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延绵不绝。作为中华文化优秀因子融入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处处体现了仁爱精神的颂扬与践行。“仁爱”一词,最早源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1]《论语》以“仁者爱人”奠定了中国仁爱思想的基础。孔子把“仁”视为人的本质:“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其通俗的理解为“仁爱”。人们常说,要以仁爱之心待人,一般认为其义为宽仁慈爱,感情上是一种同情。下面从三个方面对仁爱精神的传承进行探究。
一、 仁爱精神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2]“仁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之一。“仁爱”思想是我们的文化思想精髓,是构成中国古代伦理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原则,也是古代开明政治的追求。自“仁爱”在儒学中被提出之后,儒学虽经历兴衰,但依然在不间断传承发展仁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仁爱”的道德理念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仁”彰显“善”的价值,体现善心善行,它能够从人之常情出发,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使大家相互理解,最后形成一个温暖的社会。“仁爱”也是个人立身处世、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个人应该去传承仁爱,并融入日常生活与职业素养中。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友善、尊重、宽容,对弱势群体保持爱护和同情的情感;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德才兼备,而且仁爱精神还是一些职业的必备品德,如医者仁心、师者仁心。
设计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仅要在个人道德上做到“仁爱”,而且应从职业行业方面去拓展“仁爱”的内涵,在设计实践中传达“仁爱”精神,践行“仁爱”价值观。设计之仁爱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延伸,体现“仁者爱人”“仁爱万物”的精神,在设计中超越阶级、物种,以人为本,万物平等。既关注不同个体、不同群体的需求,又推动着社会道德的发展,如针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设计。在此基础上,还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生态设计、环保绿色设计,这也是仁爱精神的呈现。从宏观层面看,仁爱精神与设计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服务,“仁爱”这一思想与世界和平发展都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挖掘仁爱思想,有利于民族精神的觉醒,并且能为民族设计注入力量,推动民族设计的发展。从中观层面看,仁爱精神的融合可以关注到不同外部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如人与自然、经济、科技等。从微观层面看,融合仁爱精神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关注不同群体的具体需求,以人为本,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二、设计对仁爱精神的宣扬
设计中的视觉符号是传播价值观、构建文化的重要介质,是大众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符号系统有重要作用。它能够通过图像和符号传达仁爱精神并发挥功能,把精神层面的情感用视觉的形式呈现给受众,与受众产生共鸣。在改变刻板观念和行为、提高民众思想觉悟、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起到显著效果,使中华民族的美德得到传承。仁爱精神可以通过图形语言艺术表达思想情感。它赋予了设计情感性和象征性,能通过图形传达出特定信息,还能通过视觉语言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 83%来自视觉。[3]视觉能够使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信息,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让其更容易接受和认可。以特定图形和图像在人们脑海中产生视觉影像为例,通过视觉影像可以更加直观地将仁爱精神传达出来,并产生模仿行为。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视觉影像相比文字等更加直接和有效,也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这种模仿行为是正向的、值得鼓励的,这又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正向反馈,使孩子们更愿意去践行仁爱的行为。以此通过视觉影像—产生视觉印象—激发模仿—带来正向反馈—再次鼓励模仿来达到仁爱精神的传播和实践。
融合仁爱精神的设计能以倡导或警示的方式传播仁爱的价值观。其主要以图形传播活动来促进道德、思想观念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如地铁、公交车上的爱心专座标志牌,用简洁明了、富有意义的图形及表现手法,激发观者的兴趣,进而进行善意的引导和规劝,倡导大家做出友善的行为,为社会树立新风。设计自身也具有实用功能,可以通过实用功能体现其仁爱精神。设计的实用功能重在将其思想转化为物质即设计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体现其设计的实用价值。设计师可以通过关注、满足、解决人们的真正需求来实现仁爱精神在设计中的表达。
三、以罕见病文创设计实践为例,对仁爱精神在设计中的体现进行探究
