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一个凄苦的故事成就了秦始皇千古暴君骂名
《同贤记》的记载:“燕人杞梁因避秦始皇筑城苦役,逃匿于孟超家后园树上,见孟女仲姿在池中洗浴。孟女因身体为杞梁所见,便以身相许。婚后杞梁又返回筑城役地,主典怒其逃走,将他打杀,筑尸于城墙内。仲姿寻夫,至城下痛哭,城墙崩倒,露出尸骨,不能辨认。仲姿刺指血滴骨,至杞梁骨处,血径流入,于是收了尸骸,回去安葬。它表现了秦始皇的筑城苦役所造成的一场悲剧。”
以上是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版本,对于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间故事,经过后人加以雕琢后变得更加可读性,而秦始皇的暴君形象是那样的突出、明朗。在加上南宋乐清人王十朋的卖弄一点游戏文字,故意使用了同形异音异义的字眼使“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对联,把山海关上孟姜女庙与自然景观中的海水潮落的结合完美无暇,使中国传统语言文字艺术达到很高境界,由此更加增加了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广泛性,也使历史上的秦始皇从此成为了暴君。
其实,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修建长城的问题众说纷纭,而且褒贬不一。
西汉学者贾谊在《过秦论》有“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说既有肯定又批评,诸侯这个让西周王朝无法治理的顽症很快在赢政的手中得到了解决。
李白的豪情诗篇《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充分地肯定了秦王灭六国的功绩,秦王轻松地挥舞着手中的虎符就结束了战乱了国家五百年的混战局面,让西周王朝的分封制开始彻底地瓦解。
毛泽东曾在他的诗篇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可以看出对于秦始皇的肯定,毛泽东对于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绩认为是略输文采,秦王的“书同文、车同轨”的文采让我们能在历史的轨迹寻找到文化价值。
秦始皇能指挥千军万马,又能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动荡阶段中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修建长城,又在国内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机制来建立新的制度,以及把秦朝时期的“天圆地方”的自然哲学理念在统一货币中实施和贯彻,不管是《秦律》多么残酷,开始人民在最初的时期还是接纳了许多秦朝的改革。
但是,为什么民间对于秦始皇所作所为总是以否定的态度,除了秦朝严酷的刑法和过重的徭役之外,诸侯国在民间反秦朝言论上的宣传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秦王能威振和统帅千军万马,而诸侯却能在言论上控制人民和教化百姓。那么这个民间“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是最精彩不过了,两千多年来,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受人民的喜爱。
其实从训诂学和文献学角度看,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据《毛传》:“孟姜,齐之长女。孟姜,世族之妻”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此点除文献证据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壶为证(此壶为春秋时期齐庄公姜光的大女儿姜蕾和丈夫田桓子无宇共铸,以悼念田桓子无宇的父亲田须无)。因此可以看出,秦王扫六合之后的诸侯们,在改变命运的过程中也是不甘心被统治的地位,于是诸侯在民间传播秦始皇暴行的言论最为昌盛,就是“荆轲刺秦王”也成为了渲染的内容,诸侯们的言论反击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最后楚国项羽奋起击败秦朝军队并灭亡了秦朝,可以说是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变更。
中国在人生价值的探讨上,先秦是遵循“天命无常,惟德是依”的理论,许多士大夫和贵族们奉行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把“天、地、人”中的人都是“命由天降,性由命生”,因此对于刚刚建立的秦朝国家,许多诸侯是没有从思想上依从秦朝统治,秦王的扫六合只是短暂的现象,“大一统”的思想直到西汉的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学说的统治思想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汉代的天人思想才真正被百姓广为接纳。
但是秦朝的历史却让秦始皇与孟姜女这两个极其鲜明的人物在人民的心目中有着极深的地位,彼此之间相互对映,相互衬托,将永存于百姓的脑海中——凄苦的孟姜女与残暴的秦始皇!
这是自己在教学后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