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乘着歌声的翅膀——谈歌唱教学中的情感挖掘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7292
吴王宁

  (温州城市大学,浙江温州 325000)

0 引言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情绪表达是许多曲作者的重要目标。著名学者黑格尔就提出过有关音乐同情感之间的联系论断,“音乐是一种传达灵魂深处感受的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通过音乐这个媒介将灵魂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同时有利于释放出挤压在灵魂情感深处的苦闷,也是人进行释放自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音乐对于生活的反映,主要是侧重于体现人对生活的感受,展现生活的外在风貌只是介质。因此,“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基础音乐教育中,情感价值的新理念也肯定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观点。强调了注重对于学生多方面多种类的音乐类型的多重感受以及音乐熏陶,促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于音乐的多方面感受,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以及欣赏能力,从长远性来看有利于学生培养起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喜爱感受。新的音乐课程目标设置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首位,这区别于过去将音乐技能放在第一位的做法。声乐演唱是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声乐教学又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其很强的“技能性”,令人很容易忽视“情感因素”在这门学科的地位。作为声乐教师,我们必须关注并重视歌唱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本文对歌唱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1 歌唱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歌唱艺术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歌者需要有体验作品情感的能力,并且能够较透彻地去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同时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歌者的该必备的基本能力。

  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如果演唱者只有激情,没有扎实的演唱技巧,即使演唱内容的情感饱和度够高,演唱者抱有很大的演唱情感激情也难以有效的表达出来;而另一个角度来爱看,若演唱者仅仅注重于演唱技巧的运用,而忽略演唱表演中的激情的投入,那么这样的演唱表演显然也是不完整的是失去激情的更是机械的,那么演唱就缺乏生动,不易打动听众。因此,技巧是基础,而情感则是上层建筑,是一个人音乐修养的集中体现。一个被认为是处理成熟了的声乐作品,如果光注重声乐技巧是非常有缺陷的。十几年声乐教学和舞台演唱体验,发现声音好的人很多,而真正“会唱歌”的人却不多。多数人以音色甜美、洪亮,或者声音通畅、音域宽广为第一目标,却忽视了对作品的理解,甚至曲解了作品的本意。本人在学习初期也曾犯这样的错误,只关注甜美的音色和有力量的高音,却不知已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

  赵梅伯教授在他的《唱歌的艺术》一书中,谈到欧洲两个男声歌手的成长之路,弗雷达的失败和彭赛拉的成名。弗雷达有着美丽的音色,戏剧化的表情,演唱曲目丰富,差不多将歌剧里所有的主要男高音插曲都包罗了。在他的几次音乐会中,当他唱完第一首歌是满堂彩,但一首首下去,却渐渐冷淡,中场休息后,听众所剩无几,不但不给掌声,反而报以嘘声。原因在于,他过度炫耀技巧与华彩,使音乐变的低级与庸俗。忘记了声音与技巧在表演上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而音乐的修养与风格才能最终为他获取艺术上的地位。相反,同期的彭赛拉音量小,音色有时缺少甜质。可是他获得了崇高的艺术地位,得到了各处评论的赞许,称他是一位最理想的德彪西作品的歌者。原因在于他善于挖掘歌曲内涵,能够深入细致地为作品传情达意,平平的一句都能动人心肺。所以,歌者的艺术修养是相当重要的,不会表达情感,不会理解作品情绪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什么通俗歌曲较民族美声歌曲更有市场?除了通俗唱法在技巧上没有很高的要求,适合大众演唱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通俗歌手多数能“唱味道”、“唱感觉”,能形成自己特有的特定的风格。《执着》的演唱者田震要是不唱歌,光用嗓子说话,我想谁都不会认为她声音悦耳。但她却用对歌曲独到的理解在中国通俗歌坛上站稳了二十多年。而也有歌者没有真正地理解歌曲内涵,不能生动准确地传情达意,而把重心放在炫耀他的“专业唱法”上,在普通听众不理解或不懂“高深的专业技巧”。我曾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询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歌唱方式,结果基本上只喜欢通俗唱法。这种情况,对于长期从事声乐教育、热爱民族美声唱法的我们而言,是值得深思的。所以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很有义务纠正这种忽视音乐情感因素的偏向,把完整、全面的民族美声艺术带给学生,让学生接受音乐作品中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使他们变得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从而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好的声乐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引导他们理解声乐作品内涵,再通过声乐技巧表现出来。

  声乐艺术是一门很重要的表情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是夸张了的借用音乐符号为手段来朗诵文字抒发感情的情感艺术。其学习和表演的核心可分技巧的掌握和情感的表达两方面。强调情感因素:一是作品表达本身需要用情,是教学技能目标实现的一部分;二是通过强调情感因素的声乐教学,可达到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

2 声乐教学中“技巧”与“情感因素”之间的关系

现在,随着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些成绩的背后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调,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实践、体验和表现,缺乏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压抑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把声乐教学看作是一种“特长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情感的培育等问题。

