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书之趣与人生之趣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1026
洪 放

  人生须得有趣味,否则便如槁木,虽然活着,却少了润泽。而润泽人生的,便是趣味。趣味既来自人的本真,从血液中来;又来自人的后天,从书本与经历中来。人有了趣味,则如同树有了绿叶,有了枝丫,有了新芽,有了风吹之后的喧响,有了雨落之后的清亮,有了夜静之中的细语,有了黎明晨光中的微笑……

  血液之趣味,与生俱来,作为个体的人,是无法左右的。而后天的经历,则是行万里路,过无数坎,才能得其中三昧,因此获得的人生趣味往往是苦涩、艰辛、执着与纠缠的。只有书本给我们的人生趣味是纯净的、温暖的、明亮的,也是浸润最为深入、影响最为深刻、获得最为持久的。

  黄山谷当年有语云:“三日不读书,则礼仪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而他所提及的“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其实就是没有人生趣味。人无趣味,则僵化,则庸俗,则狭窄,则极端,则自我,则恐惧。人无趣味,则缺乏创新,只愿守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难得感受和分享别人的春秋。黄山谷强调的是读书,以读书来获得人生趣味,实则是一条简捷且大部分人都可行之路。从少年时代开始,书便陪伴着稚嫩的心灵。读书,最初或许是少年之乐,或者是将来立身之需。但最后,读书往往是增添人生趣味之手段。在纷繁的人事中待久了,在混浊的世相中陷得深了,往往就想回头。而回头,那便得有人生的豁达、通透、趣味与坚韧。这些从哪里来?那便是读书!

  想起少年时代在乡村,一灯如豆,跟在父亲后面读《千家诗》,又读《古文观止》。父亲用的是方言吟诵,其声袅袅,穿透夜声。那时候,我便常常想象那写诗或写文之人的内在心思。他们为什么写这些?他们要表达什么?千百年后,我们又读懂了多少?及至年长,一个人深夜读书,往往觉得写书的人就在面前。读他的文字,就是与他晤对,与他说话,与他交心。他们的趣味,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思想,他们的风骨,慢慢地就传达到了我的身上,我的灵魂之中。当有一天,我从尘世的粉尘中抬起头来,我依然能保持着清澈。我沿着书所指引的路径,去寻繁华,去寻深谷,去寻流水,去寻星辰与大海。

  书之趣,琳琅满目。人生之趣,往往是寥若晨星。时间流逝得太快了,人生走得太匆促了,人生之趣也消解在时间之中。然而,因了读书,我们总能留住些,总能在迅疾的变化中窥得人生的快乐。如同树木,感知四季的轮回。我们将这些快乐内化为人生的趣味。如是,我们便不再“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如是,我们便是一个超脱了低级趣味的灵魂干净、思想丰满、坦坦荡荡的大写的人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