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专业建设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保证和支柱。主要解决靠上级主管部门开展专业评估而导致专业建设质量生成主体不规范,连续性缺乏,数据欠准确的问题,重点依托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搭建专业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动力机制,防止和克服质量提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建设倦怠。为不断完善学校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培育现代专业建设质量文化,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法。
[关 ?键 ?词]专业建设质量;目标引领;互联网+;自我诊改
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地位不高、困难很多,主要问题集中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教育的新时代呼唤是零失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诊改就是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呼唤,是我们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一个重大举措,必将是我们职业教育人的“奋进之笔”。《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文件中指出: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展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探索过程中,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依托数据查找不足,通过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培育现代质量文化,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组织保障,制订诊改方案
首先,优化组织流程和机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建开展教学诊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团队,建立学校专业建设质量保证委员会、数据管理小组等组织机构,组织和协调学校专业建设质量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与运行的各项工作。其次,制订专业建设诊改方案。在有组织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十三五”规划,制订包括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自我诊改等六个方面的诊改方案。
二、明确管理职责,夯实执行程序
首先根据学校章程,进一步规范学校专业建设团队各角色(如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管、专业负责人、教研组长等)的管理职责范围,明确管理者的工作角色和具体分工;接着梳理每一项工作职责所对应的岗位具体化工作条目;最后运用SMART原则,对应每一条岗位具体化工作条目修订工作标准或工作流程。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完成对治理机构工作执行环节的把控,助力诊改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实。
三、抓住“两链”建设,绩效考核跟进
学校各专业运用SWOT分析法制定自己建设发展目标战略,对标区域标杆专业,缕清自身发展优劣势,形成发展目标。各专业运用SMART原则進行目标分解,将发展目标分解到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并落实在每一个学期的工作目标中,形成目标链,配以对应的执行标准,形成串接联动的标准链,筑牢教学诊改的起跑点。实行专业部绩效目标管理,每学期专业部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并与奖金挂钩。现在,在实施诊改目标标准管理过程中,制定《专业部绩效目标管理任务书》,遵循SMART原则(明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结合诊改的五个层面,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来分解得到学期目标,让专业部围绕目标开展工作,将诊改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构建8字质量改进循环与PDCA自我诊改工作机制。
四、重视平台建设,加强数据运用
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开发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学校办学状态的一种量化描述工具,涵盖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信息,可以从学校宏观和质量管理等层面进行状态数据分析、预警,发现影响学校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各种实时或先兆信息。数据摆明现状,可以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各专业在采集、查看、分析相关数据时,也会发现自己所管理工作的优势和短板,激发自主改进的内生动力,使各专业、教师有更清晰的工作目标,推动学校管理建设更科学、更精准。经过研究,逐步总结归纳出基于“互联网+教学+实训”环境状态下,逐步建立“诊断功能—预警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具体的推进模块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是加大教师队伍信息化辅助教学建设力度,发挥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教师借力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如师资队伍变更监控、师资队伍信息化教学监控、师资队伍奖罚监控、师资队伍业务培训监控。
二是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基于“互联网+教学+实训”网络平台,加强教学评估和过程管理,探索通过互联网平台助力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最终落实,如教学目标监控与预警、教学计划监控与预警、教学进度监控与预警、师资配备监控与预警、实训设施监控与预警、课程标准监控与预警、专业建设监控与预警等。
三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提高评教效果研究。如社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满意度调查及反馈机制。
五、“互联网+”环境下构建中职学校专业自我诊改机制
(一)推进起点创新,科学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到人
运用SWOT分析法对学校的内外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制定学校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同时运用SMART原则将学校总规划进行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处室,确定学校专业各专项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各处室将阶段性发展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各专业部目标;各专业部再进行任务分解落实到教研组、教师个人,最终形成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目标体系,即目标链。同时学校对专业层面的规划目标配以对应的执行标准,形成串接联动的标准链,通过打造“两链”(目标链和标准链),筑牢教学诊改的起跑点。
(二)实施过程方法创新,实现专业发展过程可观、可测、可控
实施方案基于专业调研,开展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和人才培养的契合度诊断。基于专业建设方案,开展专业建设绩效考核诊断。基于专业建设标准,利用数据平台开展专业质量适时诊断,过程可观、可测、可控。
(三)结果评价方式创新,依托信息化平台数据客观评价,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有序周期诊改
构建“互联网+教学+实训”模式,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学校发展的有效助推器。通过打造“互联网+教学+实训”共享性智慧校园,综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网等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手段,以提供及时双向信息交流的平台为媒介,构建具有感知全面、响应及时、智能综合、随需应变、高效运行等特征的新一代学校环境,从而实现学校中的人、设备、环境、资源与社会的有机整合的校园网络平台,最终形成高效的质量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
[2]杨应崧.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起点[N].中国教育报,2017-09-26.
[3]王亚鹏. 校本专业诊改: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逻辑起点[J].教育与职业,2017(21):56-57.
[4]向长征.中职学校教学诊改要树立“六种意识”[J].职业教育研究,2018(7):29-33.
[5]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2015(Z6):3-7.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教职成厅〔2015〕2号)[Z].2015-06-23.
作者简介:陈俊清(1985—),男,广东省湛江市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