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媒体视域下定日“洛谐”艺术再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1323
李江琼

  “洛谐”是流传于西藏日喀则市南部地区定日县的一种民间歌舞,它一脉相承西藏民间歌舞艺术的形态,又在艺术种类上集音乐、舞蹈、弹奏于一身,形成了传承至今仍踵事增华的西藏传统歌舞之一。在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大背景下,定日“洛谐”成了该地区政府的重点保护对象,并于2008年6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87。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也为定日“洛谐”歌舞的传播带来了新的突破口,打破了地域局限,改变了单向的传播方式,在政府解决传统文化+经济发展难题的同时带动大众自觉传播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文对定日“洛谐”的“艺术欣赏价值、体育健身价值、社会精神价值、旅游文化价值”等在新媒体视域下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阐述,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洛谐”艺术的发展前景,正确认识在新媒体视域下“洛谐”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共同保护好“洛谐”这一独具民间特色的歌舞艺术。

一、定日“洛谐”现今发展状况

“中国新媒体发展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总体格局越来越趋于稳定,整个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和再探索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新媒体内容生产力持续释放,媒介新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笔者认为,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为西藏众多民间歌舞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定日县被称为“洛谐之乡”,从“洛谐”现今发展的状况来看,与传统铺垫和现当代创新作品的结合占很大因素,通过收集数据得知,新媒体抖音、美拍、微博、微信公众号、慕课等技术的成熟,已将“洛谐”的传统歌舞等作品弘扬至大江南北,其中,CCTV-3《舞蹈世界》节目组、CCTV《文化十分》节目组、中国西藏网、西藏日喀则旅游网、魅力西藏网、中国旅游商业地产网曾多次下乡实地考察,对其舞蹈的风格形式、乐器演奏、传承和传承人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将“洛谐”舞蹈带到各大平台进行传播。在笔者看来,此举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可行性的贡献,在传播文化艺术的同时提升了“洛谐”歌舞的艺术欣赏、旅游文化、社会精神、体育健身等价值。

(一)关于“洛谐”的流动性

本文运用访谈法对西藏大学定日县协嘎尔镇恰来村和扎果乡扎果村等学生进行采访,来了解当地“洛谐”歌舞的发展现状。关于“洛谐”的流动性通过访谈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洛谐”发展起来以后到各地进行表演而形成的流动;二是民间艺人为了生存走访各地进行卖艺;三是与半农半牧的生产状态有关,但不是其主要的流动因素,因为“洛谐”表演主要集中于人口集中的农区,牧区人口较为分散,很难组织,传播效应较低。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果谐是堆谐的母亲”,而且在学术界定日“洛谐”属于堆谐的南派风格之一,因此有关“洛谐”的流动、发展、传承,罗旦在《西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一书中提道:“‘堆谐’从旷野田间的‘果谐’歌舞逐渐演变为村头小巷的南派堆谐歌舞,这是从环境和空间的变化中发展而来的。从群体自娱性表演的‘果谐’转变为个体娱人性表演的‘堆谐’形式,这是从艺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变化中提升而来的。这是一种西藏民间歌舞艺术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洛谐”艺术现状及问题

1.表演节日

  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等为主,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雪顿节”在罗旦的《西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一书中被描述为“堪称西藏历史上规模较大的文化艺术博览会”。该节日是融宗教活动、服饰艺术、餐饮文化、戏剧艺术、歌舞艺术于一体的盛大传统节日。“望果节”在藏族是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转圈的意思,是藏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洛谐”在表演节日上现今表现为从田间地头的传统、民俗节日转换为紧跟时代旋律和发展主题的传统、革命文化节日,以及政府组织的各大文化旅游节日等。从这一现状中我们得知除了大型的传统节日以外,小型的民俗节日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在逐渐失去其传承的意义。

  2.舞蹈风格

  在何永才所著的《西藏舞蹈概说》一书中曾这样讲:“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在既能相互联系又能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在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和可以吸收的基因,采取结合、配合、综合等方式重组构成新的艺术形式和种类。现今由于各大艺术团的成立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为迎合艺术市场发展的需求,其表演形式分为传统与现当代新编作品两大类,民间以传统表演为主而艺术团以加工美化后的传统作品和新编作品为主。何永才在书中针对该艺术的表现力,提出了以下三点:一是根据舞蹈自身热情奔放的特点,吸收国外民间舞的艺术特色,侧重变化脚下节奏组织情绪,表现藏族人民新的精神风貌;二是以《奴隶之歌》中的愤怒舞为例,提出从人物情感需要出发,加强该艺术表现的力度;三是以舞蹈《丰盈》为例,提出主题意念法,使用脚下节奏用变化、模拟自然声效等方法,在鼓励艺术创新的同时又不丢失民族自身的特色。

  3.演奏乐器

  西藏民族民间舞蹈服饰和道具与西藏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属性、艺术特征、舞蹈韵律、形态风格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西藏人民在长期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及特殊自然环境中,利用独特的服饰道具丰富了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寓意。“洛谐”的演奏乐器目前以扎年琴为主,它作为西藏民族民间舞中最常用的娱乐道具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传承等特性现今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民族民间舞中,为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被编写进高校的音乐舞蹈课程教材中使用。通过访谈得知,随着社会生活、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歌舞内容的丰富,部分地区由最原始的自歌自舞发展为带有乐器(六弦琴、孜孜、鼓)等结合舞蹈表演到现在的“音频+舞蹈表演”形态。这一现象充分凸显了民间手工艺技术正逐步退化和失传的问题。

