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意象·失焦·臆测——关于实验电影中视听语法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1491
井 潇

一、实验影像的“介入”与“新生”

(一)发展历史

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电影作为新兴媒介日益壮大。随着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对大众娱乐方式抵抗的减弱,以及得力于视觉艺术领域前卫艺术家的大力倡导,实验电影应运而生。从早期欧洲先锋实验电影开始,经历了美国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录像艺术和数字图像艺术等发展阶段,演变出了线性叙事和非叙事两种类型。它体现在实验电影的主要类型中,即观念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解构电影、抽象电影和拼贴电影。

(二)“偏离”再现的传统,“进入”艺术的轨道

上述的历史性梳理表明,电影并不如大家想象的玄奥,但是电影的发展很可能超出人们的幻想。实验电影跻身于当代艺术,它多维度地传达了导演的思想和创作理念,是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动态艺术形式,通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呈现,使实验电影的整体形态呈现出变化的色彩。

二、视听联觉的交响:实验电影的“非叙事性”表现

实验电影的非叙事是指通过片段化的内容、零散的情节,不以叙事为目的,而是用图像来呈现思想和观念。它“偏离”了传统的线性叙事,使电影叙事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呈现内容。

(一)“可见的交响乐”——抽象电影《机械芭蕾》

20世纪初,欧洲先锋派艺术家并没有遵循常规叙事电影将表现“人”置于主体,而是彻底摒弃了人以及故事,反之以图形的形状为主,通过被物化的形象内容,隐喻地揭示了人性的失落。同时,用现代派绘画的“手法”将古典音乐呈现在电影中,使影像与古典音乐相交融,呈现出一种具象的“非可视化的交响乐”。在费尔南·莱热的《机械芭蕾》中,荡秋千的女孩、摆钟、机器物件等在生活中运动的物象不加以修饰地呈现于荧幕,使影像中充满着富有节奏的机械运动。莱热使影片脱离了演出和叙事的框范,致力于体现机械与物象之间的节奏与运动,从而构成了关于人与机器世界的隐喻。

(二)“观念的视听化”——观念电影《波长》

哲学式的“观念电影”是实验电影中最具有革命性的一个门类,没有故事和情节的填充,而是通过偶然性的事件表达对电影本体的思考,并试图以某种简约和幽默的风格突破已有的电影观念。观念电影特别关注影像内在的艺术魅力和影片内容的诗意化表现。迈克尔·斯诺的《波长》,整部影片只用了一个长达45分钟的慢速变焦镜头,摄影的中心是空间本身,通过二维画面展示了三维空间的立体图像,导演选择展现空间的变化,在时空结构中通过色块的冲击不断突破视觉领域,是人类生存状态的最佳描绘,包含了“神秘、表意、多元和空间感”。

三、次第花开:实验语言对电影线性叙事的影响

叙事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古典叙事学,强调叙事以协调人自身情感平衡为出发点,通过内在结构的因果逻辑和外在结构的线性形式来呈现影像内容。在西方历史神话和美英戏剧文学中可以体味出传统线性叙事的痕迹。从《火车大劫案》到《一个国家的诞生》,再到《十二怒汉》《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教父》等经典好莱坞影片,都使用了线性叙事讲述情节,在其中不仅包括时间维度的流畅线性,也包括空间维度的连续性设计。

(一)意象的形态——超现实主义电影

希区柯克的实验电影《爱德华大夫》,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心理医生与“假”患者最终相爱的故事。电影通过艺术语言演绎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展示了玄妙的心理分析,阐明了超现实主义在故事中的影响。实验电影中的这种超现实主义观念自始至终都向着人类自身的领域摸索,从而成为每个时代的特征。因此,它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二)失焦的主题——拼贴电影

利用影像库存中的“现成品”素材重新建构,以此拼贴出新的叙事,这种叙事性实验主要体现在拼贴电影类型之中,消除了空间的整体感,并在叙事时空结构中刻意进行了碎片化与偶然性处理,展现了后现代主义中拼贴艺术独特的美学思想。维尔托夫的《带摄像机的人》源于他的“电影眼睛”理论,将摄像机镜头的运用化作了人的眼睛,捕捉日常事物以及肉眼无法捕捉到的细节。维尔托夫将真实素材中日常化生活碎片的表象关系打乱,继而重新拼贴,以此展示一种“新的真实”。

(三)真实的臆测——解构电影

实验电影解构之后的叙事,是对观念电影的反动。其核心理论在于对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解构原本指的是一种哲学研究的形态,后来指称一种特定的实验作品。解构电影打破了现有的传统单元化的秩序,重新构建了影片的时空结构。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低俗小说》《杀死比尔》,在呈现暴力美学的同时,似乎刻意关注解构一切元素,以视点切分剧作结构,在解构的同时释放实验电影中被解读的更多可能性。

四、扩维——实验影像的当代发展

当代实验影像镶嵌在多样化的观念系统中,其“实验性”通过特殊的艺术语言来体现。叙事作为影像内容的骨干,支撑其“行走”于当代艺术的多元秩序下。而作为电影另一条发展路径的实验电影,其媒介本身也并非孤立的材质、设备或影像所能涵盖,多重的互动关联使实验电影与当代艺术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五、结语



  电影《爱德华大夫》海报

  立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秩序,单纯的言语文本或静态美学分析都难以反映其真实意图,人们试图拼接电影符号,激发个体差异。这是多元文化主义对当代电影的要求。因此,实验电影作为一种先锋性的艺术,应在不断创新中保留电影的审美价值,并结合立体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美学表现等艺术思想,使实验电影获得更大的拓展空间,进而丰富影像语言,加深对电影艺术另一个维度的理解,使其向着永恒鲜活的方向不断延伸。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