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老静”是好友周玉柱兄的网名,而生活中往往自谦为“闲人”的人反而不闲。玉柱兄1965年出生于北京,字玄晞,号静心堂主人。又因其“不困、不累、不醉、不睡,不渴、不饿、不急、不起”的人生格言而得“八不斋主”之名,他还有些其他的雅号,但我未能一一记住。身边的朋友都喜欢称他“老静”,于是乎,“老静”的名气似乎比周玉柱的本名要响亮得多。
老静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丰富,割过草、杀过猪、跑过腿、学过机修、做过财务、干过保险、经营过照相馆……但是最令他魂牵梦绕的还是绘画、篆刻,若干年后抛开一切羁绊,做了一名专职的艺术工作者。
殊不知老静自幼就对绘画、篆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做其他工作之余从未间断对艺术的学习。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只有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并有深刻体验和认知的人更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才会更接地气、不浮华。老静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老静热爱生活且对生活保持着极其包容的态度,每次见他总是一副笑脸,貌似从未有过烦心事。爱喝酒亦喜欢下厨,虽做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却色香味全。老静闲暇时经常自己下厨,约上三五个好友小酌几杯,有时也会和朋友们喝得面红耳赤、争论不休,但他的言行从不出格。闲暇时喜欢在家养花种草,更喜欢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和山山水水;老静还会经常背上相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偶尔也会拎上鱼竿,骑上摩托去垂钓,充分享受那份悠闲与自得。当然,闲适的生活态度和他对艺术的追求并不冲突,主要精力还是用在画画上。他每天都在用“笔墨纸砚、焦浓重淡”挥写着心中丘壑,正可谓“笔端历尽万千苦,心里犹觉乐陶陶”。
作为一名中国传统艺术工作者,我个人粗浅地认为:中国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立格、品物、返照、形神、心像”五个层面的修炼将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以“思无邪”的艺术语言传达出来的。所谓“立格”,即品格、格调。唐代司空图曾言:“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所以观物取象、取意立格。”因此,中国画的意象特征首先是立格,它以“诗言志”的方式追寻人生境界、强调人格纯真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其次是“品物”,即借意生象、以物状情。魏晋时期王弼提出“言不尽意,得意忘象”的理念,成为审美观照的一种内在方式。而品物又与格物相通,积于悟,悟于意,意与象再回归于品。再次是“返照”,即自省,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我完善,讲究知行合一。从次是“形神”,其是中国画的神韵之所在,写形畅神,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终达到“以形写意,以意生境”的艺术效果。亦如庄子提出的“物我两忘”之境界。最后便是“心像”,即心与像合。禅语有云:“平常心,生智慧”,这就需要艺术创作者能够持有平常心并力求超越自我。
“技近乎道”是每个艺术家成长过程中蜕变和升华的必经之路。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前半生显然是技法训练,属于“技”——“形而下”的层面;后半生方可进入风格冶炼的高级阶段,便是“道”——“形而上”的層面。在这个层面上比的就不仅仅是手上功夫和勤奋了,更重要的是综合学养的深厚积淀。
其实,我在绘画方面几乎是个门外汉,面对玉柱兄的作品,我之所以只是从宏观谈一点画理和方法论上的粗浅认识,而没有具体谈及某一幅作品,一来是因为“术业有专攻”,本人在绘画方面造诣尚浅,不敢妄论;二是因为对于玉柱兄而言,以他现在的创作水平是能够发现自己在“形而上”层面的一些瑕疵的。古人讲“学,然后知不足”,只要他始终保持清醒、不知足,尔后能在各方面精益求精,努力弥补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定会更上一层楼!
现在的老静是快乐的,比我十年前刚认识他时愈发的年轻与自信;虽然时光在流逝,但他的内心因为快乐而年轻,因为艺事精进而自信。我相信,也期待,相信老静会有再一次的质的飞跃,期待他带给我、带给你、带给更多人以惊喜与快乐!
周玉柱简介:
周玉柱,职业画家,大专学历,斋号静心堂、八不斋,字玄晞、天赐,别署闲人老静、戏墨童子。1965年生于北京,钟爱兰竹,寄情于荷塘,尤擅创作巨幅焦墨山水及荷花。丁社社员,北京湖社画会会员,北京昌平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一级美术师,北京王府井工美画廊签约画家,河北唐山隆飞瓷业特聘书画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