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少教多学”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1181
王建梅

  [摘 要]探讨“少教多学”理念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通过在课堂中采用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发展性地“教”,从而引导学生达到“多学”的效果。“少教多学”作为一种古老的理念,却蕴藏着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精神元素。

  [关 键 词]“少教多学”;美术教学;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5-0081-01

  一、如何在美术课堂上做到启发性地“教”,从而引导学生达到“多学”的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可见“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少进行灌输式的“教”,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

  那么如何做到启发性地教?首先,课前预习很重要,预习内容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于是每次课前我都会提出一个有趣的预习内容,比如人美版六年级下册有一课《拟人化的动漫形象》,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是:“看一部有拟人设计手法的动画或漫画,然后课上给大家讲讲你看的是什么动漫,里边的动漫形象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是用的拟人手法。”这样的预习内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以学习为理由的机会我相信他们大多数都不愿意错过。其次,就需要教师备好课上的每一个具有引导性的环节及提问部分,做好这点尤其要关注学情。在设计问题时要灵活多样,让每位学生有机会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也有机会合作,探究动脑完成任务等。另外,课堂评价以及作业评价也都需要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比如《装饰色彩》一课设计中有个问题是:“对比装饰色彩与写实性的色彩,你更爱哪种色彩搭配的感觉?为什么?”学生的回答都很简单,比如“我喜欢装饰色彩,因为它色彩艳丽”之类。我快速观察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然后给出的评价语是:“回答简练又准确。”接着我又尝试继续谈话引导:“我看你的书包装饰感十足,感觉你应该在装饰色彩方面了解得更多,我们大家都想听听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没想到这招挺管用,学生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她对装饰色彩的认识。所以课堂引导要灵活,还要随机应变。

  二、如何在美术课堂上做到针对性地“教”,从而引导学生达到“多学”的目的

  这里的“教”即教师不要笼统全面地教学,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

  在美术课堂上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针对性”地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提前设计好预习内容,学生要先学,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其次,“针对性”地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紧抓重难点,一节课时间有限,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学有所得呢?学生能自己看会的,经过思考预习也能会的老师都会一带而过,学生需要老师帮助的重难点问题,教师要想各种好办法来解决。再次,“针对性”地教需要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时都要考虑到学情,例如:提到的课堂问题,哪个问题,让哪部分同学回答,可提高学习自信心;哪个问题,只有哪部分学生可以解决等。只有对这些了如指掌,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做到创造性地“教”,从而引导学生达到“多学”的效应

  这里创造性地“教”即集中时间和精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帮助、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的教学需要集体力量,教研组的每位教师共同合力研讨美术课程,大家遵循“探究性、问题性、生活性”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与教学内容展开深层的“对话”。集体备教案,磨炼教学设计,在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取需要的知识,这样合作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更完美更符合学情。

  四、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发展性地“教”

  发展性地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求。在我国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互联网如此发达,学习渠道多样的社会现实面前,作为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丰富头脑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一位无法开启自己智慧的教师又如何引导学生有更宽广的、深度的视野呢?另外,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循序渐进,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是不赞同拔苗助长的,作为美术教师,引导孩子爱上美术,养成爱观察,细品味、热爱生活的好性格更重要,这才是一种发展的眼光。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古老的理念,却蕴藏着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精神元素,我们有理由相信,用“少教多学”来指导教育教学是美好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那就是将这样好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心,贯穿于行。

  参考文献:

  [1]陈威.小学儿童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英]伯特蘭·罗素.教育和美好的生活[M]. 杨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