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国音乐的发展在近代有几个重要的节点,民国时期爆发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推动了社会的历史性变革,“新音乐”文化从此形成。从新音乐文化的萌芽时期——学堂乐歌时期到抗战时期,中国音乐文化不断发展,音乐内容又从新文化逐步趋于民族化。对中国音乐民族化过程的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当代音乐的民族化发展。二、学堂乐歌的民族化
(一)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外来的一些文化开始渗入中国的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进而使清朝的政治体制开始发生巨变。虽然国内也兴起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等政治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当然,这些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新文化的发展,在音乐方面的重大突破是“学堂乐歌”的出现。(二)学堂乐歌的民族化发展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所有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全局,不能一味地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例如,最开始学堂乐歌运动由于太过注重西方外来音乐的学习,过分强调西洋音乐的先进性,并未把我国的传统音乐纳入教学中,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导致我国很多的民族民间音乐处于自生自灭、无人问津、无人管辖的传承状态。在这种新推行的学堂教学活动中,音乐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是为唱歌而新创作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是通过选曲填词改编而成的。随着中国音乐逐步发展起来, 我国的一些音乐家开始借鉴外来音乐的结构发展本民族音乐,这就促进了中国音乐的民族化发展。学堂乐歌的教学内容变成由中国民间民族乐曲或者小调改编而成的乐曲,把中国民间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融入西方的音乐编曲中,对歌曲进行改编,这样使得传统的音乐类型和题材内容都得到一定改善。把改良后的传统民间民族音乐当成近现代学堂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民间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音乐的民族化发展。
在中国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李叔同的推动至关重要。他首先认识到当时中国音乐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扬弃”,树立创新意识。对西洋音乐的传播,李叔同发表了自己关于中国音乐民族化的看法,他不否认要吸收西洋音乐的精华,但是他认为一味去照搬的做法是激进的,这样的做法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被忽视。因此,李叔同带着把这些学堂乐歌变得民族化的想法开始了实践。刚开始,他创作了《山鬼》《离骚》等以中国传统古诗词为歌词的歌曲,尽管这些歌曲还是有模仿的痕迹,但这无疑是对中国歌曲民族化的重大突破。后来,在不断尝试之后,他终于创作出一系列堪称精品的优秀的中国音乐民族化作品,他的作品大部分是传达爱国思想的,如《大中华》就表达了他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这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在改革的过程中,李叔同始终以传统为基础进行改革,而不是抛开传统直接吸收外来思想,这种实践在现在看来也是具有辩证性的。李叔同的这些大胆实践,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中国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学堂乐歌民族化对中国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民族化发展为近代中国打开了多元化的大门,改变了人们单一的音乐生活,引发了人们对文化价值观念的思考。学堂乐歌的逐渐普及促进了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中国近代音乐结构在学堂乐歌的不断民族化发展下逐渐形成。同时,学堂乐歌的民族化也给后代的音乐家带来了创作上的启发,使我国更多优秀的音乐家大胆创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乐曲。三、流行音乐的民族化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黎锦晖
谈到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端,就要说起一个音乐家——黎锦晖。他是湖南人,在长沙的时候,他分别在四所小学当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他教授风琴的演奏,教授流行的外国歌曲,也教一些中国传统的歌曲,并且为一些民间音乐小调填上新的歌词。(二)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音乐文化不断产生的同时,一些旧的音乐文化自然也会渐渐凋零衰败并被世人所遗忘。可本土音乐也是有其独特的价值的,不能因为发展新音乐文化就全盘忽视我国本土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黎锦晖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开始积极采取措施。他开始在音乐中推广国语,在推广的过程中他还对中国传统的戏曲门类进行了充分的观摩和了解。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戏曲还没有很高的地位,更没有被尊为国粹,演唱戏曲的戏子大多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反之,在国外,音乐的表演是一门艺术,是阳春白雪,被人们欣赏与向往。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些在当时被称为俗曲的中国传统戏曲大多带有一些粗俗的歌词,因此黎锦晖提出了“保留原有曲调,改变唱腔,或取作新曲主题,加以发展”的主张。这与李叔同对学堂乐歌革新“新曲旧词”的主张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黎锦晖在进行革新时,也没有一味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是利用国外先进的音乐知识对中国音乐进行改良,使音乐既趋于民族化,又不似过去那般词义粗俗,难登大雅。可以说,这一主张与李叔同的“新曲旧词”一样,包含着近现代以来中国歌曲创作辩证的美学经验,也十分符合近现代以来中国特殊的文化情况。黎锦晖认为新音乐文化的普及结果虽然不可以完全去说新的“好”,但是在尝试的过程中无论发生怎样的失败,都会比旧的更有价值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本身就是一句阻碍进化的谬论。
(三)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的意义