  还有部分教师看似已经注意“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但是否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待思考。观摩过一节《渔光曲》声乐公开课,翻其教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非常明确,“培养学生有情感地歌唱”,但在笔者看来,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实质上没有实现,因为教师对情感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而又走入了另一极端。评课时,我就提出了两点看法:首先,教师反复口号式地强调“用情感”、“有感情”,而没有具体的措施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去挖掘,对学生而言,“情感”二字也只是耳边风而已,如何去表达,根本无所适从。第二,从练声曲到歌曲,整堂课极少对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进行训练,而导致学生的声音“一白到底”,声乐课教学是情感培育与技巧训练的并重,脱离技巧空谈情感是不切实际的。尤其是对低年级声乐初学者,情感的培养应该是在技巧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的。

  由此而言,在声乐教学中,“技巧”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技巧何以谈情感?声乐技巧是“情感因素”的基础,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工具。如果在演唱中,情感体验和艺术表现的成分过重,而技术不足,也会损害艺术,使音乐作品的表达失真,变的矫揉造作。在声乐教学中,尤其是初级阶段,要以声乐技巧训练为主,解决发声上存在的问题。待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后,才可以适时适量地在练声曲和作品上注入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和自身表现力的目的。

  如此看来,情感因素的培育和声乐技巧的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技巧”,“情感”就成无源之水。没有“情感”,再好的声乐“技巧”也会变成无木之本。综上所述,声乐技巧的训练是情感表达的基础,而情感表达更是声乐技巧的华美外衣。那么如何穿好这华美的外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切实做到“声情并茂”呢?

3 如何在歌唱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情感表达

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中,一直想为学生能够更清晰、更投入挖掘歌曲背后的情感找到快捷的方法。然后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一份有深度、良好的艺术修养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法通过教师的简单教育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以及对于生活更深程度上的认识来实现,这也对声乐老师的教导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3.1 通过对相关作品创作背景以及内涵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作品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同其它的艺术品一样,都会受到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作者的个人感受的影响,故探讨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故事以及作者所赋予的情感寄托,将更有利于揣摩该作品的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而在实际对于音乐作品的探讨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很难捕捉到其作品中所想传达的情感意愿,无法理解该音乐作品的真正情感内涵,从而大大阻碍了对于音乐作品的演唱表演的整体效果,不能将该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传达出来。故从这个角度考虑,需要相应的声乐教师在上该声乐课时,可有目的性的让学生通过对该音乐作品背后故事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的挖掘,首先揣摩作品的立意以及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再结合声乐表演的基本技巧进行作品的演唱练习。

  像是在对于舒伯特的一个有名的艺术作品《鳟鱼》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在拿到该音乐作品时并不了解其创作背景以及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对于整个作品的基调性理解产生了严重的偏差,也并没有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揣摩而是直接演唱,导致对于该曲目的演唱基调产生偏差,没有将舒伯特当初写这篇曲目所要传达的憎恶欺压者的强烈感受表达出来,而是浅显的根据歌词“快活”“明亮”等简单的词汇,进行断章取义演唱出了轻松愉快的感受,很明显和原音乐作品所想要传达的内涵不符。故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进行演唱该作品时提前做好功课,搜集舒伯特创作该音乐作品《鳟鱼》时的时代背景,并做好简短的书面报告,以加强学生对于该作品深层次内涵的再次理解,提高学生的作品演绎水平。

  课堂中,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歌曲地经典之作。比如,美国作曲家福斯特写的《美丽的梦中人》,意大利作曲家乔尔达尼写的《我亲爱的》、前苏联革命特色的《喀秋莎》和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等曲子,让他们体会不同的时地域与不同时代的作品区别。在教唱中,尤其要注意对不同题材作品的风格进行剖析,并让学生了解音乐家的成背景长和创作经历,使学生从他们的人格魅力与音乐性格众找联系。如巴赫的严肃、莫扎特的细腻,亨德尔的爽朗、舒伯特的沉闷。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可让学生听赏演唱几经嬗变还流传至今民歌、小调所带来的地方风格和民族情结,如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几种版本《茉莉花》,云南、四川、山东等地不同风格的《绣荷包》。

3.2 通过声乐教师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对学生准确、自然地表现音乐情感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优秀的成熟的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强范唱能力,既有正确的范唱,又能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模仿示范,还要注意“声情并茂”。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根据授课内容和本课作品特点备“表情”,使学生通过逼真的示范而有感悟,在教学中不仅“说”得动情还要“唱”得情深,并且“奏”得形象,还有“演”得逼真,给学生一个看得见、听得着的具体又形象的作品形象,调动学生的情感高度参与,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作品内涵,使学生能感受和体会得到的这种情感意境。他们通过“浮想联翩”又“全神贯注”地听,“优美动听”又“真情实意”地唱,“活灵活现”又“手舞足蹈”地演等,让其表情随真情流露自然而然地表现作品,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所以,声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进行的色彩的范唱,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把握和演绎,更有助于对学生歌唱的兴趣提高的。

