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李耕绘画的世俗特征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7922
黄 尧

  李耕不仅是有着文人气质的杰出才子,还是长期浸润于传统文化的民间画师,他以“世俗仙佛”和“民间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并以此收获了大众的肯定与认可。笔者将在下文中列举一部分李耕的传世作品,试图分析他在创作中展现的世俗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一、李耕个人简介

李耕(1885—1964),字砚农,原名李实坚,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出生于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中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身世的限制,李耕没有机会师从名门,但幸而其父亲长期从事壁画绘制工作,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数量繁多的优秀壁画作品。除此之外,李耕长年累月地临摹学习名师之作,在线条、造型、笔墨和色彩方面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上官周、黄慎、曾鲸、吴彬和杨津等人的宝贵经验,故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

  除此之外,李耕的处事风格也常常为后人所称道。据记载,他一生不喜远游,独爱隐居山野,对名利之事并不刻意追求,这种随遇而安的精神境界与其生存环境脱不开关系。正如任职于李耕国画研究所的黄叶先生所说:“环境形成的天然屏障使他可以游离于时风之外,既没有时风造成意识上的潜在负荷与承诺,亦没有对某特定传统程式信徒般的膜拜与羁绊。”仙游一带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没有受到外界风气的过度干扰,使此地居民往往保有朴素平和的生活态度,李耕正是受此影响,养成了淳朴、随和的性格特点。

二、李耕作品简介

李耕所处的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画改革风气最为盛行的时期,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西方现代绘画语言逐渐被引入中国画的创作领域,众多新生流派与艺术风格自此登上中国艺术舞台,对中国传统绘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就在这样一个追求革新的年代,李耕仍选择坚持自己的传统艺术精神,丝毫不为外界的声音所动摇。作为土生土长的仙游画家,他常常以本地盛行的“世俗仙佛”和“民间故事”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并毫不避讳在作品中展露自己对民间情趣与世俗享乐的喜爱之情。

(一)“世俗仙佛”题材

上文提及,李耕之父长期从事莆仙一带的宗庙壁画绘制工作,李耕从小耳濡目染,对各式各样的宗教人物画产生兴趣。虽然无从考证李耕如何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探索这一领域,但从目前流传下的大量相关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的确确在这一方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李耕笔下,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宗教人物呈现出与平凡百姓无异的姿态、样貌,仿佛他们最初便是生活在普罗大众之中的凡夫俗子。

  为更好地理解李耕在这方面的实践历程,此处以其传世佳作《六子戏佛》为例加以说明。此画的主题“六子戏弥勒”原是一个劝诫佛门弟子不要为情所染的故事,但在李耕的笔下,原本意为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子”幻化成了六位活泼可爱的孩童,他们在弥勒佛身上嘻嘻哈哈地追逐打闹。故事的主人公弥勒佛躺坐在地上,一手撑着身子一手抚摸眼前的孩童,仿佛一位享受天伦之乐的花甲老翁般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在画面的右上端,李耕以潇洒的笔墨写下了“逢人开口笑,随地结枷趺”“时时欢喜,是笑是禅”等极富乐观态度的词句,与欢快愉悦的整体氛围相呼应。

  在仙游一带的部分寺庙墙面上,仍留有李耕绘制的仙佛人物壁画,但由于较晚才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许多作品已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完好如初。

  在这些作品中李耕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在颜色、明度和墨量使用上精准把控,画面人物之间的互动被塑造得真实可信,使前来祭拜的信徒不自觉将自己代入画面,感受到亲身受教的快意。

(二)“民间故事”题材

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平易近人且通俗易懂,画中形象往往取材于创作者生活中见到的人物,故事情节的设定也极富人间烟火气息。在李耕的笔下,姿态各异的小市民形象活跃于纸面,演绎着一个个精彩有趣的生活片段,这些故事有时只是对民间情趣的如实记录,有时也假借鬼神之名反映民间社会中的诸多困境。

  在传世作品《寒雨归犁图》中,李耕以轻松、洒脱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极富生活气息的瞬间,画中的赤脚中年男人披着蓑衣躬身屈膝地向前迈进,他一手撑住肩上的枝条,一手紧紧拉住拴着公牛的绳套,显然是因这场突如其来的寒雨而有些手忙脚乱。画面的用笔看似随心所欲、挥洒自如,但并没有忽视人体与公牛的基本构造,这足以说明李耕对国画技法的掌握已经轻车熟路。

  在作品《四快之一通耳》中,李耕将“通耳”这一生活细节作为主题,刻画了一对相亲相爱的农家爷孙。画面中的老人年岁已高且衣衫褴褛,他一边双手支撑着站在一旁的体形娇小的孙子,一边微眯着双眼享受孙子为自己带来的采耳服务。这幅极具生活情调的作品曾受到著名学者黄叶的大力推崇,他坦言:“这些在现实中触目可见的形象,经过李耕的提炼和夸张而愈加生动,更富于艺术感染力。这绝不是长囿画室一隅、凭空想象者所能达到的境界。”李耕通过观察周遭事物,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正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一类直接描绘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画作,李耕也曾借鬼神之名表现诸多人间疾苦。仙游榜头玉溪祠的《十殿阎王图》作为他在莆仙地区绘制的宫庙壁画的代表作,以浪漫的笔调、夸张的造型塑造了形态迥异的十殿阎王和各种各样痛苦的人魂以及恐怖的小鬼,层次分明,抑扬顿挫,挥洒自如。虽然这幅壁画描绘的主角皆是面目狰狞的判官厉鬼,塑造的地府环境也颇为阴森恐怖,仿佛与现实生活场景无关。但只要细细去品,便可发现李耕在其中描绘的故事尽数取材于真实的民间疾苦,反映出普通百姓的困难之处。

三、总结

李耕作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出生农村家庭的他自小便得到民间画工的真传从而走上艺术道路,之后他虚心学习前人技法与主流审美,在不断巩固绘画功底的同时,理解了文人画的精妙之处,故他的绘画兼具文人的“雅致”与农人的“淳朴”。本文主要从李耕绘画的世俗特征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其作品的创作理念与具体构造,了解他作为民间画家的这一面。

  总的来说,李耕在国画领域创下的成就已经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李耕已于1964 年逝世,但以他的名义建立的李耕国画研究所继续为中国绘画领域提供珍贵的人才资源,这意味着以李耕为题的研究也将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抹消的一笔。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