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弘扬传统文化 重在创新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7015


  要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这些自信的形成,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但是光有信仰还不够,还需要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下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才有文化的繁荣,才有文化的涅槃,才有传统文化的延续。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我们的文化。20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即便这样,仍有不少的传统文化在流传中消失,我想其主要原因是创新发展不够,未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竞争中取胜。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可改变的,我认为这不是绝对的。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和优秀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但是优秀文化同人的生命一样,需要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来维持活力,这血液便来自创新。

  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将无法复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于传统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是前提,创新、传承才是关键。

  创新、传承是优秀文化的根本特质,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民族文化经久不衰的本源。文化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创新,才能焕发生机,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这种创新与改革从未停止过。四大发明就是创新,这种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到了明清,尤其是晚清,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不搞创新,才导致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从现实维度看,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并不是相互隔绝,独自传承的,而是在互相冲突、竞争与融合中向前推进的。只有不断创新,以群众需要为基础,以形式上的变化,换取内核精神的延续。让有亮点的民族文化走入生活,走人群众,同时努力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更好地打造特色,适应时代,既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性与本土性,也展现其鲜明的开放性与吸纳性,真正做到让民族文化入脑、人心,才能使民族文化广泛、长久地传承下去。

  文化创新,首先是文化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植根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路径。人民群众是优秀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发挥其创造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文化产品融入生活,走向世界,世代永传。其次要博采众长,借鉴、融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文化创新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考量性创新与继承;二是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要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因子;三是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体现借鉴与融合式创新。

  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绝不是放到陈列馆,锁起来供后人瞻仰,创新发展才是文化传承保护的灵魂。

  作者简介:

  孙鸿雁,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内画艺术大师,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大国工匠”,中央文明办敬业奉献“中国好人”,云岭首席技师,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017年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中国传统内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昆明市政协委员,官渡区政协常委,官渡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云南艺术学院、民族大学特聘专家、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创立了“滇派内画技艺”。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家和省级奖项,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