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滇西抗战爱国主义精神解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0343
刘吉红 左艳

  [摘 要]从抢修滇缅路、华侨华裔支援抗战、壮烈远征军和多民族共同抗战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滇西抗战的抗战史实,深入分析了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 键 词]滇西抗战;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170-0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团结奋进,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壮大。滇西抗战,亦称滇缅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关乎国家安危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我方军民始终团结一致,不畏牺牲,用鲜血和生命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捍卫了民族尊严,谱写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宏伟史诗的精彩篇章。

  一、抢修滇缅公路——国难当头 匹夫有责

  滇缅公路是一条应抗战需要而生的公路。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急剧变化,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认为我国沿海交通口岸必将难保,要想摆脱日军的封锁,打通中国经缅甸至印度洋通道,修筑滇缅公路,势在必行,遂向蒋介石建议即刻着手修筑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在我国境内分东西两段,抢修滇缅路主要指修筑其西段工程,即下关经漾濞、永平、保山、龙陵、潞西至畹町段,其长547.8公里,地处我国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工程之艰巨为世界罕见。1937年12月滇缅公路西段开工,在抗日救国的号召下,来自滇西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等10多个民族的20余万民工,自带口粮和工具纷纷赶到工地,在崇山峻岭间,搭草棚、住洞穴、栖草丛,昼夜赶工[1]。他们用锄头、大锤、刀斧等原始农具挖山开路,用扁担、背篓、粪箕等工具以肩挑人扛的方式搬运泥土和石块;他们烧石灰、烧黏土、自制土水泥修建桥涵,用人力拉动石碾子进行分层滚压铺路,劳动强度超乎想象,终于于1938年8月31日以牺牲3000余人为代价抢通了滇缅公路,打通了我国的抗战生命线,为滇西抗战乃至全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我中华民族普通民众爆发出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他们把修路看作抗日救国的具体行动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计得失、不畏牺牲,积极投身其中,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内,克服种种困难,穿越重重“瘴气”,抢通了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英雄篇章。他们默默无闻,籍籍无名,却敢于牺牲、敢于奉献,在民族大义面前,甘于用生命去维护民族尊严,充分体现了我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甘屈服的抗战决心和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2]。

  二、华侨华裔支援抗战——赤子情怀 功昭日月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海外华侨亦迸发出强烈的救国热情。他们以多种形式展开了规模空前、时间持久的抗日救国行动。在这股救国热潮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亲自回国参加抗战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即“南侨机工”。1938年10月,我国沿海诸港口相继遭到日军封锁,广九铁路和滇越铁路也先后被切断,新抢通不久的滇缅公路成为我国对外交通的唯一国际通道。在当时我国技术熟练汽车司机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为保证滇缅公路的畅通,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应国民政府请求于1939年2月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广大爱国华侨纷纷响应,先后有9批3192名华侨机工回到祖国[3],奔赴滇缅公路。在這条坡陡、弯急、瘴疠重重且时刻受到日军轰炸威胁的“抗战输血管”上,南侨机工栉风沐雨、夜以继日,克服千难万险抢运抗战物资。据有关资料显示,自大批华侨机工参加军运后,滇缅公路军用物资月运输量由原来的1000吨猛增至10000吨以上。1939 年 7 月至 1942 年 7月三年间,由滇缅公路运入国内的抗战物资就多达 452000 吨[4]。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华侨机工更是直接担负起运送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撤退的艰巨任务。华侨机工回国参战大大提升了滇缅公路的运输能力,为支援我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在个人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南洋华侨始终心系祖国安危,心系民族存亡,纷纷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与祖国人民风雨同舟,共赴国难,在祖国最需要、最危难的时刻,用自己的行动、鲜血和生命同敌人展开顽强斗争,谱写了海外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他们伟大的爱国情怀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深刻诠释了我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精忠报国、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三、壮烈远征军——殊死拼搏 民族脊梁

