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0 引言
吉尔吉斯斯坦,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这些中亚国家一样,也曾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因其独立后的科技体制也基本复刻了苏联模式。2017年以前,吉尔吉斯斯坦用以规范和保障科研和科技相关活动的基本法律仍然是国家独立之初——1994年通过的《关于科学及国家科技政策基础》法,科技机构的设置和运转带有浓厚计划经济和行政管理色彩,科研活动缺乏市场导向,产学研几乎互不关联,研发投入少且来源单一,优秀科技人才老龄化或流失严重,年轻人才补给不足,科技领域难有创新。一成不变、陈旧的科技体制不但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吉尔吉斯斯坦本国的学者称,其国家的科技发展面临的不是困境而是灾难。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1 组织架构变革情况
1.1 组织架构概况
1991年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原吉尔吉斯苏维埃共和国科学院转型为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成为国家最高科研和科技管理机构,下设分院、研究所等。除国家科学院及其附属机构外,从事科研活动的还有吉尔吉斯斯坦各部委和国家机关下属的专业领域科研院所及其实验室、实验设计局等;吉尔吉斯斯坦教育科技部所属的各高校教研室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总体而言,吉尔吉斯斯坦科研机构主要分为科学院型、专业领域型和高校型三大类。2017年之前吉尔吉斯斯坦科研体系结构图1所示:
图1 2017年之前吉尔吉斯斯坦科研体系结构图
1.2 组织架构变革
吉尔吉斯斯坦2015年4月16日第221号政府令批准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科研体系改革方案》中提出,科研机构改革的主要方式:(1)通过精简重复类似的分支机构优化科技管理组织架构,从而提高资源和经费使用效率;(2)根据研究专业和领域,将部分科研机构并入专业对口的高校科研机构中,实现横向联合,以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科研队伍充实换血;(3)改变部分科研机构的地位,可通过机构间联合、并入高校、公私联合、独立运营等多种方式实现。
方案中还提出,设立由吉尔吉斯斯坦总理领导的科学和创新委员会,主要负责针对国家科技政策相关问题向国家政府提出建议,同时成立隶属教育科技部的科技司,负责管理国家科学基金的相关工作。计划对国家科学院主席团及隶属于主席团的部门和组织进行改组,废除国家科学院4个副院长职位并取消顾问研究所,弱化国家科学院的科研体系管理职能。
2017年6月通过的最新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关于科学及国家科技政策基础》法第3条第9款中明确,吉尔吉斯斯坦科技体系中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政府、科技领域被授权的国家机构、国有和非国有的科研和科技组织、国家最高鉴定委员会及科研人员。其中,属于科研和科技组织的有: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高校下属科研分支机构、专业和跨专业的科研组织(机构),研究中心,科技园区、技术园,科研生产联合体、试验站、科研基地、实验室等。吉尔吉斯斯坦的科技组织架构已有明显改变,突破自上而下垂线型管理模式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更加趋向市场化发展。
2 研发投入变革情况
2.1 研发投入概况
2.1.1 研发投入来源及规模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008~2017年10年间,吉尔吉斯斯坦的R&D经费投入总体在745万~1097万美元之间,呈现波浪式涨跌,R&D经费投入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近0.2%降至2017年的近0.11%。当前吉尔吉斯斯坦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预算拨款,但数额十分有限,仅够勉强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和社保。而国家预算外的科研经费更是凤毛麟角,鲜有吉本国的公司或企业对科研投入,倒是国外一些组织和机构提供了部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经费和资助,支撑吉国科研机构在某些领域开展研发、实施项目、改善科研条件,其中包括俄罗斯GASPROM公司、国际科学技术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与促进与前苏联科学家合作国际联合会、中国(地质领域等)、日本、欧盟、美国的合作。
2.1.2 研发投入分布及管理措施
自2011年起,吉国家预算科研经费仅划拨给吉国家科学院(能划得总额的50%以上)和吉教育科技部(划得近总额的1/3),由这两家机构对各自所属科研院所和分支机构进行再分配。除人员薪金支出,有限经费仅能针对基础、试验和应用研究,集中在国家优先研发领域,创新领域基本没有任何投入。但国家优先研发领域也主要由吉国家科学院主席团和吉教育科技部科技委员会,每年根据吉科研机构现有专业和研发兴趣确定,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和现实意义。
2.2 研发投入变革
