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隔海峡与台湾省相望,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浓郁的人文情怀,有着极大的挖掘和探索空间,是值得文艺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宝藏之地。2017年,福建省文化厅组织舞剧《望海》的主创人员到福建沿海地区和台湾实地调研,开展采风活动,从中汲取创作营养。该舞剧以福建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创作根基,将福建地区的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等元素融入创作和演绎之中,强大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赋予了舞剧生命力,成为该舞剧的亮点之一。
一、舞剧《望海》的简述
原创大型舞剧《望海》由福建省文化厅出品,福建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总导演为福建籍艺术家肖向荣和福建省歌舞剧院一级导演吴玲红,于2018年11月14日在福建大剧院首演,观众反响热烈。舞剧讲述的是福建拓台先锋们不畏艰辛横渡台湾海峡,为台湾开荒拓土的动人故事。舞剧着力展现了福建人的民间习俗、文化意蕴、家国情怀,体现了两岸血脉相连、同根同源的事实。二、舞剧人物展现闽南人的坚韧勇敢
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关乎舞剧剧情的表达和主题的升华,塑造出准确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舞剧创作的重中之重。舞剧《望海》的创作植根于福建闽南,舞剧没有展示经典的传奇历史人物故事,如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施琅和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而是着力表现了福建普通老百姓的家国情怀,诠释了两岸人民虽相隔台湾海峡却情深似海的动人情怀。该舞剧中的人物塑造立足福建的地方特色,把福建人的性格特点、生活习俗、精神内涵通过舞剧人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塑造出符合历史背景的丰富鲜活的人物形象,将福建地域的人和事相结合,展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阿望与阿嬷是舞剧中的人物,编导将阿望塑造为闽南男儿,他具有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性格特点,而阿嬷具有闽南女性内敛坚韧、吃苦耐劳的个性,他们身上都凝聚着福建人民的良好品格。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从富有地域性的舞剧人物身上看到了地方形象的集中凝练,这种具有积极性格人物的塑造,对人们的精神灌注和强化起着引领作用。
(一)勇敢拼搏的拓台先锋——阿望
民谚曰:“海者,闽人之田。”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所言“闽之福兴泉漳,襟山带海,田不足耕作……其民恬波涛而轻生死,亦其习使然,而漳为甚”,形象地刻画出福建人对大海的依恋之情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性格特点。福建位于沿海地区,地狭人多,人们只能以出海为生。海洋变化莫测,气象万千,出海虽有可能给人们带来财富,但也有遭遇危险致使船毁人亡、葬身其中的巨大可能。正是由于出海的风险大,造就了福建人敢拼搏、爱冒险的民风。舞剧中的主要人物阿望是一位福建青年造船工匠,他具有闽南人特有的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品质,作为拓台先锋的阿望不惧大海的波涛汹涌,历尽艰辛、千里迢迢地带着福建先进的造船技术来到台湾,开荒拓土,由此可见其勇于探索、迎难而上的精神。(二)内敛坚韧的大陆母亲——阿嬷
舞剧中的阿嬷是一个传统的蟳埔女,阿嬷为台湾部落的女子们带来闽南传统的风俗文化,众女子一同簪花围,翩翩起舞,美艳动人。阿嬷同阿望一样也具有闽南人内敛坚韧、开拓进取的个性特质。阿嬷作为一个年龄偏大的女性拓台者,不惧艰险地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家乡,横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开拓荒土,共建美好家园。在海盗入侵部落后,阿望听闻阿田的求助,决心要与阿田共同消灭海盗,救出海英,还百姓幸福平静的生活的时候,阿嬷虽心有不舍却并没有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遭遇危险而阻止他去冒险,从这点也足以证明,阿嬷是一个具有闽南人内敛坚韧情怀的伟大女性。三、舞剧动作彰显闽南文化
