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工笔重彩艺术作品《黄河转九曲》的新时代创作理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3148
高星宇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讲道:“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意创作中国画主题作品《黄河转九曲》,用工笔重彩技法表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孕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在内蒙古地区,黄河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市北上到达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市后,又向东折转流经整个包头地域的南缘,再从土默特右旗的八里湾流出包头,进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后向南折转流向山西境内,形成一个大“几”字湾,她与阴山构成一个特殊的山水气候生态圈,使黄河两岸成为黍谷飘香的河套“金三角”地带,享有“塞上绿洲”的美誉。

  在内蒙古,依黄河沿岸而生的城市、村落民风淳朴,民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依据农历年节而举行的各种有关黄河的民俗活动既古老又极具地域特色,比如农历二月二,这里的老百姓要进行“送河龙”的祭河仪式;农历七月十五,有很多人到黄河边“放河灯”祈愿亡灵魂归故里,等等。尤其是正月十五,与黄河有关的“转九曲”的传统民俗活动更加隆重。

  

  九曲黄河阵平面图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东胜区正月十五民间设立的转九曲黄河灯阵(网络图片)

  黄河九曲十八湾的地理走势复杂多变,造成水患,备受磨难的沿岸老百姓约定俗成通过转九曲的黄河阵以祈愿神灵驱灾降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不断治理黄河,黄河水患逐渐减少并基本得到平息。21世纪以来,黄河治理和黄河文化传承与保护更加受到国家重视。

  中国画作品《黄河转九曲》以内蒙古西部地区黄河沿岸老百姓每年正月十五转九曲的年俗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以老百姓在传统的九曲黄河阵中转吉祥、祈福的节庆活动为主题,描写各行各业不同身份、不同民族的老百姓转九曲黄河阵的节庆活动。转九曲的老百姓明白今天的平安顺利来之不易,随着国家的日益繁荣、强盛,在近几年转九曲的年俗活动更加隆重,参与的人更多。大家都希望国家长治久安,希望新年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画作体现了老百姓对生活充满希望,祈愿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也体现了人们精神世界中共有的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追求生活富裕安康、平安幸福的大吉祥观。

  中国画作品《黄河转九曲》的创作促进了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延续了历史文脉,坚定了文化自信,是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开展的实际活动。

  九曲黄河阵是根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理,以365根杆为点,而连成乾、坤、艮、兑、震、离、坎、巽八宫。八宫之外又设中宫,构成复杂的八卦九宫图。

  内蒙古西部地区黄河“几”字湾沿岸转九曲的年俗活动,是明清以来“走西口”历史中到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一带谋生落脚的晋陕人传过来的古老习俗,转九曲的产生和流传,是以汉族农业定居生活为先决条件的,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正月十五的前一天,村中的会首带人在空旷的场地按九曲黄河阵的线路栽365根杆子,用红布带连接每一根杆子,杆子的顶端各安放一盏彩灯(泥碗素油灯,用彩色剪纸做灯罩),象征一年的365天。九曲黄河阵的中间要立一根一丈高、碗口粗的老杆,顶端挂一只纸糊的彩色灯笼。九曲黄河阵外轮廓是正方形,转阵的路线是直线转折,千回百转,串联九个方,像个迷宫阵,没有重复的路线。一般九曲活动在傍晚的时候开始,夜幕降临,阵内365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黄河阵,带领人们转阵、祈福禳灾。在民间流行一个传说:《封神榜》中居于三仙岛的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为报杀兄之仇,在西岐布下一座“九曲”战阵,但最后都战死于此。后来,民间逐渐建立了玉帝庙、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后,大家为了纪念三位娘娘的英烈之举,将“九曲阵”改为“九曲灯阵”。此风俗在民间逐渐盛行起来,由纪念英雄到祈福,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而久盛不衰,俗语说,“转转九曲,消灾祛病,能活九十九”。转九曲的过程非常热闹喜庆,人们转到九曲阵的中心处一定要探一下老杆(民间认为的通天梯)上的彩色花灯,象征祈愿能顺利实现,有怀孕的妇女专门去探花灯或偷一枚灯盏(民间认为灯是丁,象征人丁兴旺)回家,希望早生贵子。转九曲除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进行外,有的地方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七、初八等。也有不少地方根据闹秧歌的时间随时进行,没有固定的日期。 灯场一般设在平整、宽敞、避风、路平、离村子较近的地方。

