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笛曲《秦川抒怀》的创作背景及特点
“秦派民乐”是以陕西民间音乐为素材或以陕西风格为取向的民间器乐作品。《秦川抒怀》是“秦派笛乐”的代表人物马迪于1980年所创作的笛曲。之所以选择这首乐曲,原因是笔者自小学习这首乐曲,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仍然可见这首曲子在比赛、音乐会中上演。这首乐曲自1980年创作而成,经久不衰,可见其在众多笛曲中的重要地位。这首乐曲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分为“引子-慢板-快板-慢板’”(ABA’),其再现部分为缩短再现。这首乐曲的情绪慷慨激昂,表达出对八百里秦川大地的热爱、憧憬、赞美之情。其创作时使用了多种陕西民间音乐形式,既有陕北民歌,也有关中戏曲,乐曲中既有粗犷豪爽又有细腻抒情,作者将陕西民间音乐的多种元素运用在乐曲中,创作出一首风格鲜明的乐曲。
二、《秦川抒怀》中陕西民间音乐的使用
(一)苦音
在陕西民间音乐当中,以“苦音”与“欢音”最具代表性。苦音一般用来表现哀婉、凄凉的情感,其特性音是4和降7微升。1.苦音在乐曲中的使用
在乐曲《秦川抒怀》的创作中苦音贯穿全曲。笔者以乐曲当中慢板开头部分的旋律为例,并圈出乐段当中的苦音。从引子的慢板片段(如谱例1)的谱例来看,圈出的苦音以首调唱名法来唱正是降7这个音。在展示出的8个小节中这个音出现了三次,在慢板(A段46个小节)中总共出现17次,可见苦音出现的频率较高。同时,苦音在本曲当中最常出现在下行旋律当中,下行的旋律配合上苦音的特殊性使得苦韵大大增强。
2.运用于苦音上的“揉音”
为了更准确地演奏出苦音微降7的音高,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突出苦音的游移性的特点,作者将“揉音”这一技巧运用到曲子当中。谱例1中的苦音上方都有“U”的揉音记号,“揉音”即“左手的中指与食指并拢,在第五、六孔上同时滚动离合”。通过手指滚动使得音符在降7和1之间来回波动,在“揉音”的帮助下,苦音这一特征音变得更加突出。“揉音”是演奏苦音的点睛之笔,在元修和的《秦川主题随想曲》、卢耀波的《塬上诉》等作品中也同样使用了“揉音”,是“秦派笛乐”中最富特色的演奏技巧之一。
(二)陕北民歌
在陕西民间音乐当中,陕北地区的民歌最具代表性。陕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是音调高亢而悠长,情感深沉而淳朴,并且创作特点是在以四度为基础的双四度叠至的框架上构建歌曲。1.使用《绣荷包》为母体素材
笛曲《秦川抒怀》在慢板部分的主题旋律(如谱例2)使用了陕北民歌《绣荷包》(如谱例3)作为素材。笔者在二者的谱例中将主干音标出,可以直观地看到,《秦川抒怀》的作者以《绣荷包》的主题旋律作为慢板部分的母体素材,在骨干音不变的基础上,对旋律进行加花装饰,柔和了四度跳进所带来的冲击感,慢板部分与引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高亢悠长的旋律

