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申报月刊》(1932—1935)探析俞颂华的编辑实践及思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3667
汪 雨

  俞颂华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中学时期便立志投身报界,“以新闻事业为唯一终身职志”①莽萍:《中外名记者丛书——俞颂华》,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第1页。。自1919年4月开始主编《时事新报》“学灯”副刊起,俞颂华服务报界长达28年,期间编辑、出版过许多影响力较大的刊物。这些刊物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是“五四”以来新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园地。其中《申报月刊》是俞颂华的精心之作,也是他一生最看重的作品。金庸曾评价《申报月刊》与《东方杂志》“显然是当时两本最有分量、最为学术界所重视的刊物”。因此要探究俞颂华的编辑实践活动及思想,势必要从其最满意、最成功的作品《申报月刊》入手研究。

一、《申报月刊》内容研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申报月刊》创刊于1932年7月15日,是为庆祝《申报》创刊六十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物,俞颂华任主编。创办不久,《申报月刊》便成为独立发行的大型综合学术杂志,与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中华书局《新中华》并称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三大杂志”②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第159页。。

  通过研究《申报月刊》4卷42期的全部内容,可以发现该杂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从世界范围而言,该刊一方面时刻关注世界重点国家发展态势,设立相关专栏;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关于我国邻国的介绍性文章和研究性文章。就中国本土而言,《申报月刊》始终秉持着“阐扬文化,奖励生产”的办刊宗旨,一方面高度关注中国现状,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经济、现代化、生产建设、农业农村等的报道;另一方面在俞颂华的不断努力下,该刊始终致力于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向前发展,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创刊号研究

《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号发行于1932年7月15日,创刊号为小16开的开本,共408页。创刊号目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申报》创刊六十周年纪念文章,延续了《申报》五十周年纪念文章的出版风格,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包括对六十年来中国日报事业、出版业、商业、自然科学、银价等的发展实况撰写以及对六十年来世界文化、西洋哲学、法学等的发展概述,这些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所撰写的,包括吴经熊、俞寰澄等人;其二是《申报月刊》本身的内容,这部分体系庞大,有外论摘要、实事小言、时事漫画、苏俄现况、新辞源等栏目,还有对日本政局的剖析文章。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朝野上下,深感坏舟狂浪之险,咸埋首苦干,作抗敌之准备,为复兴之前驱”的局面,其中知识分子阶层出于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地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俞颂华亦是其中的一位。俞颂华作为中国第一位驻外职业记者,常年关注时事,且在欧洲游历数年,深知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紧密性,寻求救国之道绝不能仅仅只关注我国本身,要做到放眼望世界,借鉴别国有利经验,进而促进我国发展。因此从创刊号的内容我们可以窥见俞颂华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编辑风格。其侧重点在于关注国际时事、中国经济文化现状,以期实现该杂志“阐扬文化,奖励生产”的宗旨。创刊号的文章无论是关乎哪个国家哪种题材,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于“中国如何做”,这体现了在国难当头的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用心良苦,也展现了主编俞颂华的爱国赤子之心,正如其在创刊词中所说:“我们要尽我们文化和经济的使命,都以增进民众幸福为前提。”

(二)栏目“新辞源”研究

俞颂华是“五四”以来投身新文化运动事业的重要思想者和行动者,他认为文艺能造就良好社会的高尚情趣。如何阐扬文化?除了介绍文学作品,《申报月刊》还开辟了“新辞源”栏目。当时的世界处于动荡的前夜,社会不稳定且变化较快,为使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申报月刊》极富创造性地开辟了“新辞源”栏目,即向读者介绍涉及本期内容的新词。“新辞源”栏目的开创不仅体现了俞颂华不遗余力地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决心,更体现了他以民为本、靠近读者的善心。

