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心逸翰》 王 安/作
说起传承传统来,书法算是具有文化传承的一项技术,无论是从师承关系,还是具体书写技法,都是离不开传承的。
自从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对书写技法越来越要求写得美观,于是便产生了书法,也就产生了对书法专门研究的人,这些人被称之为书法家。随后的书法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后来的书法家学习前人的书法,并产生研究,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寻求发展,创造自我,独创风格,从而成就自己的书法艺术。
当我看到王安的书法作品时,给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书法的传承,然后是风格上的俊朗飘逸。这两点至关重要,因为传承是中国书法的必然,也是最终的使然,风格则是艺术家最终的艺术结果。如果一个书法家最终没有自己的风格,那么他也成不了书法艺术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因为家是带有创造性的,匠是没有创造性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思考的照葫芦画瓢。家,当然也不是随性的自我创造,而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是在对前人书法作品的临摹和研究,是经过入帖、出帖、创造自我的过程而后形成的创造,即所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也。临摹前人作品,就是学习规矩,然后出帖、创造,找寻自我,成就自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最终无不是在自我创造中登峰造极。
于是,学习书法的时候,人们在行书的学习临帖上大多以“二王”、颜真卿、苏轼为首选,因为这几个人的书法作品《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寒食帖》并称为三大行书法帖,其中公认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俗话说学习第一得第二,学习第二得第三,所以人们大多选择最优秀的范本来学习,这三人的作品被奉为书法中最优秀的极品、神品之作,便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首选范本。而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亦被称之为天下第一书法家,有人曾认为他的作品超越了他的父亲,之所以后来称其父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很大原因是因为李世民推崇上行下效,然其被后世与他的父亲并称为“二王”,可见他的书法作品亦是非常了不起的,后世的颜真卿、李邕、苏轼、张旭等书法家都从他的作品里得到启发,从而成了了不起的书法家。王安的作品,当我看到的时候,首先从他的笔锋字迹感到“二王”神韵奔袭而来,直入神髓,细看之下,又有着自己的创造,成就了自我。另外,其作品中又有赵孟頫、杨再春的影子。
赵孟頫自不必说,那是元代的大书画家,书法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举世皆知,而杨再春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书法教育家,其代表作《行草章法》在当代中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发行量达到1500万册,王安见过他的字帖也就不足为怪了,或许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代表之一。王安的书法作品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刻的体现,其既继承了赵孟頫的秀丽,又继承了王羲之的飘逸俊秀,同时还继承了王献之的墨色分明、节奏起伏、气韵自然变化,给人一种舒适享受的感觉,特别是王献之的那种“我自为我”“自有我在”的书观理念,当面对书法作品越是看得久,便越觉得深蕴其中。或许这才是书法的真正骨髓,只有全身心投身艺术的人,才有深入的体会。另外,王安的书法作品,可见一种严谨、俊朗,不局促,字与字间穿插避让,通篇有种节奏起伏、气韵变化的自然存在,给我们的是艺术的深度享受。

刘禹锡《陋室铭》 王 安/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