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乐演唱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气息使发声位置保持统一
(一)如何正确发声
如何正确发声是演唱最基础的问题,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就是一种最好的发声方式。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的声音是最放松的,发声的位置也是最自然、最完美的。所有的演唱者在初学演唱时,第一节课所讲述的肯定是如何发声。歌唱者在歌唱时的声音应比平日说话的声音稍稍夸张即可,不能一味将声音唱响,要找到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发声位置。只有懂得如何正确发声,听得懂演唱过程中发声位置的对与错,这样演唱出来的声音才能称之为“音乐”,聆听者听起来才会感觉舒适。因此,正确的发声是演唱的基础及核心,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式,才能在正确技巧的支撑之下,进行良好的情感表达,从而演绎音乐。(二)如何正确地使用气息与横膈膜相配合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气息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演唱高低音还是表达情感,气息都起到巨大的作用。气息是声乐演唱的核心所在,只有正确运用气息,演唱者才有可能将演唱水平提升。在演唱的过程中,气息应该是一直积极地流动的,这样演唱出来的声音才不会没有“生气”。每一位歌唱者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高音问题的困扰。要想解决高音的问题,就需要积极正确的气息以及横膈膜的支撑,否则高音问题很难得以解决。在演唱高音时,气息与横膈膜需要紧密配合,将胸腔与腹腔“吸开”(好比伸懒腰时放松的状态),这时的气息是相对放松的,不会憋死,然后以横膈膜为底,小腹用力,这就是演唱高音时的“地基”。学会正确地使用气息能够让演唱者有足够的“地基”支撑,才能够发出更加优美的声音。我们在练声时可以运用八度音程大跳的方法去做跳音练习,练习演唱高音的状态、气息以及高音着力点。
在演唱中低音区的时候,气息的流通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演唱中低音区不比演唱高音区时费劲,但是没有流动的气息支撑进行演唱,中低音区听起来就会变得“死气沉沉”。这时候横膈膜的状态是非常放松的,但是气息不能停,始终是流动循环的。要想让歌曲唱得动人心弦,气息的流动必须做到位,只有流动的气息才能塑造音乐的灵魂。
(三)如何正确吸气从而保证气息的流通
在演唱的过程中,吸气也是有方法可论的。一般而言,呼吸的方式方法主要为胸部呼吸、腹部呼吸、背部呼吸以及胸腹联合呼吸等。这几种呼吸方式各有利弊。胸腔呼吸在吸气的过程中,胸腔处于一种扩张的状态,此时不仅仅是胸腔在扩张,双肩也非常容易随之抬起来,从而造成不能“气沉丹田”,无法控制声音的走向且容易卡在喉咙处,使演唱位置提高,声音死板、出腔,演唱的音色及演唱位置也会随之偏离。
腹腔呼吸的方法在吸气的过程中肺上部会外移,使用横膈与腹部的力量,让肺的底部向下而扩大容积,腹部鼓起来完成。利用“狗喘气”的原理可以快速地感受到腹腔浅呼吸,因为腹部处于膨胀状态,利用“闻花香”的感觉进行腹式呼吸相对胸腔呼吸方法来说吸气可以吸得更深,但是光靠腹腔呼吸,直接将气息吸入腹腔中,这时横膈膜与胸腔完全不会产生力量与共振。所以腹式呼吸方法的气息相对沉重,没有灵活性,呼出的气息也无法对声带产生积极的压力,因此常常会让演唱者发出沉闷、相对虚弱、没有明显“中心点”的声音,有时候也会导致高音音高偏离、低音区过虚弱的问题发生,所以光靠腹部呼吸也是不可行的。
背式呼吸主要是利用演唱者背部肌肉来进行的呼吸。人们平时所说的“吸开”其实就是将背部吸开。背部所形成的肌肉相比胸腔、腹腔而言会强壮一些,因为肌肉形成的强壮,可以给深呼吸提供支撑。演唱者通过运用背部的肌肉能够很好地缓解腹部、胸腔的肌肉及喉头肌肉的紧张,从而对气息的控制和进气出气进行良好的调整。在演唱者有意识的强力呼吸过程中,背部肌肉往往会跟随肋间肌一起扩张。另外,背部肌肉还能够帮助横膈膜进行有节制的放松。