罕见病人群作为弱势群体,设计者理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用融合仁爱精神的设计关怀罕见病群体的生理、心理需求。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罕见病由于其学术专业性、领域的特殊性,大多数人对其所知甚少,使这一群体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缺乏关怀。因此,该设计方案以白化病为主题,以文创形式和设计语汇为基础,以仁爱精神为指导思想,进行深挖和解读,探讨如何将仁爱精神融入设计,继而创作出与仁爱精神核心相符的罕见病文创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视觉符号——图像、文字、色彩、结构进行信息的传达和传播,旨在通过设计传递仁爱精神与仁爱价值观,让更多人了解罕见病、关爱罕见病人,使罕见病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另外,社会关注的增强也能够带动更多人解决罕见病者的客观需求,真正做到解决问题。
视觉图形能够通过色彩影响人们的心理,并使个人的情绪发生变化[4]。色彩对人的心理反应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中,有些是直接的刺激,有些是间接的联想。[5]融合仁爱精神的图形设计可以利用人的这种视觉心理,创造美妙、和谐、积极的色彩来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不同的色彩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效应,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变化。在视觉感受上,暖色调会使人感到温暖、阳光,会让人联想到太阳、火焰等;冷色调则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会让人联想到天空、森林等。[6]从心理层面上看,暖色系色彩能够调动人的正面情绪,缓解消极情绪。绿色和蓝色对人的情绪有调节和镇静的作用,能够安抚人的心灵。
因此,在罕见病文创设计中,主要采用黄色和绿色作为主色调。如图1,罕见病插画中,整体色彩呈黄绿色,绿色给人平静、安详的感觉,给人健康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且有宁神镇静的作用,可以缓解人对于紧张、疼痛的感觉。主人公的发色与服装都是黄色系,浅淡色调的黄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其与不同色调的黄色搭配,能够形成更加丰富的层次感,体现出明媚、开朗、阳光、温暖等意象,给人积极的感受。

图1 插画《关爱罕见病,消除误解与歧视!》 杨晗/作
融合仁爱精神的设计能够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起人们的正面模仿行为并以视觉的方式呼唤仁爱精神、传递正能量,激发社会大众对罕见病及患者的关注与关怀。其中,简洁明了的图形元素能够进行快速、准确、易识别的信息传达。简洁的图形使特征更加鲜明、更具有感染力,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如图2,罕见病插画里用白发小姑娘作为白化病主人公。白化病人的外表与普通人有一些不一样,主要表现为皮肤呈白色,毛发银白或淡黄色。[7]外表的不一样让其在平时生活中比较显眼。这可能会吸引大家过多的目光,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在懵懂的未成年时期,受到的异样目光较多。在画面中,将不同肤色、不同发型的小孩排列在一起,每个人看着都不尽相同,通过画面传达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而白化病者也只是众多独特个体中的一个,他们并不是病态的信息。用这种表现方式来传达白化病人和大家一样,不用对他们投向异样的目光。
美的图形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视觉元素不同的构成与结构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生理体验。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当人们看到干净、简洁、有规律的图形时,就会感觉身心宁静,相反,在看到杂乱无章的图形时就会感到烦躁不安。在图2的插画中,以人物作为基本元素,在画面中有秩序地组合、重复,展现出一种均衡的形式美,给人稳定、安宁的审美感受。

图2 插画《关爱罕见病,消除误解与歧视!》 杨晗/作
对于罕见病人来说,他们可能容易感到抑郁和忧伤,如果经常处于忧伤的心境中,对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都有不利的影响。而美的事物能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谐的就是美的,美的音乐、美的风景、美的图画、美的语言可以调节忧伤的情绪。如在听觉方面,轻柔的音乐有催眠、镇静作用,活泼、欢快的音乐有解忧除闷的作用。本文以“美”的视觉图像对罕见病的作用为题,也在视觉方面探究对于罕见病的保健作用。融合仁爱精神的美的设计对于罕见病者有良好的帮助,美的视觉图像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在生理上也会激发多巴胺的产生,多巴胺被认为是产生喜悦的主要激素。心理上的满足感与喜悦有利于罕见病人的身心健康,能够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对于普通人来说,和谐的、美的画面也会产生影响。如图1,将对白化病人的关怀场景通过插画的形式表现出美的画面,用美的视觉方式影响他人。对于处于喜爱模仿阶段的孩子来说,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模仿对于孩子们的身心是正面的,也会收到更多的正向反馈,而正向反馈会给孩子们带来愉悦的心情,使孩子们更加愿意去关怀罕见病人、关怀弱势群体,其对普通人的心理健康与行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能够极大地丰富设计中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将设计与仁爱精神融合能够使设计更加本土化,并且这种融合不仅能够在宏观上促进本民族设计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人们的仁爱情感与道德,有利于倡导优良的中国传统美德,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青少年向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微观上也能够具体关怀到患者的精神和情绪健康,满足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为罕见病患者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