  远征军作为滇西抗战中我国对日作战的核心力量,与敌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2年2月,应战争形势需要,10万远征军疾驰缅甸,与盟军共同作战。本次出国抗战,远征军在英军掣肘、武器装备落后等不利形势下,虽惨遭失败,但依然在报效国家、献身使命战斗精神的支持下,取得了同古、斯瓦、仁安羌等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行动。1942年4月29日,日军攻陷缅甸腊戌,远征军被迫分两部撤退至印度和我国云南境内,10万远征军仅剩4万余人。撤退后的远征军分别进行了补员与整训,积极准备反攻。1943年10月,印度境内的远征军首先发起反攻,经过连续17个月的英勇进攻,解放缅甸领土 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国内远征军亦强渡怒江,夺取松山,攻克腾冲,光复滇西失地 8.3万平方公里[5]。反攻作战虽取得了最终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尤其是在滇西,日军凭借横断山区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筑有大量坚固的永久性、半永久性防御工事,致使远征军的反攻作战异常惨烈。在腾冲战役中,敌人利用民房家家设防、巷巷筑堡,致使腾冲战役“尸填街巷,血满城垣”,远征军以阵亡9168名将士的代价歼敌1800余人,光复腾冲;松山战役,日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且工事完备,远征军鏖战90余天,经过大小几十次战斗,终克松山,敌我伤亡比高达1:6;龙陵战役,历时5个多月,经过反复争夺,始得收复[6]。

  从1942年初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到1945年远征军与驻印军成功会师芒友,先后投入40万大军奋战在滇缅战场,他们前仆后继,奋勇向前,付出了伤亡近20万人,数万官兵埋骨异国他乡的惨重代价,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远征军从最初失败到最后胜利的艰苦历程,不仅反映了远征军百折不挠的抗战决心,更昭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民族气节。

  四、多民族共同抗战——团结一致 共御外敌

  滇西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在怒江沿岸及其以西区域,世居民族就有汉族、傣族、彝族、德昂族、傈僳族等10多个民族。1942年滇西沦陷后,滇西各民族群众在抗日救国的号召和爱国情怀的驱使下,积极行动起来,先后组建了以腾冲爱国人士张问德、刘楚湘为首的腾冲县抗战政府和腾冲县临时县务委员会,以傣族土司刀京版和龚绶为首的滇西抗日游击队第一路与第二路军、以潞江宣抚司线光天(傣族)为首的“滇西边区自卫军潞江支队”、以龙陵爱国志士朱家锡为首的“龙潞游击队”等10余支敌后抗日武装队伍。在远征军游击队的支持下,这些武装队伍同日军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直接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除参与武装斗争外,滇西人民在保证远征军后勤供给方面也竭尽全力。据不完全统计,仅1944年,单保山县就供应军粮3080万斤、猪牛羊等肉类46万余斤[7],其他豆料、柴薪、木料、炊具等均不在少数。腾冲、龙陵等位于沦陷区的人民也不顾自身饥寒,积极纳粮捐献,其中腾冲人民供应反攻部队军粮约830万斤,马料约210万斤[8]。在赶运军粮弹药、抢送伤病官兵的任务中,滇西人民更是勇于担当,据有关资料显示,滇西抗战期间,保山县先后派出劳工416万余人次(以1人1工作日计1人次,下同)、临时劳工5.5万余人次、死亡劳工3854人[7]。而腾冲县人民仅为赶运怒江以东户帕至腾冲的军粮,就伤亡惨重,致使户帕成为当时腾冲人户户都怕的地方。

  没有滇西各族人民的支持,就沒有滇西抗战的胜利。面对日本铁蹄的侵略,在民族大义面前,滇西各族人民尽弃前嫌、共御外敌、克己奉公、舍生忘死,对滇西抗战抱以巨大热忱和支持,用空前的民族大团结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赞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滇西抗战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共御外敌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数十万军民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我中华民族宁为玉碎、顽强拼搏的抗战精神和同仇敌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教育性,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我们应该高举爱国主义精神旗帜,充分挖掘滇西抗战所蕴含的精神财富,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家德,蔡泽军,张愚.滇缅路的修建和作用[A].天地正气血肉丰碑[C].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2]雷娟利,朱敏.微观史学视野下滇西抗战文化遗址资源的特点与探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4(3):37-41.

  [3]夏玉清.试论抗战时期“南侨机工”的人数与构成[J].东南亚纵横,2016(6):68-73.

  [4]刘晓峰.赤子丰功永昭日月: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实[J].八桂侨刊,2005(2):39-40.

  [5]李跃新,孙颖.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一役: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J].延安大学学报,2006(1):85-90.

  [6]郭来喜. 抗日战争艰难期云南人民的重大贡献:以建设大后方对外通道和支援中缅印远征军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5(4):1-6.

  [7]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8]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腾冲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