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现阶段,在网络语境的背景下,很多新的语言出现。很多人,他们的方言中不存在语气词“哈”,却也开始在网络交际中使用“哈”来加强自己的语气,且这种现象在近几年有加重的趋势。本文将分析网络语境下语气词“哈”的使用情况,并尝试解释除了方言通过影视作品、新闻媒体、网络聊天的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外,还有何种力量使语气词“哈”的使用增多。二、文献回顾
语气词的真正用意:孙汝建在《句末语气词的四种功能》中重点分析了句末语气词表示口气的功能。说到口气,就必须先区分语气和口气。语气(modality)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四种,而口气(tone)指句子中思想感情色彩的种种表达法,如肯定、否定、强调、委婉、活泼、迟疑等。作者认为句末语气词并不代表语气,原因是一个句子如果脱离了语气助词,照样能够表达这句话的语气功能。句末语气词真正的语用功能是:增添口气、消灭口气、指明疑问点、暗示预设等。就笔者而言,口气概念的出现是为了区分句子的本来义和增加句末语气词后增添的语气义,本文将在厘清此概念的基础上对句子作出分析。
另外,关于语气词“哈”,已有一些学者进行探讨:
贺阳1994 年在《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中,首次提及“哈”是北京口语的常用语气词,多出现在当时40 岁以下北京人的交际中,其功能是表语气意义或停顿,语音形式是轻声和非轻声。而从“哈”的使用位置上看,可以用在句末和句中,但不能用在句首。当“哈”用在句末时,是在说话人对句子内容有所认定的基础上,询问听话者是否赞同,并且希望得到听话者的正面回馈。它只能用在是非问句的句末,而不能用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中。当“哈”用在句中时,前面的一个音节不能停顿,停顿在“哈”后,读轻声。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让说话者可以停顿,又同时保持句子流畅;二是对“哈”前段的内容之再确认。作者通过受试者与家人对话的自然录音方式,得出“哈”在当时40 岁以下人群中使用频率最高,揣测大致为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以后流行起来。比较性别、文化程度和家庭语言环境等社会特征,发现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受试的131 人中,使用“哈”的人就占了57.3%,年龄在55岁以下的95人中,已经高达79%,说明“哈”的使用成为当时不少北京人的言语特点。
我们可以在贺阳最早对“哈”的观察中,感受到“哈”使用越发频繁,但他只调查了北京人使用“哈”的情况,具体的出现来源和出现原因没有说明清楚。但作为“哈”研究的开山鼻祖,从一定的角度切入,给予后人思考方向。
尹世超在《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中,首次说明“哈”是北方方言区中东北官话及华北方言的一个固有语气词。“哈”语气最和缓,相信听话者会对所说的话予以认同,且具有高礼貌性,多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对上、卑对尊的关系中,反向使用较少,且女性使用频率高于男性,未成年人稍微高于成年人,多出现在口语交际中。“哈”分轻声和非轻声。轻声为黏着的,依附前一个音节;非轻声为叹词,有停顿。
苏小妹于《说说句末语气词“哈”和“哈”附加问句》中,将“哈”在是非疑问句中的作用等同于附加疑问句,即:前半部分是陈述句,后半部分是简短的问句,且“哈”是独词附加问句的标记。其整句的意义不在于传递未知信息,而是表明说话者了解自身信息并予以肯定。这方面,其可以说是在贺阳(1994)和尹世超(1999)的基础上,添加洞见。
王佳梅在《语气词“吧”“呢”“啊”“嘛”“哈”的主观性研究》中提道,“哈”是北方方言区、华北方言区许多地方口音中固有的,近年来在很多广播和娱乐节目中经常听到。句子中有“哈”会更显得谦逊、友好,想要得到对方的认同,对方也更容易接受。有时“哈”后有较长的停顿,让说话者思考如何让对方满意,常用在考虑如何让对方满意的语气停顿中。在句末语气词中,如果将“哈”改为“啊”就不能感受到说话者的不确定性,以及想要得到听话者肯定响应的心态;另一方面,“啊”语气更加强硬、情感强烈,而“哈”较为平和、委婉。
依照以上学者的观点,“哈”皆是由于方言的辐射才进入普通话的用语系统中的,也有追本溯源的以下学者。
马宝鹏、庄会彬(2014)认为不应该只将对“哈”的认识停留在方言进入普通话这个结论上,而应该由其源头追溯。他们认为“哈”是由中古、近代汉语的句末语气词“好”演变而来。“好”作为祈使性句末语气词,具有表命令、劝谕、商榷、提示、催促、禁止等,皆用于第二人称,且中间经历了“呵”等一系列的演变才在方言中体现。
还有对语气词“哈”的其他研究面向。
有从“哈”的本义来分析的:
张传枝在《语气词“撒”“哈”“咧”“啵”在网络聊天语中的语用共性》中,认为“哈”原本是拟声词,模仿人的爆笑声,后来人们用“哈”“哈哈”“哈哈哈”等词表示自己开心的程度。而“哈”放于陈述句末时,是在对话中维护双方的面子、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有运用设计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男女在“哈”的使用上存在差异的:
陈湘榄(2019)自编了关于社交网络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情况调查,并设定了关心对方、表达情绪、更改约定、请求帮忙四个场景,以分析男女对语气词的使用情况。他以17~30 岁群体作为目标对象,收回124 份问卷,男58 人,女66 人。调查发现,在请求帮助的时候,为了显示语气的客气,减少对方反感,69.4%人选择在句尾加上“哈”。其中,69%男性选择“哈”,而女性为34.7%。但即便结论如此,可是陈没有提供受试者的方言背景,难免不能直接得出男性在请求帮助时更喜欢用“哈”来表达礼貌的结论。可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哈”在请求帮助时的征求礼貌作用。
三、句末语气词“哈”的独特性
语气词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为了加强某些说话语气而突出特定口气的功能。汉语中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单音节语气词,比如啊、吧、吗、呢、呀、呗、哟、嘿、喔等。现今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也会在网络交际中频繁用到。总体而言,语气词有缓和句子表达意思的功能,它让句子不再那么生硬、强烈,削弱了原本直接的命令语调,有拉近彼此距离的作用。但在特定的情境下,也具有刻意礼貌来突显反诘口吻的效果,是展现汉语语言张力的一类词。使用不同的语气词,会有不同的语气表现。我们可以看下列句子:
(1)你在吃饭吗?