  《申报月刊》(1932—1935年)共4卷42期,除第3卷第10期、第4卷第9期没有“新辞源”栏目之外,其余40期均有“新辞源”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申报月刊》(1932—1935年)共普及了301个新词,平均每期介绍8个新词。从新词本身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两个维度:政治和经济。一方面,涉及政治元素的词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经济元素的词语,例如普及并解释了“白色恐怖”“超帝国主义”“高度自治”“游击战争”“第四阶级”“凡尔赛体系”等词语;另一方面,涉及经济元素的词语普及率远高于其他方面,该刊介绍了“金融资本”“通货膨胀”“蓝鹰运动”“经济封锁”“定额分配”“赤字”“苦痛经济”“统制经济”“白领经济”等词语。

  除了涉及政治与经济元素的词语外,该刊也提及了关于社会生活的新词语,例如“摩登”“偶像”“霓虹灯”“摩天楼”等词语。涉及新闻传播领域的“黄色新闻”一词也为该刊所介绍过。同时,对于新词语的介绍和普及,《申报月刊》尤其注意连贯性,讲究方式方法,经常将词性相反或相近的词语一起介绍,例如第1卷第3期的“重工业”与“轻工业”、第3卷第4期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以及第4卷第8期的“教育刑主义”与“反教育刑主义”等等,这样的介绍方式实用性、趣味性较强,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通过研究“新辞源”栏目,可以发现新词的出现与普及是与世界形势、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彼时的世界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不间断的战争导致多个国家政治局面混乱,美国经济危机遗留的危害蔓延到世界各地,各个国家无一不被这些因素影响,《申报月刊》“新辞源”栏目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那个时代世界的发展现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因此在俞颂华的努力下,《申报月刊》内容广泛、兼容并蓄,大多是富有建设性的专家之言,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申报月刊》(1932—1935)编辑风格研究:淳正稳重、求真创新

俞颂华自日本留学归国后,便开始了办报生涯。在其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先后办过《时事新报》副刊“学灯”、《解放与改造》《申报月刊》等十余种刊物,办刊经验丰富,有非常强的编辑才能,这在《申报月刊》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俞颂华本人是十分出色的学者和国际问题专家,“据粗略统计,在《东方》任主笔的四年多时间里发表的各类文章超过200篇……他办刊的视野宏大,自由洒脱,目光锐利,能紧贴时代的脉搏”①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58页。。但在主编《申报月刊》的几年里,俞颂华甘当绿叶,所发文章数量较以往少了许多,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杂志的编辑工作上。优秀的编辑需要有长远的目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协调各专业的本事,俞颂华正是具备了以上特性,才能使《申报月刊》(1932—1935年)叫好又叫座,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优秀综合型杂志。

(一)广告索引栏目研究

俞颂华自1919年开始办报,其时报纸正处于由启发民智的革命报刊向公众传媒的商业报刊的转变之中,广告数量增多,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报纸是广告发布与投放的主要渠道和场所,而广告也是报刊收入的主要来源,二者相互依存。那一时期许多文章都是报刊广告式文章,许多报业或广告商家直接将文章充作广告,还有个别报社为了多登广告获取利润,不惜割裂新闻篇幅,改变了新闻版面固有的美观形式。对于以上的商业行为,俞颂华深恶痛绝,他提到要“净化”报纸广告,“将不良的、不合伦理的广告,逐渐免登,弗使龌龊的、欺骗社会的种种广告,玷污了报纸清白的篇幅”②葛思恩、俞湘文:《俞颂华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第254页。。

  俞颂华将“净化”报纸的理念一以贯之地落实到实际的新闻编辑工作中。《申报月刊》作为广受读者欢迎的大型综合杂志,广告数量自然不少。经统计,该刊物每一期平均有40个左右广告,广告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医药健康、棉纺织品等。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纯净性,该刊极富创新性地设置了“本期广告索引”篇幅,为广告设置专门的索引目录并标明具体页码,这种诚实的办报原则不仅是对新闻业本身的重视,更是对读者的尊重。