对上述几种呼吸方法,往往是将它们结合使用,光靠一种方式方法是行不通的。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由于作品的不同,情感以及作品处理的不同,正确的吸气与气息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例如,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激动的部分时一般都会使用“急吸急呼”(这种呼吸方法有点像喘气,但是吸气时要注意不能太饱满,在急呼时应该使用短促集中的力将气流推出来)或“急吸缓呼”(主要是利用嘴与鼻快速轻巧地吸入一定的气息之后下沉)的方式,使得有足够的气息与激情进行演唱。“急吸急呼”可以快速使腔体内的气息“吸满”,这样通过演唱所表达出来的情绪往往是激动的,这时的呼吸方式是将胸腔呼吸、腹腔呼吸相结合并与横膈膜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演唱者演唱的情绪变得高涨,演唱的歌曲才会动听;在演唱抒情的歌曲或相对较缓和的乐段时,演唱者往往会使用“缓吸缓呼”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使用“缓吸缓呼”的方式通过演唱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是抒情的、相对缓和的。使用“缓吸缓呼”的方式吸气时,腔体内的气体就会相对平稳(这里所说的平稳并不代表气息不需要流通、循环),可以更好地控制演唱者对歌曲情绪的表达。在演唱、处理一首歌曲当中,“急吸急呼”“缓吸缓呼”“急吸缓呼”这三种呼吸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会运用并且掌握好这几种呼吸方式,同时结合情感,演唱的歌曲才会让听众听起来舒适,才会将观众带入歌曲中并且打动听众。
二、气息、发声的使用结合声乐演唱的训练——以声乐作品《嘉陵江上》为例
《嘉陵江上》是端木蕻良先生作词、贺绿汀先生谱曲的一首独唱歌曲,这首作品本是端木蕻良先生于1939年作于重庆的一首散文诗,后来作曲家贺绿汀谱曲成为一首为大众熟知的抗日救亡歌曲。歌曲寄托了作者对失去的家园——东北三省的怀念,唱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它问世以来,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并作为男高音独唱曲目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唱,深情地描摹了成千上万流亡到大后方,悲愤地“徘徊在嘉陵江上”的同胞,表达了对强占自己家乡的日本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对沦陷在敌人铁蹄下的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嘉陵江上》这首作品是音乐会以及比赛中男中音演唱者的热门曲目,但是这首作品对男中音演唱者来说有许许多多需要克服的“难题”,例如高音的问题以及气息流动问题,“如何才能正确地使用气息,演绎出那种悲愤的感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运用气息来引导演唱者演唱《嘉陵江上》呢?
例如《嘉陵江上》第一句歌词“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这是这首歌曲开头的一句,力度为“强”,这时我们所使用的气息应该是强而有力的,要运用“急吸缓呼”的呼吸方式。“天”字有三拍子的时长且位于男中音的换声点附近。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支撑,这个“天”字就无法很好地进行演唱。当年周小燕先生在给廖昌永老师上课时,就一直在强调“气息是始终向下走且流通的,只有气息向下走,与横膈膜紧密配合,才能为演唱高音打下基础”。再结合《嘉陵江上》这首歌曲的第一句歌词的“天”字,气息需要突然爆发,与横膈膜相配合“急吸缓呼”,“那一”使用平缓的气息,等到“天”字的时候给一个字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啄字”,然后再渐强,拖满三拍,并且强收。“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也如此,在“敌”字出来时也需要气息的爆发,且使用“急吸缓呼”的呼吸方式,这样才能确保有足够的气息进行演唱,“打到了我的村庄”这几个字需要用“闻花香”的方式吸着唱,气息是平稳且流通的(这里的流通指的是气息的快速流通),并且要将气“吸满”,否则气息会不足以支撑“村庄”两字。
又比如《嘉陵江上》谱例第21小节“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这一句需要弱起—渐强—弱收,这句歌词当中是不允许大换气的,但是可以偷气。所以气息的分配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前面有半拍的时间给我们吸气,所以这时为了确保接下来的这一句话有足够的气息支撑,我们应该选用“缓吸缓呼”的呼吸方式进行处理。半拍的时间足够让我们将自己的腔体吸到一个合适且足够运行的程度。在演唱这一句时,“我”字出来时是稍弱的,随着歌曲力度的增强,气息的律动也需要越来越快,等到“泥土的”三个字时,配合三连音的节奏型,将这个小乐句推向“高潮”,这时候气息的律动应该是越来越快的。等到这一乐句最后两个字“芳香”的时候,由于力度上需要减弱,且是长音,我们为了确保能有很好的控制,就可以在“闻到”前面偷一口气,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弱音的控制。那么这里又涉及一个问题——如何使用气息控制极弱的音。
