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究家校合作模式在初中德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0554
罗昶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生的道德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初中德育工作自然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从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合作进行深度探索,旨在全面分析家校合作模式对初中生德育的意义,以达到重塑初中生道德品格的目的。

  [关 键 词]初中生;家校合作;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079-01

  现阶段初中生的品德教育并不乐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生的道德水平愈发受到重视。在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仅仅靠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进行教育,是很难完成的。家庭、学校缺一不可,需要双方协同合作,整合资源,才能最大化发挥教育职能。学校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阵营,家庭是支持教育的后备力量,双方协调统一,才能培育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利用“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对家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家校合作”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

  1.经济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家长为了给孩子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将大量时间花在工作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将教育子女的工作,完全撒手交给学校。须知道,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保证,更需要家人的陪伴。

  其次,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缺失,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品德教育。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偏多,家长对孩子寄予极大的希望。初中生在完成学校的课业之后,还要到各种强化班、培训班进行强化学习,但学生的道德品质却得不到发展,家长与学校及老师的沟通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讨论上,这无异于断足而行,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2.对“家校合作”模式理解不到位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師和家长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种“重学习,轻思想”的教育观念,直接导致学生在德育方面极其匮乏,影响了学生的德育水平。如,召开家长会、亲子活动会的时候,家长大多会以工作忙、外地出差为由推掉;在教育一些学生时,学校并不能及时跟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此外,学校跟家长反映的情况,大多是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通过以上描述不难发现,学校和家庭对“家校合作”模式认识局限,这也是学校方面和家庭方面对学生教育的缺陷和不足。

  二、构建“家校合作”模式的策略

  1.远程家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现如今,学校生源来自天南地北,教师逐个到每个学生的家庭进行走访显然不切实际。为了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性格特点,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微信、QQ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同时,家访的对象也要有选择性。如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及德育方面有需求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学生具体对待。利用远程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并且跟家长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提升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性。

  2.合作专线

  为了方便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可以开通家校合作专线电话。安排工作人员,为学生家长提供教育服务,专门为家长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品德方面的问题,给予家长专业的指导,帮助家长发挥家庭教育职能。此外,热线电话24小时提供服务,无论周末,还是寒暑假,都会有值班人员进行接听。学生在离校期间,安全也能得到保障,进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3.家长俱乐部

  学校与家长要经常联系,建立轻松而有效的互动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平台。在线上交流的基础上,还可以在线下经常举办一些家长联谊会,家长之间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分享教育心得,面对面交流和谈论,以求探索更有效的解决策略。此外,还可以针对近期学生存在的典型德育问题进行广泛讨论,给家长一个独立自主的教育平台,有针对性、计划性地探讨教育方式和解决策略,拉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家校合作模式的构建。

  总之,初中生的品德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两方的协作,家庭与学校要明确“家校合作”的教育内涵,积极促进家校合作模式的构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完美的保护屏障,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为教育核心,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涛,丁薇,张少龙.创建家校合作新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促进成长型家长(家庭)形成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7(1).

  [2]殷凤.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定位及功能归位[J]. 教学与管理,2013(1).

  [3]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