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崇实南校,湖南张家界 427000)
我们开设的课程与施教方法主要有中华国学经典诵读实修、中华武术、中国书法、世界音乐名曲赏析(组建中华好少年合唱团)、访贫问苦、劳动体验、励志电影观赏、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探访世界名校、走进神奇自然、徒步天地之间、培养团队精神、训练演说能力、树立崇高理想和爱国爱家教育、孝敬感恩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挫折奋斗教育、责任担当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连续四期中华好少年成长营的成功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现总结分享如下:
1 父母要无条件爱孩子
孩子是天地自然赐予父母和家族最好的礼物,父母要时刻带着感恩心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要永远微笑面对一切,完整接纳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不要挑剔、指责和溺爱自己的孩子,更不要挑剔、指责和打骂别人的孩子。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父母一定要带头并引领孩子做家务、干劳动,孝亲尊师、善待万物,锻炼身体、注重养生等。每一个生命和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都是宇宙最完美的呈现,父母必须要无条件爱孩子,但是一定不能溺爱孩子,尤其不能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并且让孩子欢喜接受。父母要带头勤俭节约、早睡早起、热爱劳动、保护生态环境、善待自然万物,不浪费金钱和资源,同时要让孩子知道每一滴水的珍贵、每一分钱的珍贵、每一度电的珍贵、每一粒米的珍贵、每一个生命的珍贵。
父母永远不着急、不担心、不比较、不生气,那么你的生命出现的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所以要欢喜接纳、开心生活、微笑面对,一定要笑口常开、心中无事!父母的一生只想好的,时刻都想好的!在成长的道路上,无所谓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的比较,因为上天从来都没有比较,天地自然只是默默无闻地付出,养育一切生命,却从不居功、从不叫累、从不担心,天地给了每个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所以父母要向天地学习,不打压孩子、不控制孩子、不主宰孩子!我们对自己和孩子要有足够的信心,一生都要自信,时刻都要自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会好起来!
父母只有树立为国教子的理念,才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成长成才,并成为国家栋梁,造福国家民族和天下苍生。父母不能一味指责、打骂孩子,父母太强势,子女没出息。父母不能怀疑与否定孩子的能力,不能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对比并以此贬损自己的孩子。父母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将来孩子也会怎样对待别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发自内心认可、肯定并经常赞美、激励自己的孩子。人人都渴望被他人、被社会认可,成人与孩子一样都期待父母、长辈或上司的肯定,只有经常被肯定的人才能不断创造奇迹。父母与孩子要每天或经常在内心里真诚地双向同步祝福,祝福语有“快乐学习、福慧增长,身心健康、平安吉祥,勤俭奋斗、积极向上,遵纪守法、道德高尚。”
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是所有宗教经典、科学技术、理论法门的源头活水,所以一定要以大自然为师,崇尚和礼敬天地自然。天地自然最大的特征是无私无我、无争无贪、无怨无悔、无欲无求、无急无慢并化育万物、涵养众生、平等真诚、清净至善、周而复始、永不懈怠。
父母要带头建立并遵循良好家风、家规与家训,家风、家规与家训必须喷绘、书写或者木雕上墙,悬挂在客厅或者堂屋,时刻提醒家人牢记祖训,勤勉奋斗,光宗耀祖,精忠报国。
2 孩子要无条件爱父母
孝敬父母是改变命运最快捷最持久的方法。没有结婚以前的孩子,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听爸爸妈妈的话,孝顺与恭敬父母,至少不能顶撞与对抗父母;成家立业以后的人,必须一以贯之地孝敬父母,为自己的孩子作出榜样,让孝敬父母成为万古不变的家风和宇宙定律。即使有时候父母不讲理或者父母错了,孩子都丝毫不能抱怨父母、指责父母、打骂父母,否则自己的人生会疾病缠身、悲惨不测、痛不欲生。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永远都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根脉,还把我们抚养长大,父母是最愿意为我们付出而且永远都不求回报的人。至孝之人,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能用语言伤害对方。孝顺父母从四个角度来尽心尽力做,即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养父母之身,就是子女时时懂得关怀父母的身体健康,让父母健康地活着。养父母之心,就是子女时时能够关注到父母的心情,让父母开心地活着。养父母之志,就是子女有德行、有智慧、有爱心、有地位,光宗耀祖、光大门庭,给父母长了志气,或者实现了父母没有实现的志向与梦想,或者子女做了让父母顺心顺意又合法合道、合情合理的事情,让父母活得有志气。养父母之慧,就是子女要引导和帮助父母长智慧,比如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现代科技、学会网络购物、学好健康养生等等,让父母活得有智慧。人生要知足常乐,子女要想办法让父母把一些贪念和烦恼能够慢慢放下来,引导父母不要生气发脾气、不要抽烟醉酒、不要过分干涉子孙的生活与工作,只需做个好榜样、带个好家风、养个好身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父母接受传统文化和圣贤教诲,让他们的心能够安住在圣人的引导下,晚年就会越走越清净,越走越自在。当父母的晚年能如此的话,我们的孝道就做得更圆满。
父母对待儿女,时时处处都拿出真真实实的心来教养,儿女若想尽孝,当想想父母待我之慈爱真心,即便拿出良心去孝养父母,也难报答父母之恩于万一。子女应该做到多看父母,少看微信;多陪父母,少陪手机;常念父母恩德,少念自己成败;听父母唠叨,不听是非;带父母散步,不带亲友打牌;让父母开心,不让名利缠身。子女必须做到不抱怨父母无能,不抱怨父母啰嗦,不抱怨父母迟缓,不抱怨父母生病。子女行孝一定要及时去做、真诚去做、持续去做,人生只有在报恩和行孝当中,才会走得很踏实、才会过得很安乐。
3 学生要无条件爱老师
