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培育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思想道德的过程中,德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小学生所有的学科中能够最直接接触思想修养内容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思想修养的重要性,有效地将学生塑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语文教师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语文知识教学与德育并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来阐述如何在语文知识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 键 词]小学语文;德育;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5-0116-01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与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道德品质健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储备量。
一、深挖教材当中的德育元素
语文教材当中凝聚了中华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字文化,而在文字瑰宝的背后是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品德,是中华浓厚文化品质的浓缩和精华,因此,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教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挖掘知识背后所含有的优秀品德,实现语文知识与德育内容的相互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教材当中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优秀文化品质,从而使得语文教材的利用率最大化。
例如,教师在讲授《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除了这节课本身的内容以及文章当中的生字词之外,也应当挖掘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浓厚的爱国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样地,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除了挖掘背后的爱国热情,教师也应当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向学生灌输責任意识、国家担当等深层次的爱国情感;在讲授《我不能失信》《中彩那天》等课文时,教师应当挖掘课文当中暗含的诚信的重要性的思想,并在教学中结合文中内容,使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做一个诚信的好少年;而在讲授《给予树》等文章的时候,教师应当看到文章中含有的助人为乐的思想,并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发扬献爱心、乐于帮助他人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不难看出,在语文教材当中除了语文知识之外还包含丰富的情感内容,这些情感内容与小学生德育的要求是相互切合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深挖教材中隐含的思想品质,将语文知识教学与德育更加自然地结合。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隶属于“听、说、读、写”语文四大基本能力之一,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时,是将自己的写作技巧与语文知识以及自己的思想进行综合性训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元素的渗透,就不可能不利用作文教学这一重要元素。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多听、多看、多感觉,并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笔墨之中,将自己的思想进行记录,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锻炼自己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深化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真人真事的记录中感悟亲情的可贵、友情的宝贵。而且学生进行写作,能够使教师观察到他们的道德发育情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德育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我最亲爱的人》作文写作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对他们的照料,促进学生感悟父母的艰辛,从而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美好品德,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将德育元素渗透其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使文章不再平铺直叙,而且使学生在思考中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总之,在语文知识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元素,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接受品德教育不会显得突兀,也不会引起学生的不适,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亚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27.
[2]李四军,刘望姣.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华夏教师,2018(8):4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