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禅风水墨 相由意彰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9538
郑启轩

  

  

  

  中国文化从《易》始,开始了对书画本质的追索,“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此,中国古代有“仁者樂山、知者乐水”的人文揭示,也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哲学明喻,于是进入此道的中国书画家,也深入文化经典的造境之中,已成为人格象征。

  禅本身作为佛教的修持活动,以安静身体,集中意念,排除内心的杂虑,使思维专注观察物象,根除烦恼,去恶为善,转痴为智,以得精神的解脱。禅意也是进入禅艺的根本之道。

  欣赏李联新老师的作品,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在黑白的画面之间,传达肃穆脱俗的意境,其丹青法出于传统却又不束缚于传统,气势苍茫雄厚,意境开阔,寓意深远,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一个故事、一段岁月……

  充分运用笔墨的特殊功效,以此强化视觉张力,使作品既有禅风和生活情趣,又真切地感受到一切艺术在于自然的归宿。让人们在观赏其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会再度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而这些心血累积的成果都是李联新老师通过苦苦探索,从众多的写生作品中凝练而出的。

  凝神细究,在李联新老师的笔下,作品通过静谧婉约的审美意趣、沉着刚健的线条、恬静淡雅的色彩及空间层次节奏的变化,给画面营造了一种浑厚华滋的神韵和几分幽静虚灵、清雅逸致的氛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深层次地展示了关照自然、关注人生的哲学思辨,而这也正是李联新老师作品的灵魂所在。

  禅画作为一门艺术,要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也就是说,要想达到艺术的美,必须把表现自然的特征作为开端,而且要加以主观的创造,才能使之完善。一个画家,“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仅有对自然的模仿是不够的,还要有安排万物的气魄才能成功。李联新老师本就信佛,因而,对适合于自身的风格创作也能得心应手,其笔法简练但禅意盎然,在他的作品里,即使山水画中尚有一处“空白”,然布局却能满纸皆活。相亦是道,道亦是相,体用浑融,这也符合禅宗境由心生,“心生则种种法生”的理念。

  主体不仅可对眼前景物取舍选择,而且可以通过艺术想象,凭空创作出艺术形象来。那种“山河大地皆是佛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境界,如果把它画出来,那必然把人们带往壮观而又虚无缥缈的世界中!这也不难看出在李联新老师的作品里所呈现的这一艺术走向。

  欣赏李联新老师的作品,就有一种包含他多重思维的形体感受,再加以深掘,,其禅道意韵便跃然纸面。众所周知,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空、静、定”“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顿悟”等,隋唐以来,对艺术创作影响很深。“诗佛”王维的诗画美学即渗透了禅宗的这些观念。而今,李联新老师的作品也是很有禅味的,总体,上都给人“虚静”之感,也达到了“空、静、定”的境界。“居土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也是如此。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李联新老师的作品,其题材源于魏晋风骨,从山水自然中,找到心性的归依。古人说:“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一身无事,四季都是良辰,从而达到清净的境界。在作品里,不难看出李联新老师的着眼宽度,通过画中之清、之境,营造了一种幽雅高洁的气韵。所以,“清”是李联新老师画上所洋洋洒洒“漂浮”着的一股“气”,一种堪所推称的境界。

  欣赏李联新老师的画从来不躁,不累。说“不累”不是指在看画时的心理疲劳,而是画中所体现的一种清静无为、轻灵飞动的“境”“韵”,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内在的可以与之沟通的轻松和怡悦。这即是李联新老师画作给人传达出的画如其人的美好诠释!艺术即人生!

  李联新简介:

  李联新,笔名墨缘,河北邯郸人。现为中原归藏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诗书画印研究院高级院士,中国教育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自幼喜爱研习书,曾在单位从事宣传工作,后有幸在群艺馆跟随著名画家柳忠福老师学习素描、油画,跟随著名书画家李力功老师苦练书法与国画,在继承传统上狠下功夫,潜心研究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参加过市画展,多部作品曾被各艺术机构展示并收藏。2016年被品牌艺术人物网推荐为2016品牌影响力书画家候选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