老师教会了学生知识、技能、人生哲理和做人道理,老师的作用和公德无量无边,老师可谓孩子的再生父母,天下孩子必须无条件恭敬和善待自己的老师与天下老师。如果学生把老师的教诲做到了、落实了,父母就会开心、喜悦,那也是尽孝。不仅学生要无条件敬老师,学生的父母更要无条件礼敬老师、善待老师,礼敬圣贤、善待圣贤。尊敬老师必须时刻做到“三心三不能”,即感恩心、恭敬心、欢喜心,不能辱骂老师、不能慢待老师、不能顶撞老师。尊重老师、尊重学问,事实上就是真正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尊重老师、礼敬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促进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自己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此,学生从小就要树立“为光宗耀祖而学习,为民族富强而读书”的伟大美好无私的梦想与志气。学生必须从小就树立崇高信仰。崇高信仰主要是人们拥有美好的梦想、追求美好的理想、践行美好的品德、达成美好的愿望,时刻保持精神有美好的寄托、身体有美好的处所、心里有美好的向往、灵魂有美好的家园。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健康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
学习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一个不学习、没有文化、缺少智慧、德行很差的人,在当代社会就没有多少值得骄傲的价值,必然会空虚浮躁、精神贫乏、道德败坏,即使有再好的车子、再多的票子、再大的房子,他也感觉不到快乐、感觉不到幸福,过得依然很烦恼、很无聊、很空虚、很寂寞、很痛苦,还不如他当初没有钱、没有房、没有车的时候快乐幸福呢!作为学生,既要主动制定学期目标、学习计划,又要自己设定伟大美好无私的人生终极目标(即理想或梦想),自觉地让目标与梦想引领和激励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成就!目标一经制定,就要全力以赴、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去奋斗、去实现,排除干扰奔前程、聚合能量向前进。
每个在我们生命里出现的人,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都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实他们都是陪伴自己成长而来的。喜欢你的人给你温暖关心,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爱和付出,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你宽容尊重,不喜欢你的人让你自省成长。没有人是偶然出现在你的生命里,每个人的出现都有原因,或许当时不知道,时过境迁才体会。对于生命中遇见的任何人,总要心存感激,原来他们的到来都是为了帮助我成长,所以我们要用成长来回报他们不离不弃的伴随。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我们在害怕中一点点学习、成长、充实,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和气,越来越勇敢,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开心,最终迎接另一种不惧怕未来的自己。
4 老师要无条件爱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什么道?宇宙真理、生命实相、人格品质。要授什么业?学术、知识、专业技术、基本技能。要解什么惑?学习与工作、生活与生存中的种种困惑。师者包括老师和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生老师。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德行和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平时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授业”,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吸收与利用。如果内容有点枯燥,那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任务更好地进行下去。老师还要经常学习,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如此才能不断地培养出优秀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解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和人生的困惑。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他们很好地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觉悟、去成长。
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六颗心,即爱心、良心、耐心、责任心、恭敬心、感恩心。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无条件爱每一个学生,不能有偏私偏爱,不能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却瞧不起成绩差的学生,这是教育的大忌。老师要自觉建立和践行高尚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因材施教、科学施教,不断学习、终生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全社会风气做表率。老师不能用外表和分数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不足,都有天才之智、也有愚笨之处。所以,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发挥孩子的特殊兴趣与专长,包容孩子的不足与缺点,一定要教育学生时刻保持爱心、良心和责任心,培养学生崇高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
老师经常告诫孩子树立为国读书的志向,引领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阶段性人生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地努力奋斗,逐步实现目标与梦想,比如老师对孩子常说“考个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学门实用技术才能养活自己和父母、养成好品德好习惯才能受欢迎、讲文明守礼仪才能受尊重、多做些别人都不愿意做的小事情才能有大出息、努力学习才能当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航天员等等”;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阶段以养成好品德、好习惯、好性格、好身体、好心理为主,初中做到德智体同步教育,高中更加注重文化学习和身心健康,大学阶段要特别突出优秀品德塑造、良好心性养成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拓展与放大;孩子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学会并养成了适合孩子身心特点并能终生受益的2-3个兴趣、特长、爱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