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对于互联网使用的频繁性和有效性,使得“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形态在高校中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发挥出巨大价值。在高校中,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代表着高校的独特风采,能展示出高校生活的活力与魅力。然而当今的学生社团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学生展示自身的风采,因此,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是社团工作者值得尝试的解决办法。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会选择加入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学生社团,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来展示自己,也为自己校园生活增添了生机,不过,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各社团之间比较松散,给社团活动的良好开展埋下隐患。首先,高校对社团管理工作的忽略。部分高校的管理工作往往放在文化教学方面,对社团管理采取放任的态度,社团管理工作大多是学生自发进行的,很难完成对社团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利于社团活动的开展。其次,管理制度不明确。当今高校中虽然设置有学生社团管理部门,然而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各大社团依然是根据自身想法来组织活动,对社团管理部分进行模式化的汇报,而社团管理部门却没有完整的管理流程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与资源分配,使各社团对管理工作缺乏信心。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应用互联网技术,规范管理流程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管理。因此,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开始应该从健全管理制度入手,通过一套完整的活动审核与资源分配的流程,来保证各社团能最大效率地开展活动,展示出高校的风气。社团管理部门要从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中找出不同高校的社团管理方法,然后结合校园现状,对各种学生社团进行统计,并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中完成对社团的分类,从而建立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社团管理流程,对不同种类社团制定出不同的活动进行规范,使高校的社团活动更加规范,更加合理。对社团活动进行审核与流程规范,是对所有高校学生负责任的体现,也为高校更好地展示学生风采提供了优秀的平台,同时符合“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的实际社团活动需求,值得学生社团管理人员去重视并对其完善。
(二)建立整合意识,最大化分配资源
在学生社团管理中应用“互联网+”,就应该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完成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整合工作,使各社团之间能各司其职,开展优秀的社团活动。为社团管理部门完成整合工作,正是对“互联网+”形态的良好应用,通過社团活动数据库的建立,将所有高校社团囊括在其中,并与当前校园资源相结合。利用网络的高效性特点,使不同社团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对社团活动的开展提出申请,由计算机与管理人员共同来为社团分配场地、时间以及活动经费,减少各社团开展活动产生的冲突,并且能为社团活动做好基础准备。例如,“书法社”与“音乐社”同时申请对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来开展社团学习活动,这时基于互联网的管理优势就体现出来,它可以快速完成对社团的分析,从而为一个社团提供另外的教室,或将两个社团的活动时间错开,在保证两个社团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同时,又保证了处理的效率。
(三)网络活动意识,加强学生间交流
在“互联网+”影响下的高校生活,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网络管理平台完成对社团的优质化管理,那么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来缩短学生间的距离。加强社团之间的合作,甚至可以开展网络社团活动,使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与不同年级、不同社团的校友共同进行活动,从而使高校学生关系变得密切,使校园环境变得融洽。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有效组织不同社团学生进行交流活动,还要依靠学生社团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微信、QQ等网络社交软件,对各社团人员进行整合,组织交流活动。例如,社团管理部门可以组织一场网络辩论赛,从不同社团中选出参赛选手,并选出合适的时间,通过语音交流或视频通话的方式完成网络辩论赛的开展,可以有效增加各社团之间的凝聚力。网络世界的广阔性充满了一切可能,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可以应用互联网提高学生社团的活动效率,使学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开展,能为学生的高校生活增添许多活力,并能展现学生自身的风采。因此,在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完善社团管理机制,为学生社团活动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金少芬.“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9(6):120-121.
[2]章国赞,项建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重要意义探 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7(3):157-158.
作者简介:陈永锋(1987—),男,汉族,广东阳江人,助理研究员,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