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简·奥斯汀开启了文学创作中以女性为主导的大门。由先前男性主导的文风逐渐过渡转变,进而为女性存在的意义进行申诉,呼吁大众关注女性,真正地学会尊重女性。她的作品大多反映女性的生存与发展,对女性文学的兴起起到了奠基作用。《理智与情感》发表于1811年,是奥斯汀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她明确表达了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就是达到理智与情感的融合,二者保持一种平衡。上世纪80年代,批判主义文学日益兴起,特别是结构主义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相结合的女性主义叙事文学的诞生,对解读女性文学提供了新途径,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体味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女性文化观
(一)女性文化观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思想潮流也愈发转向多元化,于是女性有了更多表达观点和看法的权利,女性文化在多元文化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女性也由生活的配角变为主角。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女性的感悟与笔下的触觉要比男性更为细腻柔软,观察事物和描绘事物的语言也更加有自己的想法,女性文化观念是站在广大女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就格外具有女性思维特点。(二)女性文化观产生的本源
女性对生命个体的感觉是具有母亲般柔情和刚毅的,她们往往具有生命尊严之上的观念。女性孕育生命,就使得女性光辉绽放,内心渴望美好幸福,女性主体也会比任何人都尊重和敬畏生命。当然女性本能地也会对生活进行不确定选择,会对理智与情感的抉择感到困惑不解。内心世界的天平,会在明知主观理智是正确的情况下,对客观情感犹豫不决。细腻的情感有时也会影响内心对外界事物的准确判断,但也正因如此,才让人感受到人文主义的关怀和社会的美好。人之所以是高等动物,除了会思考、行动灵便,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有一丝良善,这份善意使我们与别的生物不一样。(三)独特的女性视角
女性文化观就是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去理解思考文学作品,这种观念没有明确的是非对错,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赋予了种种感情因素,在善意的驱使下进行判断赏析。或许这样的文化观缺乏一份冷酷的公正,却更容易赢得大众的好感,引起社会的集体共鸣。严苛的规则适用于法律,却不适合放在文学领域,因为文学的迷人之处就在可以随心,因为思想无人可控,在脑海中可以尽情思索自己的想法,创造自己的极乐世界抑或是伊甸园。二、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
这本小说整体是很完整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是鲜活生动的。每个人物都很出彩,主角配角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性格也是丰富多彩的。姐姐埃莉诺大气沉稳,很有长姐风范,内心情感很多但屈从于现实,总的还是遵循了理智,理智大于情感是姐姐的标签,我想这个人物也是奥斯汀的化身,作者期待理智与情感的平衡,于是赋予姐姐这种把控能力,在理智与情感的支配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而妹妹玛丽安娜则是情感的化身,坚信爱情的力量,甘愿为爱情牺牲奉献,当心里有喜欢的人时,对即使英俊帅气的布兰登上校也不改初心,故事本该是美好的,可惜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妹妹朝思暮想的爱人并非良人,只是一个不忠于感情也变化多端的骗子,这样的打击也让玛丽安娜看清了威洛比的嘴脸,曲折地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作者在构思作品时添加了很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和典型场景很有帮助。比如,在姐姐埃莉诺初到伦敦与爱德华再度相逢时,理智始终压制着情感,她没有过多地表现欣喜若狂,面对自己动心的爱人诚挚地表露爱意,她一直明智的思考从未受情感的干扰,她是聪慧的女子,在爱情的浪潮一遍遍地冲刷心房时,始终冷静隐忍,她具有英国古典的含蓄美,在倾听露西与爱德华的甜蜜过往时眼神中明明蕴藏着悲哀与哀伤,脸上还要保持镇静;与爱德华相遇心中纵使情绪满溢,面上还是不动声色,伪装着如遇陌生人似的优雅。
理智与情感的题目就为主人公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埃莉诺代表理智,妹妹玛丽安娜就是爱情至上的情感追从者,玛丽安娜遵从自己的心,热情地追求着自己认为的伟大情感,即使飞蛾扑火也无怨无悔。但是这个女孩不单纯是爱情的盲目者,她心中还是有一个标杆在衡量,当得知威洛比是一个对感情极其不负责任的人时,伤心过后就是不沉迷其中,选择抽身。也正因为她敢爱敢恨的鲜明爱情观,情感与理智在巧妙融合后,她也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获得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三、女性文化观下的《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这部伟大的作品需要细细品味,从女性的文化观着手才能更好地品读其中的精粹。玛丽安娜有句台词是这样的:“我读越多书越可能遇到真正的爱情。”与此在后文对应的就是布兰登上校听着美妙的歌声踏进教室,迎面看到弹钢琴的玛丽安娜,阳光打在玛丽的脸庞,地面被阳光晕染,轻舞的手指在钢琴键上跳跃,朝气蓬勃的爱情在那一刻播撒了种子。这大概是遇见爱情的模样,你遇见她时,她光彩明媚,是美好的化身,给你带去奇妙的感觉,唤起体内沉睡的萌动。妹妹的明艳动人,在不懂事的年纪肆意妄为,这份洒脱是众人所羡慕的。然而几番阅读下来,才能感觉到作者分明将喜欢倾洒在了玛丽安娜的姐姐身上,她在喧嚣的世界里沉默着,没有照人的光芒、年轻的脸庞,只是在角落里支撑着家庭,隐忍着自己的哀伤,为妹妹们挡风挡雨,带来希望。埃莉诺这样善解人意的女子在年少轻狂阶段并不常见,更多时候我们选择做玛丽安娜,宁愿少不更事也不愿承担沉重的责任。但岁月长河静静流淌,我们会渐渐成长,走回理智的道路。
情感在人生某一阶段终会屈从于理智,都说成长是一种不得已的妥协,我想说这不叫妥协,因为成长让我们忽然间明白曾经的玩笑是多么不堪一击,生活的磨难会将我们的棱角一点点磨平,而这个过程必定伴随着疼痛。
21世纪的爱情远不如父母年轻那会儿简单纯粹,年轻人的爱恋充满新鲜刺激,这样的爱情活力无限却也存在许多不足。大家对爱情这样缥缈的情感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只愿享受甜蜜却很难共苦难,对爱情也缺乏起码的敬畏。年轻人的速食爱情观更是令人震惊。如果用《理智与情感》来评析当下青年的感情,只能说情感远大于理智,而所谓的情感也是轻浮的没有思索的,据相关数据表明,早恋正趋向幼龄化,而恋爱人群对喜欢的定义也过于浅薄,对感情本身所要担负的责任知之甚少。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未来属于年轻人,我们国家的当代青年应从自身做起,学会自律,学会用理智来约束情感,用理智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理智与情感》中沉稳大方的埃莉诺广受赞誉,但作者本来意图绝不是宣扬理智统治情感,用理智去克服自身情感,过于感情化是危险的。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过于理智的背后也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阴影,同样不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所以取得理智与情感的平衡才是重中之重。这也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其实奥斯汀对理性的看法一直都是辩证否定的,即既赞成又批判。理智与情感一样难把握又难驾驭,如何使二者巧妙结合,是我们大家今后应该思索的问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