福建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江河纵横,天然港湾多。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许多极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从福建这一方沃土孕育而生并传承至今,舞剧《望海》的舞蹈语言也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一)拍胸舞
在闽南地区的各种喜庆节日、文艺赛事中都能见到拍胸舞的身影,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拍胸舞节奏分明,动作粗犷豪放,其舞蹈形态体现了闽南人勇敢拼搏、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内在品质。舞蹈演员双腿呈蹲裆部,胯部随动,将双手在胸前击掌,之后依次拍打胸、肋、腿,共七响,俗称“打七响”。舞剧中有两幕都呈现了精彩的拍胸舞,分别是第四幕护海中,阿望带领一众村民与海盗殊死搏斗时,舞起的就是拍胸舞。气势恢宏的场面、刚劲有力的动作诠释了闽南人奋不顾身、反抗压迫的精神,表现出团结、坚毅的气势。在舞剧最后一幕,海路终于再次开通,两岸人民再次共同建造大船,人们举办出船仪式之时,众乡亲们再次舞起拍胸舞,这时的拍胸舞营造出了欢乐愉悦的氛围。(二)车鼓舞
车鼓舞是闽南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合奏乐舞,是涂脚戏项目之一。从古至今,在闽南地区人们常用车鼓舞来庆贺喜庆节日、迎接盛大日子或参加乡村迎神赛。每逢重要时刻,人们都有用车鼓舞庆祝的习俗,车鼓舞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气氛、宏大壮观的场面,鼓声振奋人心。表演者通过身体和车鼓的完美配合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享受,也鼓舞了民心,体现了人们对未来幸福日子的期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在舞剧《望海》的第五幕开海中,大明军队一举歼灭海盗,阿嬷和福建村民张灯结彩庆祝军队的大获全胜,舞蹈演员舞起热烈欢快的车鼓舞欢迎勇士们凯旋,车鼓舞烘托了喜庆热闹的氛围,幸福笼罩着全场,与上一幕护海的紧张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灯舞
灯舞是福建民间舞蹈中的一个重要表演形式。九莲灯流行于闽南地区,舞者手提或托着道具九莲灯,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早年间,九莲灯是当地祭祀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长期的流传改造,现在成为民间流行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在整理改造的过程中,结合了当代的实际情况,去除了过于烦琐的程序、步骤,吸收了旧有形式的精华。音乐是当地戏曲和民歌共同改编而来的,舞蹈动作借鉴了戏曲的步伐和身段,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同样是在舞剧的第五幕,阿嬷和村民们欢庆胜利,村民们舞蹈用的道具是九莲灯。灯内燃烛,红光闪动,宛如一条火龙摇曳飞舞,加上变化多端的舞蹈队形,欣赏性极高,表达了老百姓心中的兴奋,渲染了祥和的氛围。四、舞剧舞美凸显闽南特色
舞剧舞美看似微不足道,却在舞剧的表达演绎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所有舞台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剧舞美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揭示舞剧的立意主题、表现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渲染人物情绪等方面。舞剧舞美关系到整部舞剧的艺术创作水平和可欣赏性,恰当的舞美能够增强舞蹈作品的表现力、生命力和吸引力,也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和把握舞剧剧情,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舞剧的魅力。(一)服饰反映福建沿海生活形态
舞剧《望海》的人物服装设计得并不浮华艳丽,而是追求自然朴素,选择了符合大明朝万历年间普通老百姓的穿着打扮。舞剧中的服饰与福建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其海洋性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舞剧中的阿嬷上身着大裾衫,下半身的宽腿裤较为肥大。宽大的裤子是为了方便挽起裤腿,避免劳动时裤脚弄脏、海水沾湿。宽腿裤也称长裤筒,与福建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古时候人们认为长裤越宽大,表示仓库越大,收获越多,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期许转化到服装上。从服饰颜色来看,舞剧中阿嬷的裤子为黑色,是担心浅色服装在劳作时弄脏,而上衣选择了蓝色,蓝色代表大海的颜色,在服饰的选择上无不折射出海洋元素。
