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作画还是雕刻,都要对意境的好坏进行判断。寿山石雕刻艺术属于一种雕刻技术手段,自然意境的设计也同样如此,从我国多种雕塑作品就能够看出来,雕塑家在不断地追求意境。从而可以知道,意境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可以充分展示出人们的思想,还可以充分揭露出人们所隐含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雕塑的创作历史角度来看,现如今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心灵,也更重视人的本身。近些年来,寿山石雕作品获得收藏界的高度重视,意境美成为作品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进行雕刻的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表现出所创作的意境呢?这就成了有关人士所探究的重要内容。
一、虚实意境的概念和特点
意境本质即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实施自身调整,从结构上来讲,意境由虚实结合而成,在研究意境的过程中,有的人提出意境分成虚实、全局的观点。他们以为,意境当中的实体部分就是实境,较虚幻的部分就是虚境。全部有关情境、场景、形状的描写都能够叫作实境,也能够叫作真境,就是真实存在的情境,在实境的基础上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想象与审美,就是所谓的虚;在原本的画面的前提上,经过联想与想象,实现延伸与拓展,结合这一想象所获取的新的体会与感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对于寿山石雕刻来说,其本身就是来自大自然却又高于大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对自然多种情景进行加工与提炼,然后将人们的思想融入作品当中去,从而实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方法,采用联想与想象的方式,抽象化具象的内容,实现艺术创作目的,让观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体验。二、实境与虚境的关系
通常来说,实境进行升华之后得到虚境,展示出实境创作的倾向和目标,展示出总体意境的审美效果与所具备的艺术品位,在意境当中处在灵魂的位置上。意境创作过程中,要从具体描绘实境出发,即便再完美的虚境都要利用实境来进行体现,因而,寿山石雕的创作要按照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原则展开。虚境以及实境貌似作为两个部分,可是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讲,基本上要全部落实到实境设计中来,就是需要刻画与塑造实体材料。实际上,虚实之间的转换可以良好地表现出深度,直接对寿山石雕作品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带来决定性的作用,呈现出工匠营造虚实意境的技巧。在寿山石雕的创作中,虚作为实的根本,还是实的升华。如果没有虚,那么石雕作品就不具备生命力,只有将虚实进行良好结合,才能呈现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鲜活生命力,才能够为观赏者们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工匠在寿山石雕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对虚境指导下的加工作品与提炼作品进行充分考虑,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综上所述,虚境与实境相互辅助,相互成就,相互衬托。虚境要通过实境来展示,实境要在虚境的衬托下实施加工。三、寿山石雕创作中的虚实意境
(一)掌握雕刻主题,表达作者境界
从寿山石雕刻艺术的情感表达来讲,一般都是把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和古诗词融入进来,进行情感表达。由此了解到,雕刻艺术与绘画、作诗的创作形式之间有了相类似的绝妙之处。经过互相参考与借鉴表达形式,如诗词利用笔墨来进行表达,寿山石雕刻就是运用石质、形态、颜色来表达,即便艺术语言不一样,可是本质却完全一致。这都是充分发挥出精华部分来充分表现出自身深刻的内涵,从而激起无限的想象力,激发情感共鸣。雕刻设计中利用有形的形象来表现虚拟的意境,真正将虚实统一起来,从而将真实与虚拟进行再现。利用雕刻工艺技法来充分表现出寿山石雕的空间美感、形态美感、材质美感以及色泽美感,让寿山石雕刻艺术能够表现出多重意境,传递出作品所具备的艺术形象,表达出作品所具备的作者情感,为雕刻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其中所指的意境就是个性、品味、立意等方面,就是可以传递作者心灵、表达作者想法的事物。比如,林飞创作的《桃花村水漂花香》寿山石雕,包含白色、红色以及金黄色三种颜色,属于一块罕见的自然奇石,作者在进行寿山石雕刻时运用春天里的桃花、树叶和山崖的溪流,让人在观赏这一石雕作品时,体会到村庄桃花片片的花香,这一寿山石本身就为人们带来比较大的启发,通过运用薄意、浮雕结合的雕刻方法,让人们在观看这一作品之后,如同进入村庄的桃花林中,这些韵味都是这个寿山石雕刻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作者在勾勒出形象的同时,发挥出天然石质的优势,让人们心灵获得熏陶。(二)通过虚实意境来描绘诗情画意
事实上,虚拟现实属于书法、绘画中笔墨的诗意画法,那就是图像布局与结构。此种艺术观念比较适合运用到寿山石雕刻艺术创作的每一个层面中,虚拟现实具备多重含义,创意概念属于虚拟的,表现形式属于现实的,情感表达属于虚拟的,生活反映作为现实的,内在精神状态是虚拟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现实的。艺术概念本身来讲就是将文学作品与场景进行混合,艺术品所描述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艺术吸引力,从雕塑的角度来讲,艺术概念属于雕塑情感中所展示出来的形状与意义。其作为灵魂、品味、意图的象征,寿山石雕的优秀作品中每一处都富含艺术意象。比如,《八仙祝寿》这一寿山石雕作品中表现得就比较明显,此件寿山石雕作品灵活地使用黄、红两色,将一群神仙腾云驾雾的状态雕刻出来,强调红、黄的颜色,在石头上雕刻时特别重视深浅度,共享神话的魅力,属于将技术与创造力紧密结合的艺术实践,尤其是能够将虚拟与现实技术进行结合,从而顺利实现一种艺术观念。原始的饰面能够良好地反馈出工匠雕刻技术所具备的成熟性。多种雕刻技术方法的综合使用,更为完整地呈现出作品,从而吸引观赏者的眼光,让观赏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寿山石雕刻创作中“以实带虚”,即灵活地使用虚实的衬托和对比,巧妙将写实风格景物进行布局,从而获取耐人寻味的“务虚”感受。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以山水的形象作为载体,展示出充满诗意的意境。在寿山石雕刻创作中“以形写神”就是要结合材料以及创作的需求,不仅要呈现出石材所呈现的形象与形态,还要为作品注入温度与精神力量,让其更具美感,从而让人难以忘怀。一件优质的寿山石雕作品,不仅要具备材质细腻、色泽纯净的特点,还要具有能够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寿山石雕作品才能被叫作形神兼备,才能更好地展示出“以形写神”。
(三)借助形体,感受蕴含的情与景
寿山石雕的创作过程与绘画不一样,绘画能够利用丰富的内容、色彩等呈现给观众,利用平面展示出整体效果。而寿山石雕具体就是运用形体、材质、色泽、肌理等营造出一定的情境,观赏者通过从作品的形体中联想到历史的某一瞬间,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景。通过使用寿山石材质,就能够灵活地让雕刻者与欣赏者得到心灵上的互动交流,提高创作者的审美水平,深化创作者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形象生动的艺术场景,在创作中形成意境。创作寿山石雕过程中所构成的虚实意境,包括创作者的艺术创作以及鉴赏两部分。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只有良好地表达出作品的意境,才能让欣赏者通过作品看到内涵,才能产生向往之情。意境的出现依靠审美心理,由于意象在我国已经沉淀千年之久,当人们看到这一意象就可以体会到传统艺术所具备的历史感。例如《童年》这一寿山石雕的创作,石头两头为红色,中间为白色,色泽很吸引人,利用雕刻讲述了美好的童年故事,将千年古榕作为背景,衬托出孩子的高兴,营造出童年意境。利用这种看起来普通的形体,展示出超乎形体的韵味。总之,由于寿山石雕刻作品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寿山石雕刻,体会到寿山石雕刻所具备的虚实意境。艺术的表现要虚实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更高的艺术价值。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