谱例1

谱例2 《秦川抒怀》慢板

谱例3 《绣荷包》主题

谱例4

谱例5
乐曲的慢板部分将原素材的节拍改为4/4拍,旋律更加悠长,相较于短促而富有爆发力的引子来说,慢板部分显得柔美许多。用外音装饰主干旋律,使得旋律线条较平稳,更加具有抒情性。并且引子和慢板部分在力度、旋律等方面也都大有不同:引子部分的力度由ff开始,并且由多个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贯穿引子,慷慨激昂;而慢板一开始由p进入,在力度上就明显不同。速度整体放慢,节奏拉宽,旋律高亢而不刺耳,悠长而不拖沓,具有陕北民歌高亢悠长的特点。
(三)关中戏曲
1.秦腔秦腔主要的伴奏乐器是板胡、琵琶、笛子等,其中,板胡在伴奏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秦腔的主要特点有:舒展大方、跌宕起伏、幽怨感伤、遒劲雄厚、自然朴实。
(1)乐曲中对板胡的模仿
上文提到,在《秦川抒怀》当中苦音贯穿了全曲,并且在演奏苦音时采用了“揉音”这个演奏技巧。但“揉音”在这首乐曲当中的使用,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演绎苦音,也是为了模仿秦腔的伴奏乐器—板胡。
板胡是秦腔的主要伴奏乐器,起到“托腔保调”的作用。为了使演唱者能够更好地表现秦腔的韵味,演奏者会在演奏苦音时使用“搂弦”技巧,这个技巧的演奏方法是“利用手指搂抓琴弦,改变琴弦的张力,使其达到所需音高”。“揉音”在整首曲子当中被使用足达33次,可见这个演奏技巧在乐曲当中的重要性。
(2)上行跳进为主的旋律
在《秦川抒怀》中除了运用“揉音”对秦腔伴奏的主要乐器板胡的模仿外,秦腔元素还体现在其旋律进行的特点和风格上。
“陕西戏曲音乐的旋法特征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在引子片段,主要体现为跳进为主的旋律,尤其是上行。我们可以从引子的谱例(如谱例4)中看到,旋律中的上行跳进以四度跳进为主,辅之配以级进衔接,并且连续的十六音符配合上双吐,速度由慢到快,使得旋律热烈欢快,营造出粗犷豪迈之感。
(3)慷慨激昂的风格特点
清代学者焦循在其著作《花部农谭》中说:“其词质直,虽妇孺也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这句话言简意赅地点出了秦腔的风格特点,即慷慨激昂、苍劲悲壮。在《秦川抒怀》的引子当中(如谱例4),重音记号连续不断地在徵音上的使用不仅强调了徵调式,而且还使旋律具有强烈的颗粒感。同时,紧凑的节奏和跨度大的音程相结合,随着旋律进行不断变化的力度,还有由慢到快的速度,使得音乐情绪逐步高涨,表现出粗犷豪放的音乐风格。还有北派竹笛的滑音、吐音等演奏技巧融入秦腔素材当中,将引子部分中属于秦腔跌宕起伏、粗犷豪放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2.碗碗腔
“一清(曲子戏)、二簧(汉调二簧)、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是民间对碗碗腔的美誉,也表现出碗碗腔细腻的特点。
(1)与《红军哥哥回来了》相同的三音列
《红军哥哥回来了》是一首板胡独奏曲,其在创作时使用了碗碗腔作为素材。祝彬在《论笛曲〈秦川抒怀〉中的秦音》中以“三色论”理论分析了《红军哥哥回来了》与《秦川抒怀》二者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使用了相同的三音列,并且都为徵色彩。
(2)模仿碗碗腔中的拖腔
乐曲《秦川抒怀》的慢板部分也将碗碗腔的一大特点“假声拖腔”运用到笛曲当中。在笛曲慢板中的这一片段里(如谱例5),作者利用装饰音以及句末的辅助音去模仿碗碗腔的拖腔。装饰音在实际演奏时速度较慢,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碗碗腔温婉细腻的特点。虽然这一部分与引子使用的都是戏曲元素,但是秦腔与碗碗腔在风格上差异较大。从谱例5来看,它在揉音、装饰音的运用频率上相较于引子来说要高很多,并且乐句也更加柔和、连贯,作为慢板中的一个片段,频繁使用这些技巧对音乐旋律起到了很大的润色作用,使得音乐旋律更加抒情、悲婉,整个片段具有浓厚的碗碗腔的特点。
三、结语
乐曲《秦川抒怀》当中使用了陕西民间音乐当中的苦音、关中戏曲秦腔与碗碗腔,还将陕北民歌作为素材。虽然使用了这几种陕西民间音乐的形式作为素材,但这些素材在乐曲当中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铺陈排列,而是作者通过巧妙安排成为一个完整的、崭新的有机体。如乐曲旋律中使用陕西戏曲中“苦音”的同时还加上了“揉音”这一技巧,使得秦腔与碗碗腔的重要特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乐曲当中既有遒劲雄厚、粗犷豪爽的秦腔,也有温婉动听、细腻抒情的碗碗腔与陕北民歌。作曲家对这些元素的巧妙运用,使《秦川抒怀》这首乐曲虽在1980年就创作而成,但至今还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仍是秦派笛乐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曲之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