阿嬷和其他的闽南女子的头饰具有独特的闽南风格,她们的头顶花团锦簇,宛如一个个“移动的小花园”。“簪花围”是将头发盘成海螺形状,用应季的小朵鲜花串起来,戴在头上,这个特别的头饰展现了海洋文化。由于福建临海,海边风力较大,为了避免劳作时风把头发吹起,影响自己的活动,便将长发盘于头顶。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受到外来风俗习惯的诸多影响,人们从西域引进奇异独特的花卉,女子们便将其插在头上,作为装饰,长久以来,就形成了这一特殊的头饰。
(二)体现闽南民俗的舞剧道具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海岸曲折,物产丰富,拥有天然港湾,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福建的造船业发展迅猛。福建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可谓造船业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提高了人们出海的安全性,也体现了福建人民的聪慧。水密隔舱福船看似是一件简单的道具,却是贯穿整部舞剧的重要道具,编导赋予了其多重意蕴。它不仅象征着两岸民众携手共建的大船,在最后一幕出坞庆典上,众人托起水密隔舱福船还象征着希望,虽然阿望和海英隔着海峡,无法朝夕相处,但这海峡隔不断两岸人民的血脉相连。因为有着共同的国家、共同的家园,思念和希望也将随着这艘船飘向彼岸。在第五幕开海中,村民们庆贺军队歼灭海盗时舞蹈的道具是板凳龙和九莲灯,编导运用这两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道具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板凳龙是一种福建的传统民俗舞蹈。板凳龙用板凳首尾相连成一条游动的龙灯,它是福建人祈福新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庆祝重要时节的娱乐方式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而九莲灯则是在每逢重大节日的夜晚,福建人民手提或托着九莲灯起舞,美轮美奂的舞蹈中灯火闪动,配上敲锣打鼓、漫天烟火、鞭炮轰鸣,场面十分壮观热烈。
(三)蕴含海洋元素的舞剧布景
在场景布置上,舞剧选择了福建和台湾共有的望海楼、望海塔,不仅把舞台分割为不同的层次,还体现了舞剧发生的地理位置为福建和台湾。编导让剧中两岸人物通过两地共有的望海楼、望海塔隔海峡相望,体现了两岸同胞虽隔着台湾海峡却血脉相连、情深似海。在舞台的左右两侧随处可见的是村民们为了建造水密隔舱福船打磨好的木头,编导从诸多细微之处展现了海洋性的特征。五、舞剧音乐带入闽南风情
在舞剧中,恰当的音乐会给舞蹈演员的舞姿增加生机,注入灵魂,营造情绪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如果选取的音乐不适合这段舞蹈,那么即使舞蹈再出色,或者音乐再动听,也会使舞剧大打折扣。在舞剧《望海》第一幕交代该舞剧的背景时,作曲家选取了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南音为背景,体现了闽南艺术的独特韵味,展现了浓郁的地方风味。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艺术研究价值极高。南音在台湾又称南管,据查,从乾隆四十九年(1784)鹿港辟为与泉州湾蚶江港对口的通商港口后,众多福建移民带去了婉转动听的南管。舞剧以南音弹奏的主要乐器——南音琵琶等民间乐器为文化交融的标识物,清婉悠扬、古朴淡雅的南音琵琶,给舞剧增添了不少色彩。南音就是记忆中的乡音,舞剧的音乐带入两岸共有的乡音,使整部舞剧呈现出浓郁的闽南风情和文化印记。六、结语
就创作体量与创作主体而言,中国的舞剧创作占据着舞蹈艺术创作的中心地位。可以说,舞剧创作的形态几乎反映了舞蹈创作的总体特征。舞剧《望海》给未来编导在舞剧中运用地方传统文化,展现地方特色提供了借鉴意义。福建有着璀璨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是编导进行舞剧创作的源泉。舞剧《望海》通过对福建地方文化特色的提炼,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重构,将福建的传统文化渗透在舞剧的每一个细节,如拍胸舞、车鼓舞、灯舞、水密隔舱福船、“簪花围”、南音等。舞剧在创作和表现的过程中都充分展示了福建传统文化的核心,渗透着浓郁的福建历史文化特色。舞剧编导将福建的乡土风俗及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入舞剧的人物形象塑造、舞蹈动作编排、服装和舞台布局的设计、道具的运用以及音乐创编等要素之中,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