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化的特质与本真的生活质感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9462
[摘 要]常星儿的小说创作以感悟童年生命的方式触摸时代的脉搏,其精巧的构思体现出高超的艺术追求。他聚焦于童年生命体验,以深情的笔墨描绘少年精神世界,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乡村少年的生活状态,表现文化建构的理想。常星儿的小说不仅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成熟的创作范式,更具有精神高度的意义。

  [关 键 词]常星儿;童年世界;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1-0012-02

  优秀的儿童文学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个民族文化振兴的重要元素。儿童文学是“作家进行自我生命的深刻表现的文学”[1],只有走进儿童的生命空间才能把握儿童的心性,才会有对人性和人类未来命运的深邃目光。

  纯粹的文学操守和强烈的道德意识使常星儿的写作厚重扎实,其小说创作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底。他将笔端深入童年世界,以感悟童年生命的方式觸摸时代的脉搏。其精巧的构思体现出高蹈的艺术追求,质朴的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沉而饱满的意象具有强劲的生命活力,因而赢得许多少年读者的心,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一、诗化的特质,别致的人文色彩

  对土地的观照、思考和反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层面。故乡辽西沙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塑造了常星儿的艺术个性与创作风格。作为一位执著于故土的作家,常星儿与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脉关系。在常星儿的小说里,那些纯朴刚强的人物内心有着最柔软和细腻的情怀,朴素贫瘠的乡村蕴蓄着令人难以想象的现代张力,这些作品由此带有诗化的特质。

  长篇小说《走向棕榈树》通过对质朴的沙原少年的刻画,剖析了那些普通人物艰难的心路历程,从中折射出辽西地域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困境。辽西沙原是与内蒙古相邻的较为贫困的半农半牧区,沙原少年的艰苦生存在常星儿笔下并无沉重阴冷的感觉,而是闪耀着理想主义的乐观色彩。他们蓬勃的生命力一如无际的沙原上顽强生长的植物,其喜怒爱恨也如这块深沉的土地上浓烈鲜明的色彩。

  故乡的风物在常星儿饱含真情的文字中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他热衷于描绘沙原上流动的画面,充满诗意的美感。一群群的云朵“舒缓地飘在寂静的沙原上,像是一群奔跑的羊群。它们跑在蓝天上,把影子投下来,拭擦了蓝天,也拭擦了辽阔的沙原”。辽远纯净的天空,羊群般飘忽不定的云朵,从云端跌落的雁鸣在回响旷远寂静的沙原,空气中弥漫着飘着青草和野果的香味,快乐而充满诗意的童年游戏……这一切在常星儿笔下流溢着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常星儿笔下,故乡的土地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沙原的早春色彩鲜润,清澈的柳条洼,白色的沙滩,青青的野草,红艳艳的花朵,挺拔的黄柳,这里是孩子们快乐嬉戏的地方,也是植物和鸟儿的乐园,作家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大自然中生机勃勃的童年。孩子们的筐里装着婆婆丁、苦麻子和水鸡菜,三道眉、百灵子、水老鸦和野鸭子这些鸟儿欢快的歌唱为春天增添了迷人的乐章。草垛也是常星儿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用以寄托作家对故土的无限深情,表现善良美好的情感,也是沙原人民博大的人格力量的象征。《走向棕榈树》中的草垛“金黄灿烂,好像草垛的每根草都蓄足了秋阳的光辉”。爷爷高大的蒿草垛成为村子的路标,是一段丰盈充实的时光的真实记忆。

  常星儿的小说写景状物文字精美,善于营造诗意盎然的优美意境。月光下静谧的沙原被作家以如梦如幻的文字呈献给读者无法言说的神奇之美:桔红色的月亮 “硕大浑圆,鲜艳欲滴 ”,远近绵延起伏的沙岸和沙山,树木和蒿草都“一半沐着红蒙蒙的月光,一半蒙着浓厚的阴影”。在这动态的画面里伴有自然界里种种奇妙的声音,有夜行鸟的啼鸣,有清晰的涛声,闷雷一般的沙岸崩塌声,甚至还有“河滩漩涡冲刷苇叶的沙沙声”。月亮、树木和蒿草等寻常的自然景观在作家诗意的描绘中成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存在,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抒情气息。

  二、温暖的情怀,童年生命的体验

  儿童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是表现儿童纯真善良的天性。唯有坚守儿童文学的精神高地,才能呈现本真纯美的童年世界,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孩子们成长历程中的心灵归宿,是他们坚定乐观面对人生的力量源泉。常星儿的小说聚焦于童年生命体验,以深情的笔墨描绘少年精神世界,表现文化建构的理想。因此他的小说不仅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成熟的创作范式,更具有精神高度的意义。

  常星儿曾经当过教师,他始终关爱孩子,对童年写作立场的坚守使他怀着满腔热情书写千变万化的世界中的永恒,比如对纯真与美好的向往,对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追问,对诚信、友善、正直和博爱的礼赞,这些既是常星儿小说的叙事目的,也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

  具有诗人气质的常星儿关注少年生命中最深刻的思考和体验,对童心的尊重和了解使他能够以精彩的文字生动传神地呈现少年心灵种种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善良的人性和纯真的友情是常星儿小说的恒久主题,他热情礼赞少年时代最美好最温暖的情怀。常星儿塑造的少年形象往往在面临困境时表现出比他们的父辈更多的沉着和淡然。《白鹭别墅》中的小川在父亲最失意的时刻表现得乐观洒脱,他把父子二人在苦艾甸上垒起的简易土垡小屋命名为白鹭别墅,暗淡的生活中便透出一缕温馨和暖意。

