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阿坝题材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对传统语言符号的继承与创新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8739
苏 亮

  中国画的传统语言符号承载着中国画的内涵,像文字一样表述某种内容与含义。它是历代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古代先贤根据特定的绘画题材在继承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再经过绘画理论家的总结、概括,形成特定的语言符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新的传统。然而,时代在变迁,石涛先生曾言“笔墨当随时代”。加之,祖国的大好河山遍布大江南北,总有先贤们未到之处,因此“发现新的题材,并对其进行努力的探索和刻苦的绘画实践”,这便成了新一代画家们不可抗拒的使命。

一、作为中国画语言符号的“树”在阿坝题材山水写生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树谱”中介绍:“画树起手四岐法。画山水必先画树,树先画干,则为枯树,下手数笔最难,务审阴阳向背左右顾盼,当争当让,或繁处增繁,简而益简。故古人做画千岩万壑不难一挥而就……”其中,介绍了各种点叶与夹叶的画法与着色法,讲解了两种常见的出枝方法——鹿角画法与蟹爪画法。还分别介绍了两株、三株、五株等的组合方式“老树须婆娑多情,幼树须窈窕有致,如人之聚立,互相顾盼”等。

  《芥子园画传》是历代画家经提炼总结出来的程式化的语言符号。树谱展现了从树根、树干、树枝、树叶,以及树的组合方式、各种树的具体画法,这些画法是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符号,是对大自然的再现。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纷繁复杂,各种树千差万别,要写出一方山水、一地树木的特点,我们还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师造化。如阿坝州的彩林,色彩极为丰富,层次感强,按照树谱的表现方法,则不能展现彩林的五彩斑斓;又如南方气候潮湿,土壤肥沃,日照时间较之北方短,一年四季除冬季外,树木多见干与叶,少见树枝和树根。这些景致皆是树谱中没有的,也很难用程式化的语言符号去概括它们。因此,我们在对它们进行写生创作时,一方面根据画面需要进行取舍,另一方面应当抓住对象的特点,方能生动地表现对象。

二、作为中国画语言符号的“山石”在阿坝题材山水写生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芥子园》中山石谱展示了历代名家的各种皴法: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折带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乱柴皴、荷叶皴以及二米的米点皴等。针对不同的山石、坡地有相应的皴法。阿坝地质结构复杂,有石质山,也有土坡,有时候有土坡夹带石头,有时台阶上携土坡,因此,具体该用哪家皴法,这里不能一概而论。应在师造化的过程中随机应变,笔随物转,墨依气韵。

  画山起手法:“山之轮廓先定,然后皴之。今人从碎处积为大山,最是病处。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甚多与皴法不一。要之取势为主……”“是之谓嶂盖,务期脉络连接,左右顾盼,即加至千重万重,不外此法。”这里讲了画山的方法:先画山的轮廓,再根据阴阳向背进行皴之。画山要注意脉络连接,左右顾盼,就算画千万重山也不外乎此法。山论三远法:“山有三远,自下而仰其顶曰高远,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自近而望及远曰平远。”阿坝地处青藏高原东面与川西北边交界处,地势结构复杂,既有险峻陡峭的巍巍雪峰,谓之高远;又有深厚迷人的原始森林,谓之深远,还有辽阔的草原与丘陵地带,谓之平远。同时,阿坝四季分明,加之阴晴雨雾的天气变化,山体质感和色彩变化丰富,用中国画表现阿坝山水当山山有异,时时在变。因此,我们创作阿坝题材的山水画,不但要深入了解对象形、质、色,研究它的结构、皴法等,还要根据季节、气候、时辰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我们画出的山川才是拥有阿坝地域特色的中国山水画。

