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沧州的博物馆里,厅内井然有序地挂满了各种书画作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上方悬挂着的一幅名为《国色天香》的牡丹画十分引人注目。我站在围观书画的人群中,细细地品味着这幅作品。只见牡丹花冠硕大、重瓣层叠、娇艳富丽,枝叶虽茂而不簇拥,真是别具一格。画家细腻地刻画牡丹翠艳的色彩,将牡丹曼妙的姿态活生生地展现在观赏者面前。作品不仅有着精细的笔触,而且用精妙的墨色渲染出牡丹的雍容华贵。这样一簇活生生的、鲜艳的牡丹出現在我的身边,似有一丝丝一缕缕淡香扑鼻而入。好个国色天香!这幅牡丹图就是新创派牡丹画家孙宪凯老师的精心之作。
见其画如见其人。记忆中孙老师那不寻常的坎坷之路,一段段一程程,又呈现在我的面前。孙宪凯老师自幼酷爱美术,村里的父老乡亲们看在眼里,想在心上,大家都推荐他当美术教师。1979年春天,他在家乡青县集贤屯村当上了教美术的民办教师。他敬岗爱业,严格要求自己。不管自己画画还是教课,他总是一丝不苟。每天晚上他和其他老师一样备课、编写教案为明天的美术课做准备。他深知,美术博大精深,非下苦功不行。为了画好一幅画,他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画。有人暗笑他呆笨,也有人说他执着。同事们看他整天忙忙碌碌的,都劝他:“孙老师,你光顾拉车前向冲,也该看看路啊,现在学校评优秀教师和先进班级靠的是成绩。你教的美术是副科,一不考试二不评奖,何苦呢?没必要这么认真。”他憨笑着风趣地说:“我自己要学不好美术,怎能教好学生?为了孩子们,也为我自己播种梦想,放飞希望吧。”
天地转,光阴迫,转眼七年过去了,其间,他有了家庭,大儿子都六岁了,小儿子也正在牙牙学语。时处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还特别贫穷,民办教师的月薪更是低得可怜。微薄的工资难以维持他和家人的生活,哪还有闲钱买纸画画?每到周五这天,他就骑自行车到二十里地以外的母校金牛镇中学跟教过他的老师们要些没有用的纸张,拿到家里练习美术。大纸他就画大画,小纸他就画小画。
后来,他离开学校,创办了印刷厂。这样,他就更加忙碌了。购设备找货源,走北京跑天津,奔波于京津冀地区。尽管这样,他依然忘不了与他结下情缘的美术。有一次,他给北京一家化妆品厂送标签,回来坐的是由北京开往济南的火车,由于当时思考一幅牡丹图太投入,以至于误了在青县下车。说来是这么一回事:上车后,他在脑海中不知不觉又构思起一幅牡丹画的图案来。车快到青县了,车厢里响起女乘务员温柔动听的广播声:“旅客们,前方运行车站是青县车站,青县车站马上就要到了,有在青县下车的旅客,请准备下车。”乘务员多次报站,但坐在车厢的孙老师却浑然不觉,列车抛下灰白的烟雾,风驰电掣般向前奔跑着,再过几分钟就到沧州了。和他同坐的一位乘客见他两眼发直,如痴如呆,疑心他是个精神病人,就关心地问他在哪里下车。他这才如梦方醒,连声回答在青县。那人赶忙告诉他,这都快到沧州了,再不下车下站就是德州。冬季本来天就短,他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等着他吃饭的孩子们迎出来问他:“爸,你怎么才回来?”他淡然一笑:“我坐在车上,脑子里光想怎样画画了,坐过了站。”贤惠的妻子看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又疼又气。为此事村里的人又送他一个外号“美术迷”。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他的两个儿子已长大成人。在农村,为孩子们定亲,盖房结婚,这都是操心受累的头等大事。他边种田边跑外,抽空还得拉土垫宅基,哪有一时一刻的闲!村里好多人都猜想:这时的“美术迷”再也没精力画画了。殊不知,他画画一天都没有间断。在美术上,由于他刻苦钻研、无休止地练习,加之他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性,打造了他精妙的绘画技巧,博得书画界的赞誉。但他并没停滞不前,拜师访友,广采博收。
2013年,他又师从画家蒋盛平先生学画。当时蒋盛平老师有两个居住地,一是沧州,二是他的故乡黄骅李村。老师住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他不辞劳苦,如饥似渴地求学,深深地感动了这位七旬老人,加之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蒋盛平老师更是倾囊相授。现在,他不但牡丹画得好,花鸟也画得栩相如生、楚楚动人。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长河里,只是短短的一瞬间。数十年如一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他播种的梦想,已经梦以成真,他放飞的希望已成现实。
孙宪凯简介:
孙宪凯,1954年生,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人。自幼酷爱美术,现为青县美术家协会会员、沧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师从画家蒋盛平先生。2014年中国中青年书画作品展辉煌六十五载作品展中荣获金奖,2014年青县迎国庆“颂清风”书画展获得二等奖,2016年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华之光全国书面展。2016年6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中,荣获全国第四届“中国梦想杯”书画大赛银奖,并授予“中国梦”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第五届“中国梦想杯”书国大赛金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