  大部分声乐学习都源于模仿,声乐学习初期就是从聆听和模仿教师的一句句范唱开始的,不管是练声曲还是作品。在学生拿到一首新曲子之前,我都会认真仔细地给学生们先演唱一遍,然后让他们在我的歌唱中发现作品情绪特点,感受情绪表达方式然后再试着去模仿。对于即将要上台表演的学生而言,教师的引导性示范作用更是重要。在台上,每个动作、眼神、台步都是演唱者对作品风格的理解,甚至出台和谢幕这两个环节也要对相应的作品特征进行暗示性交代,与作品的情绪速度都发现关系,这样的表演才接近完整表演的标准。有位学生参赛演唱《大地飞歌》。该歌曲为A、B两部分的情绪有较明显的区别,其中A部分“踏平了山路唱山歌……长过了刘三姐门前那条河”风格潇洒、情绪激昂,B部分“唱过春歌唱秋歌……大路越宽阔”则马上变得柔美抒情了。该学生初唱此歌时一直把情绪高昂紧绷,“激情澎湃”到底。我对她做了详细的作品分析后,她虽然理解了作品前后的区别,但在实际的演唱中,却还一时难以把握。这个时候,我就边范唱边讲解,从走台步,到歌唱中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引导她去从作品本身出发,从而使其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完整的展示了作品。

3.3 通过音乐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

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段所体现的感情和感受、体验和认知能力。音乐的情绪表达离不开对作品中的速度、力度、音色的感知、体验、理解、实践,抓住速度、力度、音色三要素,也就抓住了音乐的走向和情绪。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感受与体验不同速度、力度、音色对于表现歌曲的不同作用。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尝试,让学生用三种速度和力度去演唱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对比之后,学生发现:快板、f演唱出来的玛依拉形象是活泼可爱,中板、mf演唱出来的玛依拉的形象是端庄贤淑,慢板、mp演唱出来的玛依拉形象时温柔内向。此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新作品之前,常和我交流该作品的音乐表现要素,这部分学生在作品的情绪情感处理上都相对到位。

  在教学中,我常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一些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比较在速度、力度、音色的运用上有什么不同,让他们从中体会情感表情的准确恰当与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音色的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有表情地表现音乐作品所演绎的情感,全身心地正确而完美地表现音乐的意境、风格和特点,在其情感实践体验中创造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的美。如古曲《长恨歌》中的《渔阳鼙鼓动地来》,进行曲的风格以及歌词的描绘跌宕起伏,蕴含着激愤在心中,学生们在聆听时能感悟到强烈的爱国之情。作品在音乐表现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调性的变化等方面更能突出地刻画了士兵们对君主“重色忘国”的昏庸表示愤懑,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体验,抒发、激荡、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

3.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情境,以特定的氛围强化学生情感

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提高他们良好艺术感悟,诱发他们遐想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于丰富、逼真的气氛中,驱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歌唱教唱中,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于情境创设,这个时候教师必须围绕教学中心内容,想办法改变上课地点,改变课堂组织形式,同时还要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烘托的运用等等,多渠道的情感培育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激起情绪共鸣。在丰富多变的音乐气氛中,让学生感受、表现情感,同时也培育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力。

  在教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和《太湖美》这两首作品时,在解决了谱面问题后,我曾尝试着把学习的地点选择在室外,以求更具体更生动情绪体验。第一首选择在秋游时候,让学生背着包行进在大路上边行走歌唱,此时学生们热正情高涨、心情愉悦,很能体会歌曲中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情绪,效果很好。第二首把教学地点选择在河边,让学生漫步在河畔上,高歌“太湖美呀太湖美”,同时他们沐浴在轻风里,感受着泥土的芬芳,欣赏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自然的情感自然地洋溢在学生们的脸上。

  多增加学生的上台实践机会,舞台是每个歌唱者的追求,实践多了表达也就生动了。在以次开家长会之前,笔者给全班学生教唱了一首名为《亲爱的爸爸妈妈》。起先,学生们也能体会到这是一首对感恩父母的歌,情感深遂、旋律缓慢,但演唱起来却是情绪平平。到开家长会那天,面对着自己思念的父母,学生演唱得既投入又动情,用自己切身情感,感动了家长,也感动了自己。之后,学生每每唱起这首歌都特别深情,所以,特定情境下能培养特别的情绪。

  歌唱是一种情感艺术,一种需要修养的美育文化。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不能只学习发声方法和技巧,更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多注重歌曲情绪情感的表达,做一个“会唱歌”的唱歌人。作为声乐教师来讲,要想培养“会唱歌”的场个人,就要注意积累,在实践中多思考、多体会。有了丰厚的艺术积累,才能更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感情的激动、表演的冲动和教学的热情。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让每一个声乐课堂都可以生机勃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演唱得“声情并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