并不明显,书手刻意规避,以此来达到整体线条的均匀统一。书写手段较为程式化。而《老子》中的橫画逆锋起笔后向右上行进,笔画行进中段呈弧形渐渐向下回落,多收笔处多波磔。呈现出一波三折的形态。书写的运行轨迹多为:重—轻—重—挑,富于变化且层次感强烈。如表1《仓颉篇》与《老子》橫画用笔对比。表1 《仓颉篇》与《老子》橫画用笔对比
《仓颉篇》与《老子》在橫画上所展现出的形态差异是很明显的。前者追求统一工整的效果,因此在用笔上更显单调和模式化。有学者认为:“《仓颉篇》对于毛笔控制很牢,通过对比后发现,其横画入锋的角度几乎都一样,入锋的力度也基本相同,均以方切为主,这种起笔方式带来的是笔画形态的一致,空间分割的匀称,这与许多西汉简牍从书法风格上拉开了距离。”后者则更偏向于追求多样性,已呈现出汉隶的成熟状态。
1.3 波磔、挑笔的差异
《仓颉篇》与《老子》用笔上的异同也决定着笔画与笔画间的不同写法。就波磔、挑笔而言,《仓颉篇》整体的规整统一也取决于书手在波磔、挑笔上的谨慎处理,有意识的省简夸张笔画,规避变化。横向的波磔较为短促,笔画波挑还不甚明显,似有似无。这样刻意的处理方式使整体趋于匀整统一。因此其用笔甚至带有篆书的意味,与早期秦隶相仿佛,显得圆厚通达。而《老子》更加接近于之后的成熟隶书状态,波磔明显、挑笔夸张,行笔时往往向左下和右下斜向拉长,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如表2《仓颉篇》与《老子》波磔、挑笔对比。表2 《仓颉篇》与《老子》波磔、挑笔对比
在《仓颉篇》中,波磔与挑笔用笔厚重,笔画内敛含蓄,线条单一,粗细均匀。与《老子》形成明显反差。其波磔与挑笔用笔大胆豪放,线条一波三折,粗细变化丰富。轻重顿挫分明。这也是书手书写习惯的不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2 结构特征
2.1 外轮廓规整
裘锡圭曾在《文字学概要》中提到:“秦国文字形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字形规整匀称程度的不断提高。”可见,书手在抄录《仓颉篇》的时候,亦是持续高度的工谨状态。而《老子》的字体结构较为稳定,大多已是宽扁状,与成熟的汉隶基本保持一致。
2.2 偏旁部首的特征
表3 谿、菹、故、裾、耐、敖、骜、鬕、然、幣
3 章法特点
无论是书写严谨的《仓颉篇》还是书风自由飘逸的《老子》,在章法上都遵照着一定的书写规则,即横向成行,纵向成列,行距小于字距。华人德认为:“由于八分书大多结体为扁方形,所以就自然形成字距大于行距的特有章法。”因受简牍形制、编联、典籍书抄写以便于识读的实用性功能等因素的影响,横成行的章法特点大多是古代典籍简所特有的风格。表4“鱼”“氵”“糸”“木”“艸”部
表5“女”“古”“之”“门”“刂”部
但就单个字来看,《仓颉篇》区别于《老子》的是对个别字体的书写形式做了调整。在空间布白上,《仓颉篇》将横与横、竖与竖之间的罗列,排叠的十分均匀,使其布白在空间分割上构成整齐划一的排列式样。如图1。邱振中在《书法》中提到:“单元空间面积尽可能接近,是让字结构匀称、稳定的好办法……很多时候无法做到所有面积的均等,便让面积的种类尽可能的减少,而让每一个空间都尽量与某一类靠近。”可见,书手亦是在极力的控制着单个字体结构的规整性和稳定性,已达到全篇章法上的井然统一。而《老子》全篇布局来看亦是整齐划一,但细究单个文字笔画上的搭配却是十分巧妙,规避雷同。做到横、竖、撇、捺之间的排叠均不相等,使得空间构成上层次分明。如图2。
图1 《仓颉篇》局部
图2 《老子》局部
华人德认为:“章法是对整篇字的安排布置,它虽不是书法之本身,但是整体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章法对书法作品所要表现的风格是有影响的,章法与书法配合得好,能使追求的效果更强烈,反之往往会失败。”北大《仓颉篇》虽在字体处理上单一机械,但整篇字距拉得很开,亦不失疏朗之气;《老子》整篇飘逸秀美,字距增大,更加空灵洒脱。二者皆形成与东汉碑铭成熟隶书相类的章法特点。
4 结语
综上所述,北大西汉竹书《仓颉篇》与《老子》的书法风格皆代表着隶书发展过程中成熟期的典型面貌。但对比来看,二者风格却不尽相同。《仓颉篇》书风近古,整体质朴平实。其字形方正、宽扁不一。用笔厚重,横平竖直,笔画线条粗细一致。字体规整统一,布白均等;《老子》书风则清秀雅致,飘逸俊美。其字形宽扁。用笔轻重、提按分明,笔画线条丰富多变,秀美而不失刚劲。与《仓颉篇》的雄壮浑厚相比,《老子》则更显含蓄内敛之美。《仓颉篇》与《老子》皆是西汉时期成熟八分书的典范。■引用
[1]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M].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12:2.
[2] 王晓光.新出汉晋简牍及书刻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38.
[3] 褚旭.北大藏汉简《仓颉篇》书法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
[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9.
[5]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159-160.
[6] 邱振中.书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