  

  中国画《黄河转九曲》绘制的初级阶段

  

  中国画《黄河转九曲》绘制的初级阶段(局部)

  中国画《黄河转九曲》创作的构思是:画面分三部分,由天、地、人三界组成,象征宇宙的和谐统一。上部分的主要内容由象征通天生命树(通天梯)的老杆、太阳(神灵)、白老鼠(通天通神的使者)等表现天界,下部分以象征农耕生活的庄稼和花果树表现大地,中间是人的世界,主要表现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铺陈的传统九宫格式的九曲黄河阵,在阵中有多民族的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幼近三百人在转九曲黄河阵,他们一行行、一组组顺着九曲阵的路线转走,讲究不走回头路,共同祈愿一年平安顺利、生活幸福安康。画面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充满信心和喜悦安泰的样子,再加上与他们从事的不同职业和身份的象征性物件的搭配,充满了生动有趣、吉祥喜庆的浪漫主义色彩。

  《黄河转九曲》的艺术特色是:画面表现手法吸取民间剪纸的造型语言及形式美表现方法,突破时空概念的束缚,利用平视、俯视结合的角度布局画面,把人物群体以平视的角度铺陈在俯视的空间中,用夸张和隐喻、象征的手法塑造人物、动物、植物的造型,而且人物造型的变化不受透视、重叠规律的影响,追求平面性。

  这幅作品用中国重彩画的方法进行创作。首先选用较厚实的特制大尺幅手工宣纸,用浓茶水一遍遍将纸渲染,使之接近黄土的颜色,因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转九曲黄河阵时正值寒冷的冬天,树叶凋落,大地一片灰黄的色彩。经过勾线后,进行色彩定调,然后进行分类、分批次的渲染。首先,转九曲是春节闹红火的重要活动,画面应该以暖色调为主,因此将九曲黄河阵蜿蜒辗转的路线用朱砂色进行渲染,沿路的灯盏选用金黄色,在画面中变成生命树的老杆用胭脂、朱标、朱砂等红色系列进行渲染,内中点缀白色,与通天通神的使者白老鼠在色彩上有所呼应。画面中的260个人物大多用红色系列,稍加黄色、白色进行点缀,逐层渲染,使画面呈现古朴、热烈的生活气氛。在造型刻画方面更加注重渲染技法的深入刻画,形成细腻生动、干净厚重的艺术效果。类似色的应用使画面色彩更加统一,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力求使民间艺术表现语言与中国工笔重彩的技法完美融合。

  作品《黄河转九曲》宽180厘米、高220厘米(独幅),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文献资料、草图完善、定稿绘画、装裱制作等步骤,按阶段、按时完成。

  笔者与包头师范学院教授王红川深入内蒙古的乡村、牧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田野调查,收集大量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信息和资料后,先后于2008年、2018年到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金山镇陈家渠村、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新村考察正月十五转九曲的民俗活动时,被当时转九曲的热闹情景深深打动。王红川事先创作剪纸作品《转九曲》,在2011年获得“校场坪能源杯”中国年俗大赛金奖。这幅剪纸作品的完成,为后来用中国工笔重彩进行再创作提供了思路,而且经过两人再三的商量、绘制草图,终于把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为本次完成中国工笔重彩《黄河转九曲》的艺术创作,为构图和形式美变化的造型转化奠定了基础。

  这幅画是将传统民俗事项的情景和人物通过剪纸创作而重新造型的过程,是一种挑战,也是艺术创意的一种飞跃。中华民族民间艺术表现的审美思想和精神崇尚与中国画的表现和技法以及意向性表达有共通性,此作品的创作思路力求挖掘这样的共通性,用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艺术方式表现,使画面艺术效果具有动中有静的秩序感,又不失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艺术效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