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代表了先进文化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对培育职校生的爱国情怀、树立理想信念,养成优良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职校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世界大变局下,职业学校要培养出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快餐式教育、更不是花拳秀腿的假把式教育,它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更新、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旨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中国正处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而当代教育的历史责任就是:培养的人要在未来30年,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那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教育的时代三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习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寄语,更是对新时期学校思政育人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思想,职业学校在思政育人方面要与时俱进,结合四史学习,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文化引入历史课堂,发挥其育人作用,既是培养职校生历史核心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途径之一,又是当代职业教育的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历史教师,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尝试和体会。
1 职业学校思政育人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越是接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越是面对更加剧烈的阻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一方面进行文化渗透,另一方面加紧对青年群体思想层面进行腐蚀拉拢,以实现其对我国“和平演变”的阴谋。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日益增强,网络流行文化受青少年追捧,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反而逐渐被人们所冷落与淡忘。
2 红色文化的新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具有构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往往通过有形的文化产品来展现。“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优秀文化融合形成的现代先进文化,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成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它代表了共产党人、革命先辈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达成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它更昭示出共产党人才能引领社会主义建设的真谛。自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又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高度,同时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现实价值,发扬其先天的育人功能,为提高新时代职校思政育人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现如今,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要发挥并且善于发挥中国文化的深厚力量。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新时代更需要发挥好它的精神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
既然“红色文化”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那么就必须从研究“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出发,在初步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尽管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内涵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定义,但是其所体现的精神内核不会因此改变,在新时期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外“红色文化”作为当代思政教育的有效资源,在“文明传承”价值、“寓教于乐”价值,“载体支撑”价值和“先天育人功能”等方面有着许多现实价值和功能,这不仅有助于帮助00后、10后的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将“红色文化”融入职业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是正确而明智的选择。
3 红色文化育人新举措
进入新时代,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红色文化可以通过新技术、新媒介更好地展现红色精神力量,发挥其育人的功能作用。唯有将革命人物、事件、文物展现好,使红色文化与新时代合拍,这样才能符合人民大众的心理诉求,用红色文化之魂更好地滋养大众。文化对于价值观的塑造,是“润物细无声”地教化过程,它需要个体通过学习了解有关红色文化的物质形式的载体,比如文学作品、影音影像、历史遗址、革命前辈的足迹等,将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不断内化为个体情感认同、行为习惯养成、价值理念与意识形态形成的过程。在今天,要让年轻人感知风火焇烟的战争年代,不仅需要还原历史场景,更需要创新纪念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仪式,进行跨越时空的情景体验。包括仪式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既是当今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想象世界的重复再现,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更是大众教育的重要渠道。
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需要拉近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距离。只有亲近历史,才能更好地感知历史、感受文化。当代职校生的成长环境与孕育红色文化的历史环境截然不同,他们对红色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的理解既有年代感,更有距离感。因此,除了传统课堂“漫灌式”的讲授,有必要增加课堂之外的体验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3.1“沉浸式”红色主题教育
我供职于大连的职业学校,家乡的土地上同样承载着很多中国革命的记忆,这座城市到处留下了中国人民奋斗的足迹。目前,有关向应纪念馆、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周恩来总理在大连”纪念展室、大连英雄纪念公园、毛泽东历史珍藏馆、苏军烈士陵园、史春英烈士陵园、中苏友谊纪念塔、苏军胜利塔、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大连市规划展示中心……学校可以利用这些本土的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旅游景区、纪念展馆等资源,对学生进行“沉浸式”红色主题文化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运用革命旧址和历史文物等实体性文化资源,直观再现中国革命史、共产党史、新中国史;可以运用红歌、革命标语、文物信函等文献性文化资源,多维度、全方位、跨时空地再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英雄人物、了解革命精神;更可以通过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影视剧和文艺作品等艺术性文化资源,深度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由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2021年的七一,在建党百年之际,我校团委组织团员代表、校学生会干部、党史学习社团成员等数十名学生到关向应纪念馆去参观学习,通过“初心大课堂”,推出情景党史学习课,以“延安窑洞”“红三军指挥所”等实景表演和朗诵红色家书等形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3.2发挥网络、自媒体等作用,传扬红色记忆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自媒体等,各类终端成为当下学生学习红色历史的重要载体,通过将“人”和“物”地有机结合,重现历史场景、还原历史事件,使其更加生动、逼真。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多媒体播放红色的电影,让学生与英雄人物“零距离”接触,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为此,学校学生处专门设立学生会“红色电影”放映员,每周安排两节课时间让学生看红色电影。并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影视笔记,供学生在观看红色电影以后,写下自己观后的所感、所思、所悟。再比如:通过现代新技术打破时空界限,用VR技术、游戏模拟和实景体验等创造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优选“学习强国”中红色影片的精彩桥段让学生为其配音,讲活党史、国史故事。推广红诗、传唱红歌,让整个校园迸发出师生学红色文化的活力。通过经典红歌比赛、艺术展览、红诗朗诵、编排反映红色精神的舞蹈、办手抄报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的艺术魅力。
通过以上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勤俭节约、爱国爱家、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等革命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了扎实思想基础。
3.3 发挥校园思政教育主阵营作用,创建校园红色文化
每逢重大纪念日,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仪式性纪念教育活动。比如:适逢“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我校思政教师工作室组织全校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历史教师李喆提前为学生们录制短视频,饱含深情的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及造成的影响,引领学生铭记历史;再比如: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之际、在深入推进学生“四史”学习阶段、在国庆节、建军节、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要截点,学校团委、学生处、思政教师工作室等部门,都会通过开办学生讲座、师生座谈会、讲团课、国旗下演讲、校园广播之声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师生活动,让学生在一场场亲身实践中去感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鲁迅、茅盾、郭沫若等老一辈革命先驱和左翼作家的伟大革命精神,潜移默化中将红色精神内化成自身前进的动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在运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教师要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用情感来建立情感;教师自身要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深厚的家国情怀、合格的政治素养、正确的理想信念,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红色资源折射出的精神价值,进而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能做到慎独自律、知行合一,那么学校教育就能真正达到“用理论引导学生、用情感教化学生”的目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职校教师通过传承红色精神,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转化,使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力量。■
引用
[1] 王建伟.红色文化与中学历史教学[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4(11):28.
[2] 何成.全面认识和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N].光明日报,2020-01-03(06版).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在哪里?[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
[4] 宋学勤.学习强国[N].人民日报,2021-06-04(05版).
[5] 吴玉军,韩震.坚定文化自信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9-07-04(06版).
[6] 来庆立.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N].光明日报,2019-09-20(05版).
[7] 刘立平.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8] 宋学勤.让红色文化传承不息(新论)[N].人民日报,2021-06-04(05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