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
1 研究文献简介
本文所选文献取自香港文汇报“以案说法”英文翻译版专栏2011年12月29日刊。该专栏以简洁凝练的文风阐述与房产纠纷及民事诉讼相关案情,同时向民众普及财产赠与及不动产变更等相关法律条例。其英文版基于中文版进行翻译,旨在面向更广阔受众群体(尤其是阅读英文文本的读者)通过案例分享普及法律知识。该板块以更新跟进案例处理情况,案例分析及涉及法律条文详细引用作为其一大特色亮点,且所选案例与民众生活较为贴近,所提及法条法理相对比较实用,因此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专栏开设至今收获许多来自读者的好评。然而在其英译版专栏中,在涉及一些法律条例翻译时则存在不足之处,以法律专业术语翻译不准确及法条翻译中漏译、错译问题较为明显突出,这些现存的翻译问题又容易导致一些其他问题,诸如使部分的目标读者及受众曲解法条本意、对法条中内容的理解解读产生谬误甚至完全地错误解读法条含义等,从而失去了通过翻译使目标读者受众了解认知中国内地法律条例的本意。本篇论文旨在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及对比翻译,将其相关英译需改进之处做阐述总结。2 案例翻译分析
2.1 Translation for Article185 of Contrac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的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2007)此条文中,“贈與合同”,“贈與” 及“無償給予”可视为翻译难点,因其直接涉及特定法律术语。文汇报英文翻译版为“contract of gift”,“make a bestowal of”,“with no charge”,译文用词相对简洁明了,但专业性准确性有所欠缺。因gift一词有赠与也有礼物之意,但礼物作为常见意思出现频次较高,对于法律知识相对欠缺及对法律条文了解不足的读者群体而言,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甚至完全不能理解的情况。经参考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官方翻译,“贈與合同” 这一法律术语应译为“gift contract”,“贈與” 这一法律术语呈现译本为 “convey…to”,以及“無償給予”这一术语官方译本为“gratuitously”。根据法律翻译应遵从的准确原则,避免歧义出现,对读者产生理解方面偏差及谬误等影响,即使在面向大众群体的普法案例报道分享中也应尽量应用专业术语,力求准确明了。关于“贈與人”以及“受贈人”的翻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则是在于单复数形式的选择。通常在法律文本翻译中,涉及到“人”的方面,如委托人,被告原告等特定对象时,一般特定默认该对象为一个独立个体或一个完整整体,因此在进行法律翻译时需要格外留意其形式。文汇报英译时对赠与人一词采用复数形式,相对缺乏严谨性,需进行订正。
2.2 Translation for Article15 of Real Rights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2007)纵观该法律条例的翻译,“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一段可视为一处难点,因其虽寥寥数语,内含几组动词均为法律术语,需格外严谨对待。一说可译为“the setting up, changing, transferring and eliminating”而在文汇报涉及该内容相关英文翻译即与之相同。该翻译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简洁直白,便于理解。而从法律翻译角度进行分析,可发现其用词选择较为随意,且有造成歧义可能,有失严谨。为此我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官方翻译版本进行求证,在官方翻译中,该段翻译为“the creation, alternation,transfer or termination”。在法律翻译中,有一翻译原则为使用名词代替动词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和更严谨准确的表意。而其中连词的使用也需极其谨慎,连词使用不当会直接造成逻辑混乱及表意不清。文汇报使用and做连接,与官方翻译or做连接有完全不同表意,使用and可能会使读者的理解背离原文本意,因此涉及法律条文翻译术语及连词需格外谨慎。而原文中“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在文汇报英译版中未体现,重要内容翻译缺失可导致读者对法律条文片面得到理解,造成相应法律知识的缺失。
2.3 Translation for Article9 of Real Rights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2007)这一法条的内容中涉及的翻译难点及法律术语主要在“不動產物權”一项中。文汇报将其翻译为“the immovable property real rights”,而参考中文官方法律翻译,其正式译法应为“the real rights of an immovable”。通过对两种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汇报提供的翻译版本在句子结构方面存在一定逻辑问题,并且在其句子的翻译中缺乏强调意味,相比于官方译本,文汇报译本明显缺少和弱化对于该项权利是特指“不动产”相关权利的解释。同样的翻译问题也出现在此法律条例的另一部分翻译难点及重点中,即“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一处。这处翻译同样需要有着重点,即强调在依法登记情况下才能产生效力,因此需要在翻译时能够体现出对“依法登记”的注重及强调。且同时需注意通过语序调整及理清逻辑关系来完成对此内容的强调。与此同时,在做局部翻译时还需要考虑到整体的一致性,即将此翻译置之于整段法律条文翻译中,去看其是否能保证前后逻辑关系通顺、是否出现矛盾和歧义情况,是否要经过综合考虑及微调顺序后才能够输出合理准确的翻译。正如官方翻译提供的译本:“upon reg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law”被置于句尾部分,使得整句翻译流利通顺,结构完整,逻辑正确,以便读者阅读时更好理解法条本意、解读法条适用情境。
2.4 Translation for Article14 of Real Rights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 第十四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十四条与第九条在法条原文方面即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因此在进行实际翻译时,就必须考虑到应着重强调二者不同之处,且需有清晰划分及明确说明,以便读者能够正确区分二者,不致产生混淆。文汇报英译版翻译此法条时提供的译本与法条第九条的译本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可能导致不知情读者对法条产生疑问,影响读者正确理解法条内容。对比法条英文官方译本进行分析,官方译本中in accordance with作为连接词在逻辑语序方面进行了微调,使读者能够有划分二者的依据,即官方译本有能够区分及提示读者两个法条不同之处与在何处出现的分水岭,便于准确清晰地使读者对两个相似法条的不同之处有所认知。官方译本通过这一处连接词的微调,即实现了对于相似法条不同之处的强调,同时使翻译更加规范正式,增强了翻译逻辑性,贴合法律术语专业性即准确严谨性的要求。
3 基于翻译对比实践总结
由此对比翻译实践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文汇报作为非专业法律研究方向的新闻杂志,其在针对法律条文的实际翻译中存在法律术语翻译语言使用不严谨的问题,文汇报关于法律翻译的英译部分语言风格及使用词汇仍偏向于一般新闻报道常用文风及多用日常词汇,而非严格遵守法律条文翻译守则及语言规范进行呈现,且存在忽略部分法律条文翻译的情况。由此产生漏译、错译及表意不明确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阻碍读者正确的理解相关法律条文所传达的实际意义。上述提及的两方面问题均需要译者在实际翻译中加以重视,在实际翻译中多考虑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不能单纯为了追求文本简单易懂而失其严谨性及逻辑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