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现代诗歌;模糊语言;意境;修辞;主题
模糊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不确定性,这对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来说,是有非常大的价值的,因为过于追求精准、准确和具体、翔实,反而会破坏作品的美感,打破作品的意境,降低其文学的含蓄性。笔者不仅喜欢读诗、品诗,还不断地进行诗歌创作,并出版了诗集《岁月诗章》。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对于现代诗歌创作中的模糊语言运用有较多的体会。
一、模糊语言的内涵及其特点
所谓模糊语言,指的是一种本质明确但表象模糊的弹性语言,它的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而正因其外延不确定,所以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模糊语言具有两重性特点。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比如,我在创作诗歌《图书馆》时,就特意运用了模糊语言:
你装满了历史
历史也将你装了进去
你横卧在历史门前
我常去你那里
最后也成了历史
历史在这里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运用,它本质上、定性上、内容上是明确的,是指过去的人与事,但是表象上、定量上、形式上却是模糊的,给人一种纵深感。
二、现代诗歌创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在模糊语言的运用上,现代诗歌创作可谓是炉火纯青。通过语言的模糊性,现代诗歌构筑了含义模糊、修辞模糊、意境模糊、主题模糊的诗歌世界。
1.含义模糊
模糊语言有很多种构成元素,比如一词多义、语意不明等,都属模糊语言范畴。比如朦胧派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永远分离”和“终身相依”原本就是一对反义词,却同时出现在了诗歌中,用“仿佛”和“却又”连接,使诗歌的含义愈加朦胧模糊,也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使读者感受到了语言的模糊美。
2.修辞模糊
模糊修辞指以回避表义的明晰为目标的修辞活动。在诗歌创作中,修辞模糊能够模糊人们对于诗歌的认知,从而使诗歌产生朦胧、不可知的感觉。比如顾城的《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远和近原本就是一对相对模糊的修辞,违背常识地运用“远”和“近”这对修辞,使诗歌整体韵味十足,且层次非常饱满。
3.意境模糊
诗歌虽属于文学作品,却与小说、散文等其他的文学作品有着较大的差别。比如,诗歌一般来说篇幅比较短小,但是要表达的又是某一个相对完整的情感。因此語言比较凝练,非常讲究韵律感和陌生感,因为陌生的语言能够带来陌生化的场景,从而营造模糊的意境。
4.主题模糊
我们常说,文学创作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但是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并不是说主题越清晰越好,很多时候诗歌主题并不是非常明确,这也是因为模糊语言的运用。主题的模糊,能够使不同的人在诗歌中解读到不同的内容和情感,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对于诗歌不同的解读,更加深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广泛性。比如,顾城的诗歌《穷,有一个凉凉的鼻尖》:
穷,有一个凉凉的鼻尖
他用玻璃球说话
在水滴干死以后
四周全是麦地
全是太阳金晃晃的影子
全是太阳风吹起的尘爆
该诗歌的主题非常模糊,初读时令人感觉到非常古怪,“没头没脑”,类似这样的诗歌,就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概括主题,因为其主题本身就是模糊的,是模糊语言所直接造成的模糊的主题。诗歌运用象征和暗喻,使场景描绘非常虚无,主题飘忽游移。而正是这种模糊的表达,使得顾城的诗歌成了读者苦苦探寻却又求之不得的。
三、结语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读诗、品诗、作诗的体会,谈了模糊语言的内涵及其特点,并阐述了现代诗歌创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诗歌的语言有限,但是要表达的内容却非常丰富,有限的语言表现无限的内容,且表现无尽的情感,则势必需要运用模糊语言,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史倩.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1):27-31.
[2]段文婷.模糊语言学视阈下的宋词英译模糊美再现:以《声声慢》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8,32(1):39-43.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