(2)你在吃饭哈?
(3)你在吃饭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使用“吗”时,疑问的语气最强烈,并没有预设说话者主观的立场,是一般性没有进行判断的是非疑问句。而使用“哈”和“吧”时,说话者已经主观认定对方在吃饭,只是确定的程度不太一样,“吧”确定程度高于“哈”。而“哈”句最为礼貌,既表达了说话者的设想,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正好填补了汉语表达委婉情态的语气词空缺。尤其在网络互动中,大家不能感受到对方真正说话的态度、表情,只能透过语气词的添加来达成交际的礼貌原则,在不得罪他人的前提下友好交流。“哈”在网络交际中的使用增多也有其合理成因。
而纵观同样由于网络传播互动而流行起来的语气词“咩”“呐”“咯”等,“哈”又更为正式礼貌,更加端庄得体,也适用于商业交际中。而前面提到的几个语气词就略显俏皮和撒娇义,在正式的场合有失分寸,只适用于较亲密的双方之间的日常互动中。
四、网络交际中“哈”的用法分析
本文选用地区流通最快、具有共时互动特点的微博内容作为主体语料来源,分析“哈”的用法情况。(一)用于问句
1.独词疑问句(4)A:我喜欢你!
B:哈?
(5)A:十二点了!
B:哈?这么晚了!
(6)哈?车子开过去六个小时!
单独一个词“哈?”作为响应的方式时,有猝不及防、出乎意料的情感表现。句(4)中B 的响应展现B 在毫无心理防备的状况下不知所措,只能以“哈”来回复复杂的心情。而(5)和(6)都展现得到的答案和预设的想法不一样,有一种不敢相信的错愕感。此状况下,也可以用“啊?”代替,只是吃惊的程度不及“哈?”来得夸张。
2.用于是非问句
(7)A:这部电影还不错哈?
B:是的。
(8)人生,何处不相逢哈?
(9)你对我做什么都可以,我一句话就会惹你生气哈?
当“哈”用在是非问句时,“哈”的语义很像附加问句,可以用“是不是?”来替换。发问者的心里已经想好了一个自己的答案,且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句(7)A 已经认定电影还不错,要想得到B 的认同和确认。(8)和(9)也是“陈述句+哈?”的形式,也是希望对方对自己的总结作出正面的响应。
3.用于特指疑问句
(10)问:邓老师,您能喝多少酒哈?
答:呵呵,不知道!
(11)我想问下你几岁了哈?
(12)今天菜色小伙伴们觉得怎么样哈?
(13)这个自助米粉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哈?
在特指疑问句中,疑问功能由疑问代词承担,如果去掉“哈”也能表达一样的意思,但是却少了礼貌性和亲和力。在特指疑问句中,有“哈”的情况都可以替换为“呢”,皆有缓和语气的功能,但是“呢”在特指问句中可以使用的范围更广,“呢”可以直接用在名词、代词、名词短语之后问处,即:“……在哪里?”,而“哈”不能表达这层语义。如:“我的袜子呢?我找不到了!”,而不能说“我的袜子哈?”。
4.用于正反问句
(14)十八岁终于成年了,开不开心快不快乐哈?
(15)穿着迷彩服,亲是不是很有女汉子的气质哈?
(16)台风,要不要这么猛哈?
(17)你到底要不要一起哈?
(18)这个雨下得能不能停哈?
(14)和(15)句中,句子具有褒义性,“哈”用更加轻松、礼貌的语气表达这层疑问。而句(16)(17)却对原本强烈的不满有着收敛效果。“哈”用在正反问句时,可以直接去掉或被“啊、呢”代替,但“呢”的疑问效果最明显,不确定的程度最高。而“啊”在此时一般读三声,如放在(16)—(18)句时,有一种强烈的责备感,怪台风太猛、怪对方不快决定要不要一起、怪雨下个不停。从语气的友好度强弱来看,没有语气词的正反问句语气最强烈、最直接,其次的排序为:啊>哈>呢。
5.反问句
(19)还真不把自己当人了哈?