  爱情是许多成长小说并不刻意回避的主题。常星儿的一些作品敏锐地捕捉到少年时代心灵的悸动,以诗化的语言描绘少年男女内心的情感波澜,那是青春琴弦上奏出的美妙音符,是人生中最温柔的感动。爱情会赋予人勇往直前的力量,怀着对枫林之约的甜美期待,大更将一篇篇作文不断寄往远方的杂志社。这部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片段当属深秋枫林中的那段描写,少年甜蜜而痛苦的心境被作家富有音乐美感的文字徐徐述说出来,呈现出诗意的柔软:

  枫叶悄悄地落下来。它们落在我的脑袋上、肩膀上、手臂上,一片、两片、三片……

  起风了。

  枫林里响起了沙沙的响声。那响声极有韵律,像轻风抚过琴弦,又像谁在低声浅唱,还像众人在窃窃私语。

  这段生动的心灵写真将一个陷入苦闷的少年内心世界表现得真切自然。焦灼的渴盼,浓重的失望,这些复杂的情绪被作家层层推进地叙述出来,主人公的心境与充满诗情的自然环境渐渐形成巨大的落差。晚秋火红的枫林象征着青春时代热烈的憧憬,纷纷飘落的枫叶则是少年失落心境的写照。色彩与声音的完美结合使这段心理描写产生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悠扬的旋律回旋往复,余音袅袅,如同一首浅唱低吟的轻音乐,浪漫而唯美的意境特别能够拨动少年读者的心弦。

  三、乡土的叙事,本真的生活质感

  常星儿的小说是在广阔的沙原背景之上展开乡土的叙事,呈现岁月的浑厚与沧桑。强劲有力的北风,呼啸远去的濤声,火红醉人的黄昏……沙原上的日子有时似乎蒙着一层沙尘,然而抖落掉这些尘土之后,生活最本真的质感便清晰可见。

  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自然界中一切生灵的礼赞和热爱是常星儿小说的共同主题。他的作品中时时出现欢快的鸟儿,奔跑的动物,它们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存在,他的人物在与这些生灵亲密的交流中汲取成长的精神力量。短篇小说集《回望沙原》中人与自然的亲密默契使这些作品既有“八百里瀚海”的雄奇风姿,又有平凡岁月中令人动容的温馨场景。沙原上的人们喜欢大雁,更喜欢沙百灵。大雁的来去使人们想到离别的无奈,而活泼的沙百灵总能给疲惫的旅人以力量。《一个男孩的河流》中的大更和何秀儿在红柳滩发现一窝玲珑剔透的沙百灵蛋,虽然他们十分好奇小鸟破壳飞翔的过程,但他们更关心的却是不能破坏鸟儿家园的宁静。

  在常星儿的文学世界里,始终流淌着北牧河这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它发源于一条条流动沙带,流经茫茫沙原,在与风沙的顽强抗衡中艰难地劈出河道。这条河流是生命与力量的象征,也与故乡人民刚毅坚忍的品格特征相映照。常星儿善于营造极具生命本色的意象,简洁而又颇富象征意蕴,比如白杨树和草垛的意象。沙原上最有代表性的植物——嘎拉花 ,也多次出现于他的作品中,是顽强的生命力与希望的象征。这神奇的花朵连接着沙漠与平原,而嘎拉花,在蒙古语中便是给人光明和温暖的火柴。嘎拉花盛开时像轻柔的云朵,为沙原点染一片洁白:“平原上的人看到它就看到了荒凉和孤寂,沙原里的人看到它则看到了希望和生机。”

  对自然敬畏的情愫,对故土故民的深爱以及由此产生的乡恋情结与乡土意识深刻地影响了常星儿的创作,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则则关于人类生存的精神寓言。他的作品中虽不乏悲怆苍凉之感,但绝无颓废虚无的情绪,自尊自强的独立意识充分体现在他所塑造的一系列沙原少年形象身上。诗意与真实,轻逸与厚重,这是常星儿小说呈献给读者的丰富内涵。

  贾平凹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制约着各地的风俗民情,而“风俗民情的不同则保持了各地文学的存异[2]。”作为大自然的存在,地域往往成为作家的叙事策略。常星儿用浸润着地域生活情趣和地域文化情韵的笔触,以丰富的想象和东北人民独具的精神气质来书写童年世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书写包融文化、社会和历史的丰富意蕴。他热情讴歌故乡人民的善良朴厚、忠贞勇敢和乐观旷达的心灵智慧,昭示纯真清澈的童心童趣。他的少年小说可读性强,为成长中的孩子们开辟了一块纯净的心灵园地,使他们深切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成长的意义,因而能深深吸引少年读者和成人读者。

  别致的人文色彩,浓郁的地域风情,饱满深挚的情怀,童年的游戏精神,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使常星儿的创作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乡村少年的生活状态。他的小说将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节奏多变的现代生活和儿童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巧妙融合,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质朴的人情美,具有直抵读者内心深处的感人力量,因此奉献给中国读者一个诗意、优雅的儿童文学世界。

  参考文献:

  [1]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条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童年的星空[M].接力出版社,2011-5:158.

  [2]贾平凹.答文学家问[J].文学家,1986(1).

  作者简介: 王晓雁 (1971—), 女,辽宁丹东人,满族,辽东学院韩朝学院对外汉语教师,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