2015年《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科研体系改革方案》中强调需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探索竞争性拨款机制以提高科研机构竞争力,鼓励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开展科研活动。今后国家预算内的科研经费将由新成立的国家科学基金统一划拨和分配,国家科学基金中也可引入援助款项及其他吉国法律允许的经费,国家科学基金的相关工作由教育科技部下属的科技司负责管理。2017年通过的《关于科学及国家科技政策基础》法第7条第27款第1项中规定,研发投入来源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年度支出总额的1%以内);国家科学基金;预算外经费;自然人和法人自愿出资(无论是无偿还是以协议形式,自然人和法人都按政府规定享有优惠);贷款和援助;科研机构依靠科研、出版、咨询或其他吉国法律允许的活动获取的经费;国内外投资;其他吉国法律允许的经费来源。国家的研发投入由国家科学基金根据项目竞选结果,依据国家政府批准标准和规定进行划拨。所有科研机构和高校(无论何种所有制)、科研人员和团队都能平等参与,竞争国家科学基金划拨的项目经费。
法律第7条第28款第3项中规定,研发投入有3种形式:基础性投入;专项投入;项目经费(科研补贴)。基础性投入用于科研基础设施和物资的保障,包括楼宇、设备、材料、行政和服务人员的工资。专项投入用于支持根据国家政府行动纲要的主要任务及科学和创新委员会相关决定竞选出的科研活动。项目经费用于支持根据科学和创新委员会确定的重点科研方向,通过合法程序竞选出的科研和创新项目。
吉尔吉斯斯坦的研发投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国际项目评审机制,力求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发挥更大实效。
3 科技创新变革情况
3.1 科技创新概况
吉尔吉斯斯坦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缺乏创新思想引领,尚未制定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国内基本没有高科技产品市场和需求,科技脱离于商业和市场,财力智力分配使用不合理,研发投入紧张;科技成果所有权申办时间长等因素叠加抑制吉尔吉斯斯坦的创新发展。吉国在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列129个国家中的第90位,创新投入次级指数排名为第78位,创新产出次级指数排名第111位。在煤炭和金属矿开采加工,电力生产和分配,金属产品生产,食品(包括饮料和烟草企业)及非金属原料生产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较高,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超80%集中在比什凯克,约9%分布在楚伊州,而其他行业和地区几乎没有创新活动,总体缺乏竞争力,布局不平衡。3.2 科技创新变革
2015年成立由总理领导的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委员会,委员会为政府成立的咨议机关,确保国家、自治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在解决科技发展关键问题时,能上下一致,协调配合,形成国家统一的科技创新体系。2019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出台的《2022年前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科学创新发展方案》中指出,吉尔吉斯斯坦工业生产领域设备磨损老化率高达50%,创新发展的基础就是工业现代化,所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技术转移机制,促进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包括通过签订许可协议进口新设备和新工艺;直接引入外资或共建合资企业;以市场竞争为基础开发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与国外专家交流互动(境外培训、实习,邀请国外专家来吉授课,开展联合研究等);防止高素质人才流失海外,激励人才回国;激励大型企业研究部门的发展;建设支撑“引入”的基础设施: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器)、经济特区、工业集群等。方案指出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主要方向:完善科技创新领域管理体系;通过形成科技创新研究机构网络升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跨学科专业,使专业研究院所在形成专长及在企业、科研生产联合体和学科之间传播知识,技术转移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加大研发、试验设计投入,包括依靠私人投资;打造信息平台,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完善科技创新法制基础,吉国计划修订《创新法》(1999年11月26日实行至今)并通过《国家支持创新法》。
为推动创新,打破滞后局面,吉尔吉斯斯坦已开启顶层设计,但吉国科研机构经费人才受限,创新动力不足;吉国企业缺少资金设备,无力开拓创新市场;吉国社会整体缺少创新文化和氛围;国外投资者也对吉国创新市场缺乏信心。加之新冠疫情影响,科技项目实施推动更加缺乏经济助力和外部支持,处于改革初期的科技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