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摭谈东汉碑额篆书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0747
两汉时期的碑刻篆书主要集中在碑碣、碑额上。这类篆文因其使用场合、载体和内容的特殊性而具有正统风范。汉代大兴厚葬之风,尤其到东汉时期达到顶峰,而为死者墓前立碑的传统也兴起于东汉,并因深信灵魂不灭的观念,将死后藏身之地修建得极尽奢华和庄严。因此无论是用来祭祀祈福、歌功颂德的石阙还是铭记生前官爵事迹的碑碣、碑额,都具有庄重正统的特点。

  碑额由于受空间和形制的限制,造成了铭文书写的困难,但同时也给作者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碑额篆书中款式、装饰、夸张的变化,为碑额带来了极为精彩的审美意境。

  一、碑额的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中释“碑”为“竖石也”,即石头竖立在地面上。关于碑的三种用途有以下记载:一是宫中之碑,用来观看日光打在碑上的影子来辨别方向,通过影子来看时间;二是祠庙之碑,立于宗庙中以栓绑牲畜;三于墓穴之旁,本为天子、诸侯和大夫下葬时用于牵引棺木入墓穴之用,起初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因为思念触景生情,所以在碑上刻字,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碑的形态。

  碑由三个部分组成:碑首、碑身、碑座。碑首形状多半圆形,还有少量方形。碑首中的碑额文字,一般作为标题出现,用来显示庄严和典重。从现存资料来看,西汉末到东汉初期,碑出现了固定的形状,可碑额面积较小,而且与碑身没有特别明显突出的分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碑额尚未成熟。从现有的拓片中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碑额开始逐渐成熟完善。

  二、东汉碑额篆书的艺术特色

  当下已有诸多学者对东汉碑额进行分类研究,由于鉴赏角度与分类方式不同,有的从碑额艺术风格入手,有的从时代划分研究入手等。碑额在东汉时期发展到顶峰,风格各异,每个碑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即使想要把类似风格或者接近的归为一类,不是显得牵强,就是认识和标准不能统一。况乎个人的鉴赏、评判标准又不尽相同,因此分类也不免杂乱或模棱两可。鉴于此,要想全面了解东汉篆书碑额,需要客观地从诸多碑额自身寻找异同来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作品本身出发来研究。

  1.用笔多“垂露法”

  《孔宙碑》于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立,碑的主人公是孔宙,碑文主要内容是称颂孔宙之功行。碑额刻有“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二行十字。在结体特点上为下疏上紧,疏朗华丽,以求工整对称的结构安排,流畅的笔触,方圆兼备的收笔,都显示出了此碑的审美意趣。如其中的“都”字三笔都是悬针,而“尉”字的四笔皆为圆融。

  《华山庙碑》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立,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毁于地震。碑额刻有“西岳华山庙碑”六字,其中六字皆用圆笔,柔中带刚,是典型的垂露篆。王愔《文字志》云:“垂露书,如悬针而势不遒劲,婀娜若浓露之垂,故谓之垂露。”《华山庙碑》碑额正是这种圆和流畅,收笔如浓露之垂的“垂露法”的代表作品之一。

  《孔宙碑》与《华山庙碑》风格类似,结构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笔更流畅、更匀称,刻工细腻,将书写中流畅圆润的笔画及起伏的笔势都表现得很到位。“垂露”书风的出现可以看出东汉晚期的篆书追求奢华完美、质朴尽消的倾向,此两通碑额表现都极为明显。

  2.用筆多“倒薤法”

  《汉语大字典》释:“薤,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叶子细长,花紫色,伞形花序,鳞茎可以吃。”“倒薤篆”为汉魏杂体36种之一,其笔画是形似细长叶片倒置所形成的图形。

  《尹宙碑》额字仅存“从铭”二字,碑立于东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出土于河南鄢陵。其书写风格极具特色别致,碑额虽然字数少,但是其空间的张力很大,体势纵出,飘逸的笔画,和“倒薤篆”极似。从结体来看上紧下疏,垂笔中段变化丰富,收笔出锋锐利、爽劲利落,充分地将线条的舒展和流畅表现出来。从结字上部的紧收和下部的舒畅来看,能充分体现当时对独立统一的美学思想的认可。因此不难看出此碑对后世清代篆书的发展和创作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3.近于缪篆的方笔额篆

  《鲜于璜碑》,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十一月立,有“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十字篆额,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书“汉故”两字,下半部分为两行各四字,极具布币的风格,彰显碑额的肃穆凝重。碑额中篆书以方笔为主,遒劲敦厚的线条,宽绰而博大、排列有序,稳重中透着灵气。在上半部分的碑额中,“汉故”二字更显别致,三竖线用来替代“汉”字中的三点水,草字头也近于汉印之排列。整个“汉”字在章法中所占的比例为三分之二,字形偏扁的“故”字,占整体的三分之一,对比鲜明,与汉印章法排列异曲同工。“门”字处理又将重心整体偏下,“雁”字收笔多为方笔,凝重端庄得到充分体现。方笔的运用与线条的浑朴完美融合,结字上亦标新立异,从该角度来看,《鲜于璜碑》碑额对后来的篆刻创作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三、结体近乎秦小篆的汉篆

  《韩仁铭碑》,立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有“汉循吏故闻长韩仁铭”二行十字,此碑额流利遒美,结体紧凑,圆中寓方,平正整洁中亦绰约多姿,收笔处不露锋芒,笔画提按起伏,方圆兼备,节奏感强。碑额整体沿用了小篆的笔法,宽博圆融、错落得当的结字,饱满均停的空间分布,畅通浑厚的用笔,味道朴实自然,又舒适妍美,别具一格。施蛰存《北山集古录》云:“此碑清中叶始闻于世,毕氏《中州金石记》始著录,前人皆未见也。隶书殊茂美,篆额尤飞动有致。”堪称碑额极品。充分显示了东汉后期鼎盛书风。

  四、笔法、结体篆隶互用

  《张迁碑》,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额有“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篆额,为汉碑额中字数较多的一品。《张迁碑》碑额从结字上来看接近缪篆,却又有诸多丰富的变化。文字中没有牵强的盘延曲折,更突显它的自然流动,这种方法像脱胎于汉印。从其章法分布来看,极似两方印章呈现在眼前,结体紧凑,形体扁方,上下相辅相成,动静结合,互相避让,形态多变。既中规中矩,又豪放洒脱。方笔为主,又间以圆笔延伸盘曲,隶意明显。横画在这个碑额中起到主体作用,意趣在篆隶之间。

  汉代碑额篆书,它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但是对后世篆书风格和方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以期对汉代篆书的整体风貌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

  [2]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3]杨频.碑额志盖书法百品[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孙伯涛.两汉刻石碑额[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5]王元军.汉代书刻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鑫(1985—),男,汉族,山西忻州人,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