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复杂的、多层面的人类交流活动,所以影响文学翻译修辞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译者具有最直接的主观能动性,是完成翻译的主体,译者的文化修养、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翻译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外在的影响因素。
一、译文读者
文学翻译就是为了消除语言的差异性,通过翻译作品让不同国家的人都能理解这些作品。因此如何运用修辞、掌握必要的修辞技巧对翻译文学作品是十分必要的。一部作品的成功取决于阅读者,虽说每个读者的文化水平不同,但总体来说,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更受市场的欢迎。所以作为一名译者,要尽量避免翻译成晦涩难懂的文字。文学翻译的成功除了应该接近原文意思、保持主题思想不变,还应该考虑到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
一名译者如果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很难翻译出优秀的作品。译者应该经常感悟生活的美好,细心观察生活的细节。通过大量运用修辞可以消除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使读者能够有效接受各种信息,加深对作品本身形象的理解,深刻传达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有美学价值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简单来说,作品必须营造一种美好丰富的意境,配上辞藻丰富的语言才算成功。
文学翻译在修辞上大量使用诗化语言更能提高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也能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和欣赏价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读者因素,多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坚决避免翻译出生涩难懂的文学作品。如果一部作品翻译出来,读者需要靠思考才能明白什么意思,甚至出现比较小众的词汇,这种做法肯定会打击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文学翻译更要重视各个国家的人文氛围和风俗习惯,把语句尽量翻译成本国通用的语言。虽然大力提倡使用诗化语言翻译,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但是必须坚持作品本身中心思想不变,可以适当转变语句方式和用词,杜绝胡编乱造、天马行空等做法,要做到文学翻译的准确性。
文学翻译必须忠于作品原文本身,并不需要一字不漏地参照翻译。优秀的译作必须具备文学性、真实性、艺术性、忠实性等特征。好的译文必须与原作中心思想一致,大量运用诗化的修辞确实可以提高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但是一部文学作品翻译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吸引读者。当读者对这部作品不感兴趣甚至完全不想翻阅,那这部作品就翻译得很失败。
二、译文环境
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受译文环境的影响,简单来说,译者翻译受到不同时代风气的影响,社会环境、政治氛围、文化风俗都极大地影响着译者的翻译行为。不仅仅影响译者,原创作者也被这些因素所影响。比如,在抗战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了一批以抗战为背景、积极宣传革命的书籍。译者可以根据个人习惯自由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为文学作品加分,但是仍然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大部分作品是时代背景的直接写照,越优秀的文学作品,越受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风格,因此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手法也各不相同。我国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朦胧意象派诗歌的盛行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虽然有少部分译者坚持自我,不顺应时代背景,依然选择市场并不流行的修辞方式翻译,但是这种以个人微小的力量企图改变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做法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个人行为其实更多地受整个环境的影响,个人毕竟要生活在集体里,当个人不能迅速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那么个人必然被整个人群所孤立。文学翻译也是如此,还是要顺应时代发展形势,选择社会流行的修辞手法,这样才能翻译出被市场认可的优秀作品。
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与社会风气各不相同,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各国阅读者的差异,翻译哪国的语言就要遵守哪国的语言习惯,避免出现用词不当触犯他国的禁忌,从而影响两国的友谊。每个译者接受的文化教育各不相同,擅长的风格和个人爱好各不相同,他们接受的翻译思想也各不相同。译语环境作为一种传统势力,影响着译者的个人风格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语环境选择合适的修辞尤为重要。译者不能被部分习惯和规律所捆绑,大众所认知的部分习惯未必正确,因此要跳出这个思想误区,选择正确的修辞方式合理翻译文学作品。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不能完全按照字面意思和语法规则生搬硬套地翻译过来。很多语句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是牛头不对马嘴,翻译出来是错误的,或是有其他寓意的。例如,阳春白雪翻译成英文,肯定不能翻译成“春天出太阳白天下雪”,它的真正意思是形容高雅的文艺作品,至于高雅一词就得根据译者的需求合理地运用修辞手法。下里巴人的翻译也是如此,一般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三、作家形象
作家形象极大地影响着译者的翻译和修辞手法的选择,作家作为原创作品的第一人,直接决定着这部文学作品的好坏。如果作家自身水平高,修辞造句的技巧高超,写出来的东西思想内容深刻,那么这部作品的市场认可度就高,作为译者自然也就翻译得比较顺利。如果原创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大规模引用深刻难懂的文献资料,那作为译者就应该选择合适的修辞方式将语句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译者不能直接按语法或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还需要自己组织语言,这无疑加大了翻译的难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作家形象、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习惯爱好,仔细思考作家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只有深入了解作家的思想灵魂,完美地与作品本身相对应,才能真正体会作品的内涵。译者不是简单地通过语言转化翻译成他国语言,而是要用含蓄、简练、通俗的语句突出原作的艺术美,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
深刻理解作家形象在翻译诗歌作品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诗歌韵律整齐、平仄押韵,具有很大的翻译难度,世界上能够将中国诗歌成功翻译的人寥寥无几,最成功的翻译者为庞德,他在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国古诗的学习热潮,这说明他的翻译是相当成功的。庞德的成功取决于他抓住了诗歌翻译的精髓,他能够与诗歌的原作者进行灵魂的交流,并与作者的思想合二为一,真正翻译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其他的著作相比,诗歌翻译不同于翻译语句和篇章,需要译者用更加精练、浓缩与含蓄的语言,将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意象美完整呈现出来,让读者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高度共鸣。
在小说翻译中,如果译者能够充分理解作家形象,对于翻译也是如虎添翼。福克纳的作品就具有很强的抗译性,李文俊先生把福克纳的作品比喻为难见行人的小径。李文俊先生以翻译福克纳的作品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能够成功翻译其作品的代表人物,钱钟书曾这样劝诫李文俊:翻译福克纳的作品一定是吃力不讨好的,希望你的勇气能够得到上帝的保佑。但是李文俊之所以能够成功翻译福克纳的作品,是因为他对福克纳这个作者形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他的作品风格了然于心,能够在理解作品整体的基础上将作品完整翻译出来。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若想实现成功的翻译,就一定要吃透原文,能够理解原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文字进行表达。然而若想做到真正理解又谈何容易,每个字都认识并不代表认识字的排列,每句话都能读懂并不代表能够读懂句子背后的含义。只有在对作者形象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吃透作者选择的每一个字、表达的每一句话所蕴含的真正含义。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作家形象也要始终贯穿于翻译的修辞中,尽量避免加德默尔式的不尊重作者意愿的简单的阐述性翻译,这会混乱读者的思维,让读者对作品产生错误理解。而且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摒弃这样的观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根本没有思虑良多,只是单纯地书写。这样的观点也过于偏激,应用在文学阅读中或许可以蒙混过关,但是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抱有这样的观点一定会使得译文支离破碎,使得文章的整体架构层次不清,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声誉。
文学文本的作者和译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却能够就文学作品做到思想的高度统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一定会与作者进行灵魂的交流,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这也就说明译者一定要对作者形象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利用现代的审美观以及艺术手法将作品呈现给读者,让世界各国的读者都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四、总结
本文系统分析了影响文学翻译修辞选择的几大因素,从译文读者、译文环境、作家形象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鼓励译者选择合适的修辞方法,做好翻译工作,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