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体动态保存为主要表现形式,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传承,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土族安召舞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所谓的安召舞就是弯曲转圈,以舞蹈基本动作而得名,寄托着土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广泛流传于土族地区。
一、土族在青海的分布情况和民间舞蹈的流传情况
土族多分布在我国青海地区,一般可以分为民和回族土族、同仁土族、民和土族、互助土族等几大种族,由于生活地域不同,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也有所差异,另外,所创作的民间舞蹈也是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但正是这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体系造就了璀璨的土族文化。接下来就详细介绍民和回族土族、同仁土族、民和土族、互助土族民间舞蹈的形式与流传情况。(一)民和回族土族的民间舞蹈
民和回族土族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节举办大型的传统活动,在活动中,人们可以尽情地歌唱与舞蹈,其中舞蹈是最受欢迎,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娱乐方式。民和回族土族的民间舞蹈风格深受汉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影响,他们的舞蹈节目多用来赞美三国人物,整个舞蹈风格既豪放又细腻,既流畅又朴实,具有一定的戏剧化、灵动性特征。(二)同仁土族的民间舞蹈
同仁土族的民间舞蹈活动多在每年6月份举行,由于该地区的人们与藏族人生活在一起,他们的舞蹈风格深受藏族文化的影响,整个舞蹈以叙事性为主,舞蹈风格更加奔放与欢快。(三)民和土族的民间舞蹈
民和土族的民间舞蹈与同仁土族的民间舞蹈具有很多共性,例如,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节为了庆祝五谷丰登、祈愿年年风调雨顺举行大型的舞蹈活动,同时也具有敬畏神灵、敬畏自然的寓意,舞蹈风格相对固化与传统。另外,民和土族的民间舞蹈要求相对特殊,一般女性是不允许参加的,法师是舞蹈中最重要的角色,在活动最后法师会做出一些表演,意味着更好地将人与神连接在一起,这与原始巫舞的特征相一致,体现了民和土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四)互助土族的民间舞蹈
互助土族的安召舞是最具土族特色和烟火气息的一种土族民间舞蹈,没有什么实质性特征,一般家中有喜事或有贵客拜访时,他们就会聚集在一起欢歌热舞。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舞蹈,安召舞是不分性别、年龄、等级的,所有人只要想参加就可以一起唱歌、跳舞,氛围十分欢快与融洽,极具感染力。安召舞一般需要选择两个领唱,所有人以男前女后的方式站成一圈,逆时针舞蹈,舞蹈动作十分简单,一般先向下弯腰,然后两个胳膊左右摆动,最后高跳一下向右转一圈,转圈的时候,两个胳膊向上举,转圈以后仍然保持弯腰的姿势,并且伸出两只手,除拇指以外的四个指头蜷起,而拇指伸出指尖向上,做出一个称赞人的姿势。安召舞的舞蹈形式是统一的,但是对表演场地与服饰没有固定的要求,比较适合群众表演。同时,安召舞也具有祈福、祝愿、教育等作用。二、土族安召舞的民族文化特点
(一)具有一定的民俗性
从舞蹈功能的角度来看,土族安召舞是生活习俗舞蹈的一种,但它不是单纯地对生活习俗进行展示,还具有自娱、社交、健身以及竞技等多种功能,同时还可以用于婚礼、生日宴、欢迎客人等仪式上,营造一种虔诚、炽热、欢腾的气氛。以往根据土族的传统习俗,年轻的、年老的男女在祭祀、庆祝或婚礼期间聚集在自家的中庭或村庄广场上,穿着盛装,边吃喝边歌舞,场面极其欢快、热闹(如图1)。地域不同,安召舞的曲调也有所差异,但其表演形式都是由领头人唱祈福词,其他人唱衬词,不需要利用专门的乐器伴奏就可以实现连续演奏。安召舞基本的大动作有踏步、跳跃、转圈、下蹲等,其步调一致,节奏欢乐轻快。
图1 土族安召舞的表现形式
(二)具有极强的传播力
土族安召舞与藏族锅庄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一种集体性的民间舞蹈。土族安召舞主要围绕着火堆或圆槽进行舞动,在舞场上没有主客、尊卑或舞者与观众之分,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职业及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参加,参加人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参与者可以跳一曲,甚至可以从头跳到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参与跳舞的人越多,场面就越壮观、热闹,在这种欢快气氛的感染下,即便不会跳舞的人也想要尝试一下。土族安召舞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与传播力,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参与度,也能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与友爱,同时该舞还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不仅注重人们之间的共同合作与共同感受,而且注重和谐、欢腾的气氛,有利于人们形成不畏困难、积极乐观、健康雅致的生活态度,因此受到现代人的喜爱。(三)具有华丽服饰的展示力