  如何正视新媒体对“洛谐”歌舞传承所带来的影响?访谈结果显示,新媒体传播的“洛谐”歌舞受众呈年轻化趋势,并不被当地的中老年人群所接受,他们认为“洛谐”就是当地较为普遍的劳作歌舞,而舞台上加以美化的大幅度舞蹈动作结构严谨、程式规范,反而失去了传统自娱形式和风格。

二、新媒体视域下“洛谐”艺术的传播价值

(一)艺术欣赏价值

定日“洛谐”作为西藏劳作歌舞之一,以其朴实的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藏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劳作场景,从地域风格特征来分析,它属于“堆巴”南北派中的另一种风格,南派堆谐普遍统称为“洛谐”(是藏语,指南部堆谐),它所指的不仅是简单的地域概念,其更多地指向在舞蹈的风格特征角度上形成的南部堆谐含义。“洛谐”的表演乐器丰富,以扎年琴和三弦琴(孜孜)为主,早期的表演中有击鼓的现象。在舞蹈风格上,定日“洛谐”在舞蹈中强调和突出了原民间舞四分之一节拍的后拍起步,保留了中起步,四、二节奏变化,上身呈九十度弯腰低头姿势,舞蹈动作以摆动双臂双手体现了藏西南“洛定日”庄重典雅古朴的远古舞蹈风格特点。“洛谐”独特的唱腔是慢唱腔,将强烈的小跑旋转、腾跃等技巧,伴音鲜明自成一体,以表现人们独特的生活情趣。“洛谐”以“脚靴”见长,通过脚下节奏变化抒发情绪,上身姿态变化不多。男性表演时伊拉琴弹琴边弹边舞,穿插旋转动作较多;舞者气质庄重豪放。女性舞蹈时脚步顿地,比较平稳,伴着脚下连点步跳踏,上身微微起伏,双手在胸前左右自如甩动,舞姿显得典雅轻快。

(二)体育健身价值

“洛谐”是非常欢快灵巧的一种舞蹈,但舞者在身体部位的运用上有较特殊的规律,舞者的下身欢快灵巧,上身又要求平稳大方,而且双手的甩动在缓慢与快速中又显得优美自如。另外,舞蹈中膝盖的自然松弛与小幅度屈伸是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但是,在“洛谐”中的屈伸有别于“康谐”“果谐”,它由于动作速度较快,屈伸幅度很小,上下起伏中膝盖和脚下配合自如、协调,属于综合性的体能运动。在地广人稀的高海拔地区,人民群众所创造出的这一舞蹈艺术为群众的身心健康、生活等带来很多的乐趣、益处。音乐、舞蹈艺术的结合提升了人们舞蹈锻炼时的趣味性和艺术创造性,当力量感与柔美性相碰撞时,更是提升了艺术的内涵价值与观赏性。

(三)社会精神价值

舞蹈以人体作为物质载体,保存与承载着某个族群的历史文化记忆、观念信仰、情感态度、生活习俗等。“洛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族地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充分凸显了藏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根植于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洛谐”作为西藏民间劳作歌舞之一,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劳作、自娱及节日等不同场景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憧憬与向往。在平措扎西《流动的定日洛谐》一文中得知“藏历四月是孜布日山的月份,和别的转山不同,转孜布山不仅是一次信仰之旅,更是一次歌舞巡礼,以巡回比赛‘洛谐’的形式,向神山致敬。所以,每次转神山的季节,也是定日人展示自己歌舞天赋的季节”。在定日,这样的信仰崇拜活动以村为单位集体进行,以牧民的游聚方式带上牛羊与珍贵的六弦琴、胡琴,进行此次转山仪式。因此,采取措施保护并开发传播“洛谐”艺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旅游文化价值

旅游文化不是简单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景观的结合,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艺术文化、地域特色等作为旅游文化的发展载体,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结合线上线下的调查结果来看,通过各大媒体的传播,“洛谐”艺术正逐步走进民族文化艺术的大家庭中,它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性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与热爱,定日县也因此被称为“洛谐之乡”,在新媒体视域下人们更是共睹了该艺术传播为当地旅游经济带来的发展效益。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西藏地区来说,舞蹈艺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民群众的交往距离,以舞蹈的形式聚集重大节日,在歌舞欢腾中增进民族情感,也创造出了流芳百世的民族艺术。

三、新媒体视域下“洛谐”艺术再发展策略

(一)从政府层面来看,加强对当地文化旅游局、艺术团等的指导

只有不断培育青年演绎人才,才能为艺术创新提供助力。该艺术发源于劳作中,传承于劳作中,发展于新媒体视域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已被新兴科技逐步代替,而该艺术不可一成不变地以传统形式延续下去,新作品的编创在不脱离现代生产生活的同时只能依靠青年人担起重任。

(二)从高校层面来看,应不断强化思政教育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保护已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热点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以“课程思政”形式不断进入全国小学、中学、高校等各类课程中,让艺术类教师在传授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将该艺术背后的源流、背景、分类等情况注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让“洛谐”艺术有源可寻。

四、总结

以上是笔者经过调查后对其问题与发展策略的陈述,笔者以“新媒体视域下定日‘洛谐’艺术再发展研究”为题,认为该艺术具有西藏民间舞蹈概念意义,能够在当下弘扬。在新兴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促进其再发展,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时代主旋律中,在政府扶持下加强该艺术各方面传承价值的宣传力度,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传播的基础上,加强演绎、编创人才的培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