(20)到最后总算摸着门道儿了哈?
(21)中午不睡,晚上不困,要逆天哈?
(22)我说你这人活的还真是冲动真是有意思哈?
“哈”放于反问句末可以说是语气最缓和的反诘了。将前句的埋怨和不满降到最低。“哈”的使用不但表达了胸中的不满,也不至于太尖锐。
6.和其他语气词连用
(23)A: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B:啊哈?
(24)戴眼镜的小女孩,你何必这么拽啊,哈?
“哈”最常与“啊”连用,“哈”放在句末。(23)句中,B 的“啊哈”代表“你在说什么?”,不太明白A 要说什么,或者用夸张的语气响应A,希望A 好好说话。句(24)中,“啊”与“哈”分开,加了“哈”之后,更突显了表态者心中的不爽。此处的“哈”语调上扬,搭配问号,更表达了内心的不平。
(二)用于非疑问句
“哈”用于非疑问句时,我们观察到,会出现将“哈哈”放在句尾的现象。“哈哈”原本是叹词,模仿人发出的笑声,“哈”越多代表越好笑。可是,以下网络对话中,“哈哈”放到句末的情况很像语气词的使用方式:(25)A:你买手机壳吗?这家巨便宜!
B:多少钱哦?
A:满28 包邮哈哈。
(26)A:晚上怎么样?想要吃啥?
B:在想要吃啥哈哈。
A:哦哦哦,麻辣香锅?
B:不想吃哈哈。
在日常网络聊天中,经常用“哈哈”来缓和聊天的语气。句(26)中,A 推荐B 一家手机壳店,目的是希望她去买,加了“哈哈”更加委婉,更带建议口吻。句(27)中,第一个“哈哈”给犹豫不决以缓冲,第二个“哈哈”代表更加委婉的拒绝语气。
综上,我们观察到,这里的“哈哈”和网络图释:“笑脸”等代表的意思很接近。“哈哈”在这里的语用功能已经从叹词向语气词转变,且代替的是说话者微笑的表情,使这句话理解起来更谦逊、得体。于是,我们可以有所推论,“哈”在非疑问句中的语气态度,和“哈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是微博语料中句末带“哈”的非疑问句:
(27)注意身体哈!
(28)二十七个民间忌讳,大家多注意哈!
(29)900 包邮,要等半个月左右哈!
(30)小店新开业,只赚信誉不赚钱,朋友们多多照顾哈!
(31)顶级成熟纯手工缝制,建议懂货的询问哈 !
(32)正好下午家里来客人,咱的手艺正好拿出来招待下哈 !
(33)你可以搜下大众点评,他家的啤酒很好喝,还有烤猪蹄和肥肠都很好吃哈 !
(34)祝你生日快乐哈!
(35)加油哈!
(36)茉莉对不起。我请你吃火锅赔罪!别气了哈!
(37)各位,不好意思哈!
(38)大家好!我是第一次上微博,很土哈!希望多给支持!
(39)北京湘菜哪家的比较正宗呢?口味比较独到哈!
第(27)(28)句中,“哈”的出现体现出和缓的提醒之意,没有上对下的命令口气,而多了建议和友善。另外,“哈”也用在其他祝福的话语中,展现一直轻松活泼的气氛,比如(34)(35)句,不管是祝福别人生日、中秋等节日快乐或者给别人打气,都适用。而这种缓和方式同样存在于商家招呼客人时,如(29)—(31),商家为了提升自己的服务态度,让客人全方位的满意,乐意购物,很多时候会用“哈”与其沟通。如果换成“呀”等又太过亲昵,不符合买卖双方不熟悉的关系语境,“哈”在这里比较适合,礼貌而友好。句(32)使用“哈”,语气更谦虚,夸奖自己和他人时不至于太直接,让别人不舒服。句(33),当向对方推荐时,用“哈”会拉近彼此的距离,不会让别人有种“你最懂,了不起”的感觉,对方也更容易接受。再看(36)—(38)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宽恕,用“哈”来缓和双方的关系。句(39),当自己提出特别的要求时,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更展现自己的亲切感。
同时,我们发现,在非疑问句中的“哈”和“哈哈”一样,代表了微笑的图释,显示网络交际时的礼貌和友好,希望对方可以认同、理解自己的想法。
五、结语
“哈”在中国网络媒体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不可否认,“哈”来源于北方方言、华北方言,受到方言的影响,再通过社群媒体、互联网的传播才遍及大陆各地,被各地的网民不断使用。句末语气词“哈”的增多是网络影响人们生活用词很好的例证。尤其在疑问句中,方言的影子最明显,如:(40)A:在吗?
B:干哈?
而另一方面,“哈”在非疑问句中的使用,也可以解释为:从微笑表情到“哈哈”再到“哈”的过程。
总体而言,句末语气“哈”的口气是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希望得到别人认同的心态,体现网络语言中的交际功能和礼貌原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