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支点具有极其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可以决定声音的质量,不仅能根据作品的实际需要扩大声音音量,还包括音色统一、扩张音域、柔和音质以及对人体发声器官的保护等。支点的实际运用范围与人体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程度的主导作用,有助于人体的相应器官发挥潜力。二、声乐演唱中支点的分类
支点在整个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歌唱人员自身的音色、音域、音质以及音量都与支点的使用情况息息相关。影响声乐演唱效果的歌唱支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气息支点
提到歌唱时的呼气,就要提到人体自身的肌肉对抗原理。在肺部进行呼吸时,横膈膜下沉让空气进入肺部,横膈膜保持状态,与腹肌产生对抗,让歌唱者的音质饱满。呼吸是人体发声的来源,掌握歌唱时的气息支点,就可以掌握声音的支点,对气息的控制能灵活地完成歌唱中的起音,从而充分展现声乐作品的旋律和魅力。想要保障对气息的灵活控制,可以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肺活量,锻炼人体对横膈膜的控制,加强并不断巩固横膈膜与胸肌、腹肌等肌肉之间的对抗和协调。四大肌肉群对人体呼吸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经常锻炼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程度。歌唱者想要加强自身对气息的控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锻炼。首先,静息式吸气,而后慢慢呼出,尽量延长呼气的时间;其次,闻花式吸气,让吸气状态不断趋于饱满,而后缓慢地将气体呼出,并不断增加呼气时间。吸气的过程中,人体吸气的肌肉群能保持持续吸气的状态,对腰腹周围的肌肉产生一定压力,从而形成对抗,为声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空间。呼吸是歌唱的重要基础,缺乏气息支点支撑的发音都是缺少基础的,气息支点和发音应保持同时进行,并将歌唱的声音落于气息。歌唱的过程中,若察觉气息不够,可以下蹲、弯腰等,唱高音时,要将气息放缓、放低,逐渐将声音下沉,保证将字头咬清后再放开声音。歌唱中的呼吸应较为放松和自由,若过于紧张,就会影响人体肌肉群的工作状态,从而影响声音的稳定和气息的绵长。
(二)胸腔支点
在人体中,胸腔支点在锁骨交汇处,即衬衫第二个纽扣位置,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声音的音色,若歌唱过程中胸腔没有足够的气息进行支撑,就会致使声音失去支点,从而导致音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气息撞击声带,造成声带振动,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则是整体共鸣腔体形成共振而产生。口腔、胸腔以及头腔是人体结构中的三大共鸣腔体,其中口腔作为基础,咬字过程能调整共鸣腔体的变化,而在咬字之后,胸腔和头腔才随之产生共振。共鸣腔体产生的共鸣能对音色起到决定性作用。发声的过程中,胸腔支点起到整体协调、保持等作用。声乐演唱时,歌唱人员只有准确找到口腔支点,并清晰地咬住字头,才能在气息的帮助下做到字正腔圆,声音随着气息发出。唱低音时,在歌唱通道的支持下,歌唱者咬字越清晰,气息和声音越正确。旋律上升的过程中,唱到高音时需要有所变化,在咬字清晰这一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后牙关渐渐打开。将下巴略微收回,利用情感带领声音发出,保障声音更为自然和圆润。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不免会用到声音演唱,即音乐和语言的合作,其中语言是歌唱的重要基础。歌唱者想要创作出优秀的角色形象和音乐形象,为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就需要利用歌唱进行咬字吐词以及发音。
(三)头腔支点
头腔支点也可以称作面罩支点,沈湘教授曾提出:打开头部鼻咽腔产生的振动的感觉,就是头腔共鸣。可将其简单理解为在鼻翼两侧,或是面罩正前方出现的声音焦点,头腔支点的形成方式主要依靠面罩肌肉收缩、舒展的带动。找到头腔支点,产生头腔共鸣,不仅是歌唱者正确发声的结果,还是歌唱过程中收获的一种感觉。歌唱者可以通过打哈欠、哭泣,感受面部肌肉的走向,从而得到面罩支点的感觉。三、歌唱支点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关系
(一)歌唱者是调节支点的主体