三、“水”在阿坝题材山水画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芥子园画传》画泉各法:“石为山之骨,而泉又为石之骨,或曰:水性至柔,焉得称骨?余曰:排山穿石,力撼巨灵,莫刚于水,故焦赣称有‘水生骨’之语。且细而流飞沫溅,巨而河润海涵。涓与滴,何莫非天地之血与髓……”介绍了水与山石之关系,水之性情即至柔至刚之物。画谱展现了多种画水法:乱石叠泉法、垂石隐泉法、云流泉断法、山口分泉法、悬崖挂泉法、画泉两叠法、画泉三叠法、画细泉法、画平泉法、画大瀑布法、画石梁垂瀑布法、画江海波涛法、画溪涧涟漪法等。古人提炼总结的画水法丰富全面,值得每一位山水画研习者学习借鉴。在阿坝,江河湖海一应俱全,这里不仅有《芥子园画传》中的各种泉、瀑布、溪流与江海波涛,还有静静的海子、色彩斑斓的五彩池、闪闪发光的珍珠滩、雄伟壮观以宽大著称的诺日朗瀑布。阿坝州的水有别于历代画家笔下的水,它色彩艳丽,造型丰富,姿态或优美或壮观。因此阿坝的水既可做一幅画的画眼,亦可做衬景,更可以做画面的主体,如五彩池、五花海、诺日朗瀑布、熊猫海瀑布、珍珠滩瀑布等,这些瀑布本身就是一幅幅美丽壮观的画卷,作为国画作品的主体,是极为丰富完整的。这有别于中国画传统语言符号的泉与水的表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四、中国画新的表现题材——藏羌民居、碉楼、官寨等建筑艺术

要创作出具有阿坝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山水画,其建筑艺术在国画作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阿坝系藏族羌族自治州,其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这些民居、碉楼、官寨造型独特,蕴含着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是传统画谱中没有的,是新的语言符号。

  碉楼,号称藏区的长城,多建于山腰和寨前,早期主要用于军事行动,后作为民族地区的特色建筑。其独特的建筑工艺和高耸入云的雄姿被世人所称赞。它们依山而立,就地取材,用大小相间的石块和少许泥垒筑而成。碉楼整体下大上小,一般有十几层到二十几层,每一层都有射击口,底楼有一扇门。每一面都是一层大石头,间一层小石块,石块与石块之间用黄泥相互粘连,既可防风,又可使墙面更加紧凑。墙面的每一层石头都呈向下的弧线,这样的建筑结构是根据阿坝特有的地质结构而设计的。因这里是地震多发地带,这样的结构有助防震,地震来临时,碉楼晃动,会越晃越紧。

  藏羌民居、官寨的特点与碉楼类似,相比之下,设计结构趋于实用。它不像碉楼那样高,一般为二层到五层之间,每层楼都有门窗。藏族家家户户门前或屋顶都有煨桑台,每户都挂着经幡,彰显着藏民们虔诚的藏传佛教文化信仰。羌族每家屋顶四角都会垒上白石,意为羌族人民的白石崇拜。

  采集来垒建民居、碉楼、官寨以及寺庙的自然石头造型各异、色彩丰富。其墙体本身就能给人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加之其门窗以及细部的装饰等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使这些建筑艺术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主体进行描绘。它们古朴雄浑,有慑人的气势,让观者为之震撼,让画者为之动容。藏羌民居、碉楼官寨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产物,是藏羌族人民集体智慧与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不朽的民族艺术。作为新的中国画语言符号,我们理应去描绘它,去表现它。这是对民族艺术的传承,对中国画语汇的创新。

五、中国画新的表现题材——草原

阿坝州辽阔的大草原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厚土,是牛羊的天堂,亦是旅游爱好者向往的地方,是摄影家、画家眼中的佳作。草原不像山川那样高耸入云,不像树石那样脉络分明、结构丰富,不像建筑那样造型独特、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画草原不像画其他题材那样可以以势取胜,可以以丰富独特的造型博人眼球,可以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古朴的姿态引人入胜。因而,自古以来画草原的画家少之又少,画草原的作品也是屈指可数。草原的美,美在它的简单,美在它的辽阔,美在它的一望无垠。我们画草原要画草原的辽阔,画草原不再险峻,应在平中去寻求那微妙的变化,应去发现草原四季不同的美,春有各种野花遍地开,夏有绿草茵茵,秋有黄绿褐的枯草,冬季一片萧瑟。表现草原,线条简洁,皴笔较少,可用水墨淡彩去表现初春万物复苏的洁净,可用重彩去表现春末鲜艳丰富的色彩、盛夏茂密的绿,可用纯水墨去表现冬季的萧瑟和雪景,等等。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线的长短、粗细、曲直、枯湿、浓淡、顿挫、起收等,是中国画追求的笔墨意趣。它是表现物象轮廓、结构、质感的语言符号。在进行阿坝题材的中国画创作时,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绘画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发现新的中国画题材,发展新的笔墨语汇。这样我们方能创作出属于这一时代、这一地域的优秀国画作品,从而使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写生与创作中创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