中国的流行音乐和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存在密切联系,它们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和评判标准,流行音乐的一些文化与民族文化早已在发展中相互融合。中华民族音乐已经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各个历史阶段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持续发生改变,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也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无论如何都始终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但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而且也通过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方式记录了不同历史阶段民众的人文背景与日常生活。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在传播中具有更强的民族特色,中国音乐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伴随着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流行音乐在民族融合多元化的道路上蓬勃旺盛。四、早期歌剧的民族化(抗战时期)
(一)中国歌剧的萌芽
说到中国歌剧,首先要说秧歌剧。秧歌剧发源于中国民间,属于中国的一种区域文化,在中国陕北、东北地区广为流传。这种艺术形式最早也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的祭祀音乐,后来发展为带有简单人物情节的地方小戏,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民间韵味。秧歌在经历了“新秧歌运动”后,将话剧、戏曲与秧歌结合在一起,结合民间小调的曲调,成功创作出《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目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把这些传统音乐文化改革融入剧目的成功经验,在我国歌剧创作的探索中,作曲家借鉴这些剧目的经验,成功创作出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二)歌剧在中国的传播
歌剧是一种源于西方的舞台艺术表演形式,和中国戏剧的形式十分类似,通过歌唱与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西方歌剧在诞生时是供当时上流社会的贵族欣赏娱乐的一种高雅艺术,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大众化。在歌剧传播到中国时,这一题材同样遇到了民族化的问题,要发展与中华文化融合的歌剧,在当时音乐家提出了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歌剧——新歌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解放区都开展了文艺运动,促进了中国歌剧的迅速发展。几十年间,中国歌剧逐渐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不同题材的民族歌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几代音乐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并没有照搬西方歌剧的舞台表演,而是以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为基础,以西洋歌剧的形式为参考创作而成,他们的出发点是立足于中华民族,其次才是吸取国外歌剧形式的精华,并且加强国际方面的合作。
(三)中国歌剧民族化发展的意义
歌剧这一艺术形式本来不是中国的本土艺术,它是起源于欧洲的艺术形式,属于传播进入中国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西方艺术的集大成者,它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又融合了各地民族文化的特征,继而演变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的歌剧艺术从20世纪初期的五四运动开始发展至今,是西洋歌剧文化在中国传播演变而结出的艺术硕果,深深地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中华民族特色以及西洋歌剧艺术的审美特色。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将民族化的中国歌剧推向了世界大舞台。因此,我们要不断坚持民族化与国际化并行的发展道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歌剧之路,既要传承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进一步宣扬中国歌剧。五、抗战歌曲的民族化
(一)抗战歌曲
为了唤醒群众的阶级革命觉悟,当时的音乐家组织了一些群众性的音乐革命运动,如工农革命音乐运动、左翼革命运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等,前前后后创作出数千首歌曲,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歌曲广为流传,带给中国人民希望,使得中华儿女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团结抗战,对发动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二)抗战歌曲的民族化发展
抗战时期,最开始的工农革命音乐运动产生的歌曲的创作手法以依曲填词为主,曲调的来源主要有各地民间小调、学堂乐歌以及外国革命歌曲,主要作品有《五卅运动》《共产儿童团歌》等。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翼文化工作者主动投身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黄自先生的学生贺绿汀曾在文章中发表观点:“怎样来建立我们的民族音乐呢?……光用中国的土法子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先埋头研究那些高深的西洋理论,去研究和分析那些古典派、近代派各家的作品。我们要仔细研究人家的东西,来创造自己的和声、对位、节奏、结束法、曲体等,然后可以创造出有世界价值的中华民族音乐,这是上策。”
(三)抗战歌曲民族化的意义
抗战时期创作的民族化歌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历经磨难、饱经风霜,但却始终牢牢屹立于世界之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抗战歌曲激发了人民的顽强斗志与意志力。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展现了一代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化财富。六、结语
从古至今,在一代又一代音乐家的不停探索下,中国音乐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正是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才使得中国音乐民族化不断发展。尽管其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但是发展方向是前正确的。因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发展道路上的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这样才可以使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中国音乐的民族化进程绝不会止步于此。中国音乐的民族化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民族化的作品往往取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到了当代更应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调整、不断创新,大胆在唱腔上进行探索,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音乐的民族化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