歌唱支点的位置变化、气息大小等都在发声通道进行转变,支点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声音、音质等,即通常所说的声音色彩。对声音色彩的调节和改变不是简单、随意的,而是要有所依据。这里提到的依据主要是指歌唱者自身以及演唱的作品。站在歌唱者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音色是可以调节和改变的,能利用一定方式和手段,获得粗细、明暗等不同的声音色彩。同一位歌唱者在不同情绪的变化中,也会出现音色的不同,通常高兴时声音较为高昂、明亮,低落时声音较沉闷、黯淡。所以,歌唱者自身的情感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音色,由此看出,演唱方法、歌唱者情绪对声音色彩和音色调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歌唱者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对支点的位置进行选择,这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依据作品的实际需求调节支点
音乐作品自身所传递的情感、意境和音乐形象是调节音色的关键因素。作品不仅能决定演唱时的风格和音乐色彩,还能决定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音色的调节和转变。比如在演唱《十送红军》时,需要高昂、饱满的音色;演唱由中国民歌《鲜花调》改编的《茉莉花》时,则需悠扬、婉转、清脆的音色;而演唱《九儿》一曲时,则要通过高亢的音色、深厚的情感,将作品中主人公九儿坚强隐忍的性格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进行全面展现。这些都是依据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等决定演唱的风格。歌曲、人物形象、作品内容和风格等不同,对歌唱过程中音色的控制也有所不同,支点的位置和处理方式自然也有所差别。(三)支点和声音保持动态平衡
支点的位置根据歌唱者特点、作品需求进行变化和调节。但无论支点的实际位置如何进行变化和调节,都应与声音保持动态平衡,歌唱者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应能快速地找准支点的位置,这里提到的快速找准是指歌唱者对音乐作品的敏感程度,支点变化时,声音也要与之贴合。对声音的处理要保证不能直接接触支点,也就是歌唱者要感受声音和支点之间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体验,这样才能有效确保声音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若声音直接接触支点,就会导致声音变重,反之,则会导致声音分离,最终效果缺乏感染力和凝聚力。(四)声音和支点间的控制技巧
扩展声音时,全部过程都会在发声通道中完成。声音在对支点进行捕捉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声音的位置移动,丢掉哼鸣,从而丧失声音的通道感,尤其是支点的实际位置较深时,若声音没能挂住哼鸣仅抓住支点位置,就会出现气息不连贯的情况,声音也不通透,由此可见,哼鸣与歌唱声音的支点有着重要的调整、保持以及转换的作用。歌唱者在对声音进行扩展,也就是放声时,整个身体都应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尤其是口腔状态要自然放松,保障声音的收放极具可控性。四、歌唱支点在声乐演唱中的具体作用
(一)掌握辩证关系,提升歌唱练习效果
歌唱支点主要建立在一种对立且统一的辩证关系中,比如气息和声音位置以及歌唱者自身的松紧状态等。歌唱时,首先要打开声音腔体,也就是口腔、喉咙和相关腔体通道,只有优先保障腔体通道完全打开,才能确保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和运用,将声音维持在较高的位置,这是歌唱者最基础的技能,也是歌唱练习环节的重要组成要素。气息的支点是开展声乐演唱的基本,气息不仅是发声的动力,也是保障歌唱水平的重要因素,歌唱气息主要建立于吸气、呼气的基础上。然而,针对气息支点在腔体的具体位置,以及如何做到将其准确掌握的同时进行充分利用,让音质、音准达到提升的效果,在相关声乐理论的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关概述。歌唱过程中的气息支点主要集中在腰腹部。如今,歌唱者了解到支点主要有四个,即下支点,也就是气息支点;中支点,是指喉咙开展的支点;上支点,是指头腔共鸣的支点;上中支点,多指鼻腔共鸣的支点。只有将四个支点进行连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面,互相协调运作,才能进一步掌握歌唱过程中对气息的运用。处于胸腔内部的肺,是人体呼吸的重要器官,肋骨、脊柱、肋间肌等组织组成胸廓,为肺部的呼吸运动提供较大空间。通过神经系统的引导和指示,胸骨、肋骨等不能像横膈肌、腰腹肌等肌肉组织进行大幅度运动,骨骼本身的结构虽然使这种运动限于一定范围,但可以为气息的运用提供很大程度的助力。胸腔在收缩或扩张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歌唱者除对肋间肌肉进行锻炼之外,还应重视对腰部以及腹部的整体肌肉进行伸缩运动,让膈肌充分运动。横膈肌对人体呼吸产生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膈肌运动情况在身体外部是无法直观看到和接触到的,也就无法得知其实际运动情况。腰腹部的肌肉则更直观地感受其实际的运动方向以及力度的实时变化。此外,人体呼吸过程中横膈肌运动时,不仅需要脊柱神经的指示,还需腰腹部肌肉群的撑持。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得出,声乐演唱过程中的气息支点主要在于腰腹部,而非胸腔或是喉部。