当演唱“弱音”时,演唱者首先需要气息与横膈膜之间非常紧密的配合。“弱音”的演唱看似非常轻盈,实则需要很强的张力才能够完成。把音唱强、唱响是谁都会的,但是不是每一位演唱者都能很好地演唱“弱音”,其实比起强而有力的声音,“弱声”更能打动人。训练“弱声”唱法时胸腔与腹腔处于“打哈欠”的状态,然后气沉丹田,大的力量在腹部(横膈膜往下)的位置,然后将腔体吸开,做“狗喘气”的动作,快速呼气、吸气,非常的微弱,这样就可以快速地找到弱声演唱方法。
再比如《嘉陵江上》的第42小节处演唱力度为“p”,经过两个小乐句的过渡,力度需要从“p”跨越到“f”。从弱到强的力度变化,在歌曲中很常见,演唱这一段时,气息的流通是从慢到快、由浅到深的。“我必须回到我的故乡”这一句演唱力度为弱,使用“缓吸缓呼”的呼吸方式,将气息作平缓处理,演唱完这一句以后,需要使用“急吸缓呼”的呼吸方式将“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这一乐句的力度推向中强,然后再次使用“急吸缓呼”的呼吸方式将“和那饿瘦了的羔羊”这一乐句的力度推向强劲有力。这里的三个力度层次需要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在更换气息时,要遵循一个原则——气息吸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演唱,上句接下句,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可以将声音的位置进行统一;第二,可以使气息变得更加流通,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就不会太死板;第三,这样可以很好地带动演唱者的情绪变换,并且可以为演唱声音“不出腔”打下很好的基础。
最后歌曲结尾处的演唱,是整首歌曲音区、情绪、力度最高亢的地方,也是这首歌曲最难演唱的地方。演唱者在一般演唱过程中,到歌曲的最后肯定会体力下降,那么在这个时候,气息的作用就会体现得非常明显。运用气息的流通,可以将高音往上推,让演唱者在体力下降的情况下保持声音管道的统一。最后一个乐句“放在我生长的地方”,“生”字为一个长音(这里看每个演唱者不同的处理而定)且是整首曲子的最高音,到达小字二组的升fa,所以对于大多数男中音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在演唱这一乐句前,利用空的半拍急吸,将气息吸入小腹处,快速地经过“放在我”这三个字,将重点放在“生”字上面进行处理,突然爆发,小腹中的气息使力度往下走,配合横膈膜的扩张,声音就会往上走,且不费力。
要想运用气息、发声位置结合声乐作品演唱的训练,首先应该掌握在演唱过程中气息所要遵循的原则。第一,“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形象地说就是深呼吸,歌唱者在吸气的时候要将气息吸到小腹位置,歌唱时气息支撑的力度点也是在小腹的位置。第二,缓慢呼吸。轻呼吸就是歌唱者在吸气的时候要轻,就像闻花香的感觉,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脑海里可以想象蓝色的天空飘着白色的云朵,一定要缓慢地进气以及出气,切忌吸气过猛造成气息的“堵塞”。第三,快吸气。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要快速吸气,将气息吸入小腹位置,吸气过慢会拖延歌曲的时值,跟歌曲节奏出现不协调现象。第四,喉头放松,位置不变。歌唱者的吸气是从口腔进入喉咙通过胸腔,最后再进入小腹位置并形成气息,气息也是沿路送出,但整个过程中,要保证喉头的位置不变,如果喉头位置一变动,声音位置就会发生变化,演唱出来的歌曲就会有“忽高忽低”的感觉,严重破坏歌曲的美感。第五,落点在哪,起点就在哪,气息吸到哪就从哪开始唱。横膈膜以下小腹的位置是歌唱者吸入气息的最终位置,气息吸到哪个位置,歌唱的起点就在哪,切记声音不能跟气息脱节,不能有太大的变化。
我们在平日的基础训练中,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气息的训练。
1.Do mi sol do 一个八度内的快速跳音,演唱母音“mi”和“ma”,感受气息的着力点以及横膈膜的张力。
2.Do mi mi sol sol mi mi do do 五度内的快速连跳音,演唱母音“wu”,感受气息快速流通以及横膈膜与气息之间的配合。
3.唱高音时可以扎弓步推墙,感受气息与横膈膜抗衡的力量(这就是演唱高音时的力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气息的运用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我们只有正确地运用气息,打好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再结合在实际声乐演唱中的科学运用,才能演唱出动人的作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