(二)《申报月刊》排版研究

作为一份广受读者喜爱的综合型杂志,《申报月刊》除了在内容上题材广泛、意义深远之外,其排版风格也是令人耳目一新,异于其他刊物。《申报月刊》是小16开的开本,封面都是彩色印刷,印刷精良,竖版黑体,每篇文章所在页面都用阿拉伯数字统一标出,其他刊物则“用汉字标出”①李勇军:《再见,老杂志:细节中的民国记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第76页。。这一做法不仅使页面美观大方,也使读者一目了然。另外,《申报月刊》一般都是专论在前,然后是现代国家研究、介绍新知识科技信息的栏目、文艺创作和翻译天地栏目。将专论放在文章前面,为的是让读者注意了解重要信息,这样的编排可谓是用心良苦。

  除此之外,《申报月刊》的保留栏目是俞颂华撰写的“编辑后记”,这也是俞颂华多年办报传承下来的良好传统。“编辑后记”是俞颂华向读者、作者交代本期发稿的重要事情,便于和读者沟通,使读者产生参与感和亲切感。例如他曾在刊登竺可桢论文的那期“编辑后记”中写道:“关于讨论学术的文章,本期中竺藕舫的‘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是表扬先哲、提倡科学的极有价值的著作。”②俞颂华:《编辑后记》,《申报月刊》1933年第3期,第221页。这样的编辑后记对于撰稿者有示范、鼓励的作用。同时俞颂华非常乐于培养年轻作者,通过“编辑后记”鼓励海内外年轻人积极投稿,“欢迎海外通讯,希望在海外研究有素的留学诸君时时惠寄短篇通讯”。马星野、王纪元、石西民等人都曾在俞颂华的鼓励之下参与过新闻报道事业。

  《申报月刊》(1932—1935年)编辑风格淳正稳重,正如其主编俞颂华一生敦厚沉稳的个人性格。该刊始终致力于探索救国之道,邀请各行业专家学者参与中国问题讨论,因此其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可信性,是当时最为学术界重视的刊物之一。同时,为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该刊也非常重视创新。无论是阿拉伯数字的页码标记,还是主编俞颂华撰写的“编辑后记”都是该刊推陈出新的表现。总体来说,《申报月刊》体现了稳重而不失活泼、淳正而不失锐意的编辑风格,因此广受各界读者欢迎。

三、结语

俞颂华作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为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职业记者,其大量杰出的通讯作品为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人民介绍了许多新知识、新思潮,促进了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他主编《申报月刊》期间发起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是中国知识界首次以现代化为题展开对中国出路的探索,这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积极寻求改变中国面貌,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更展现了俞颂华不断探索救国之路的拳拳爱国之心。遗憾的是,学界关于这位著名爱国报人的研究目前还较少,其新闻思想尚未被广泛宣传,俞颂华的办报活动是值得后人铭记和关注的。

  俞颂华于1947年在杭州病逝,终年54岁。其一生都“以新闻事业为唯一终身职志”,无论身心遭遇多么艰难的困境,都矢志不渝。老报人王云生送给俞颂华的挽联是:“有德有言不朽,无党无派以终。”这句挽联颇能概括俞颂华的个人品格与办报实绩。俞颂华一生没有加入任何党派,只为办报这一“人生大事”而来,目的是改良社会、造福人民。因为心怀坚定、远大的理想,无论个人遭受怎样的迫害都永不妥协、心怀祖国,俞颂华是新闻界的楷模,也是永远值得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与其说通过《申报月刊》(1932—1935年)探析俞颂华的编辑实践及思想,不如说《申报月刊》这部作品本质上是俞颂华敦厚稳重、忧国忧民的个人性格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从中读出了俞颂华对中华民族、中华儿女最深切的关怀,并且为之深深感动。他淳正的报人品格和不偏不倚的办报态度值得我们铭记并学习。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