(二)掌握支点有助于调节呼吸、展开喉咙,易于发音
在歌唱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歌唱过程中的支点,能起到帮助学生调节呼吸、展开喉咙、易于发音的作用。首先,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发声教学,强调学生对气息的支点的练习,让学生自然放松身体,肩部下垂,后背展开挺直。在叹气的基础上吸气,将小腹上提并内收,打开两肋,使横膈膜逐渐向下膜膨,腰腹部逐渐向外扩张,让呼气的同时能保持吸气,从而让吸气与呼气的两种状态形成相互对抗的力,进而形成并掌握气息支点。掌握气息支点,就是在加强对气息的控制能力,这是发出声音的动力源头,控制能力越强,声音就会越有穿透力和弹性。其次,进行展开喉咙的歌唱支点教学,这是保持歌唱状态的关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锻炼“打哈欠”,体会支点的状态。对此,教师需要注意在“打哈欠”的过程中要结合“叹气”状态,引导气息下沉。在此基础上,还应让学生注意在声音、咬字等方面的状态和向内唱,这主要是由于气息与声带在摩擦时出现的“基音”。这时的喉咙应是向下的状态,并与气息之间形成对抗,将这种相互对抗的力量进行平衡,能有效促进声音和呼吸相结合。喉咙打开并构成支点,就可以发出较为圆润和饱满的声音。对位置较高的支点,则是指气息与声音以及上下支点间的对立统一,加之喉咙的展开,声音就能形成通道,从而得到较高位置的饱满的声音。头腔共鸣与口咽腔、胸腔进行对比,在扩大音域、提升音质和保持状态等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支点的主要作用是让歌唱者得到良好、顺畅的呼吸支撑,喉咙展开与高位置的稳定统一,构建优质的人声乐器共鸣,引导气息在声音通道中自由运动,并在歌唱者的控制下,将音乐作品与声音相互统一。引导学生认知并掌握人体各个气息支点的原理,加强对各个支点的操作和统筹协调,有助于构建完美的人声乐器,让人体中的各个器官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从而让气息在声音通道中不断运动、组合,进而获取完美的声音。这一原理与乐器发音的原理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振动时出现冲击、摩擦、共振发出的声音,声音通过声带的振动,经由腔体共鸣,从而形成总体共鸣,最终形成优美的声音。两者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乐器的共鸣室更为直观和清晰,要求演奏者能了解乐器自身的性能、掌握一定演奏技巧以及对乐曲有着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人体发出的声音则是内在形成,每一个歌唱者都应积极建构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需求的声音乐器。
理解并掌握歌唱支点是学习歌唱应达成的关键目标,也是首要目标。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支点也是重要的起点,没能充分掌握支点,声乐演唱时就会缺少良好的起音,导致声音缺乏穿透力,影响演唱效果。优美的歌声应建立在正确呼吸的基础上,这也体现出歌唱支点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开展气息、胸腔、头腔支点的教学课程,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支点的学习要贯穿于歌唱学习的全过程。气息支点、胸腔支点、头腔支点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并将其融于歌唱环节,能更好地完善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技巧,提升音准、音调等。优质的支点练习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口腔、喉咙的紧张,放松声带。建立优质的发声支点,能加强对自身气息的控制以及音色、音量的把握。在声乐演唱中,共鸣腔体可以有效提升歌唱技能,并在形象塑造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支点练习能为声乐学习奠定优质基础,是优美歌声构建的良好开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演唱能通过优美的歌声传递各种复杂的情感,当人们内心的感情极度强烈,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时,就会借助歌唱抒发自身情感,这也是其成为人们最喜欢的艺术形式的重要原因。歌唱支点在声乐演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气息支点有助于展现声乐作品的旋律和魅力,胸腔支点能保持音准和音色,头腔支点能帮助歌唱者创作出优秀的音乐形象等。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认知支点的作用,并通过各种专业的技术手段,锻炼对支点的掌握,从而塑造优秀的声乐演唱形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