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材料技法的运用
中国水彩画在材料技法的运用上具有中国民族特征。首先在用笔方面,中国画家将笔法看作绘画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技巧之一,并认为用笔自身就具备很高的美学价值。张彦远曾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石涛也有如下论述:“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方能圆,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中国水彩艺术家在作画时注重用笔力度,强调手随心至,有的直接用毛笔作画,采用提、揉、按、压、湿笔、枯笔、扫笔、拖笔等运笔方法,这些用笔方法与中国画中的用笔有共通之处,具有轻松自如、潇洒奔放的特点,形成同中国画般笔墨变化无穷的中国水彩画,画面通过不同的笔法描绘不同形象,追求画面美感,表达创作者不同的情感、想法,体现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简单的一点一画包含了无尽的气象。水彩画家张眉孙极为注重用笔,吸收了传统绘画的用笔方法,一笔多色,一气呵成,笔笔可见笔纹笔触,每笔皆有来龙去脉,不紊乱,使得画面气韵连贯,颇具民族特色。丁寺钟在《戴村初雪》一画中,着力描绘了近景的房屋和干枯树木,湿笔与干笔相结合,块面的概括与细节的勾画极具笔墨技巧,表现了冬季小村庄雪天的美景。王绍波作画时的用笔方法也采用传统绘画的用笔方法,使得画面气韵生动。
图1 水彩《野柿子》 75×54cm 王 涌/作

图2 水彩《记忆中的蓝色》 71×71cm 王 涌/作

图3 水彩《逝水》 78×110cm 丁寺钟/作
其次在用水方面,中国艺术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无水则无生命,水至静则动,水至柔则刚,水是水彩艺术的创作媒介,是其灵魂,水彩正是因水而魅力独具。水不仅可调色、洗色、接色,也可使画面产生酣畅淋漓的视觉效果。作画过程中水分使用过少会使画面干枯无味,丧失水彩的润泽感,反之,倘若用水过多,画面会软弱无力,对形象的塑造力减弱。任何一位优秀的水彩艺术家都十分注重对水的把控,正如我们在王涌的水彩作品《野柿子》(如图1)中可以发现其对水的灵活运用,艺术家用湿画法表现画面中的背景和朦胧的物体,用干画法刻画青花瓷瓶的细节图案,干湿并用、有实有虚,各种技法自由变换使画面具有活泼生动、富有变化的形式美感。画家在风景画中常用湿画法表现天空的高远,用干画法表现花草树木,虚实相间,自然恬淡。中国水彩艺术家有时也采用传统国画的用水技法,如冲、泼、滴、撒等。20世纪20年代时冉熙在上海已经很有影响,他作画善于用水,在水的运用上有其独到之处,经验丰富,技法熟练,可以自如把握在湿润的画纸上进行创作的节奏,不拘泥于事物的外形轮廓,注重借助水色的流动渗透来表达意境,画面轻松流畅,韵味极佳,有如中国画的大写意。
最后在用色方面,水彩颜料为透明或半透明状,使得画面色彩具有通透感,因而水彩会产生类似于中国画的渲染效果。部分画家创作时通常从一个局部区域着手,渐渐拓展开,尽量一次性完成,色彩一遍到位,尽量避免颜色多次叠加,把握色彩的“透”与“韵”。还有画家采用传统国画中的晕染、罩染等着色方法,更有部分艺术家甚至会在自己的水彩作品中使用中国画颜料,如湖北水彩画家刘寿祥在对作品着色时会先用中国画颜料绘制第一遍色彩。再如水彩艺术家王涌的作品中色彩极为通透,他的水彩画《记忆中的蓝色》(如图2)描绘了三个青花瓷瓶和几只干花,通透、轻薄的色彩之下隐约透露着纸张的底色,画面清淡水润,极具雅致,画面呈现出与传统绘画类似的色彩特点。
二、传统审美取向的体现
中国水彩画追求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简繁、聚散的相生相应,极具形式美。吴冠中曾说,绘画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应先想到形式美。中国水彩画同中国传统绘画都追求以形写神、借物以抒怀的艺术效果。如陈希旦在其水彩作品《蓝色港湾》中,运用了大面积的留白,画面空白之处虽笔墨未达,但同样也是文章之所在,留白使画面有虚有实、有疏有密、有繁有简、有聚有散、有紧有松,主体突出,节奏感强,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画外之意得以传递,引人遐想。中国画的重点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对气韵生动、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水彩画同中国画相似,讲究画面的水色淋漓,营造飘逸空灵、浑然一体的意境。写意在中国画中应用广泛,通过意象的表现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意源于象、寓于象,象出于意、表达意。写意水彩风景画就是通过描绘客观自然景观以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画家作画时抛弃形似,追求神似,营造出意境。中国艺术家王维新的水彩作品中融入我国传统绘画写意因素,画面生动传神,展现出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此外,还有陶世虎、李叔同、关维兴、王绍波等艺术家,他们虽具有相异的个人艺术风格特征,但皆是通过西方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表现方法来表达我国的民族特色,追求画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有些中国抽象水彩作品的格调和西方抽象作品相异,也表达了中国意念,如我们在从如日的水彩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同中国山水画相似的深远与平远意境。再如阳太阳将西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和意境相融合,他的作品色彩单纯,具有浓郁的中国情趣,同时也极具现代感。再如吴冠中曾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变种。”他在中西绘画的矛盾中开拓出自己的路,他反对对物象进行模拟,要挖掘客观事物的形态中的形式美感,其水彩作品优美动人,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对物象的表现高度概括,追求画面意境,通过西方绘画来继承发展我国传统绘画。由此可见,水彩画在我国潜移默化地被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特征。
三、传统哲学观念的蕴涵
中国水彩画体现了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思想。中国水彩画强调“物化”,在创作上具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创作自由精神,追求一种“主客合一”“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体现了中华民族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儒家“宇宙心灵”的精神,以及“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水彩画家通过主观安排画面布局,追求镜花水月、淡远空幻之美,强调虚境,体现了禅宗的“虚融淡泊”和佛陀的“淡泊宁静”思想。儒家美学强调个体情感与精神的统一,中国水彩艺术家丁寺钟注重将西方水彩艺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他面对自然,有感而发,通过意向性的表达将作品建立在传统美学中,他的作品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意象世界,使欣赏者通过欣赏其作品可以感受到“意象美”,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照,进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感悟生命的“真”和“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美学意味。如其水彩作品《逝水》(如图3)中对水色的掌控和对画面布局的思考折射出艺术家对天地自然的体验,表达了画家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思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才是艺术创作表达中最为重要的。再如在其水彩作品《清流》中,水象征高洁超然,画面之中散发着清悠之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寄托了画家淡泊宁静的志趣。中国水彩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融入。中国水彩的民族特征不仅体现在材料技法上,更重要的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画面中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