服饰是土族安召舞的关键要素,在土族安召舞表演中,成百上千的安召舞者盛装出席,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领略到土族人们的勤劳、智慧与审美。安召舞者的服饰以狐皮帽为主,有些女性戴着黑色羊皮帽子,有些女性戴着传统的毡帽,男性则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和衬衫,领子和袖口上都绣有花边,胸前有形形色色的缝纫花样,鞋是传统的千层底,鞋尖一般微翘,鞋面绣有各种亮色的彩线,十分华丽、美观(如图2)。土族安召舞不但是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也是民族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肢体动作向人们展示色彩搭配、声音和整体形象,带给人一种美感。盘绣是土族服饰的核心要素,是土族女儿勤劳、智慧、美丽的象征,不同于中原地区的苏绣、湘绣,盘绣是要从小学起的,土族女儿自懂事起就由母亲手把手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族安召舞服饰的传承性。
图2 土族安召舞的服饰展示
(四)具有唱词的美喻和审美教育功能
土族安召舞是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如果把歌词单独列出来,就是一首内容丰富的民歌。有赞美家乡山水的,有传播地理知识的,有传授劳动技能的,也有提倡礼仪道德、宗教信仰的,下面通过对几首唱词的分析来认识安召舞的审美教育意义。赤列布山山顶上,山上百马围成群,祝福如此吉祥来。赤列布山山腰间,山腰百牛围成群,祝福如此吉祥来。赤列布山山脚下,山脚百羊围成群,祝福如此吉祥来。
赤列布山是互助北部的一座高大的山峰,土族群众视其为神山,每年农历六月十五,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山活动(如图3)。通过赤列布山,点明了土族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以放牧为主, 反映出土族先辈的宗教信仰和对赤列布山的崇敬、依托,祈愿在赤列布神山的护佑下,年年风调雨顺、牛羊成群,人民吉祥幸福、生活美满。同时还描绘出在赤列布山及广袤的周边地区无比丰美的水草中,缓缓移动着漫山遍野的牛羊和悠扬自在的牧者的美景,歌词在赞美巍巍神山的同时也表明土族部落所处的地理位置。

图3 土族祭山活动
土族安召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引起政府的重视,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在做好保护、研发、利用的同时,还要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去普及,去传承,去发展。
三、如何更好地促进土族安召舞传承与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因此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发扬。当前土族安召舞因其独特的民俗性、传播力与展示力已经被列入传统舞蹈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土族的民族特色,也促进了土族文化的传承,是土族人民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安召舞起源于平凡的生活,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安召舞表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既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也不受表演者年龄、性别、阶层等因素的约束,因此其传承是源远流长的。安召舞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土族的历史和兴衰,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土族安召舞,加大对安召舞的开发保护力度,促进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民间舞蹈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地域文化,其展示内容及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也是对民族智慧与精神的传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保留传统文化的本质,并完善其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土族文化的更好传播。安召舞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因此我们应该确保安召舞完整地保存。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方式,学校是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各个学校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断更新并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提升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从小认识到土族安召舞的社会价值,同时还要发挥家庭与社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另外,人民群众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土族安召舞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四、结语
舞蹈借助人体动作充分展现人们的想法与文化的特点,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土族安召舞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不仅需要相关文化部门的管理与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保护,从而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