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丹东市民族团结工作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2467
康金明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辽宁丹东 118000)

1 丹东市民族团结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方法,丹东市民族团结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1 抓制度建设,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建立工作网络机制,点、片、面相结合,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服务体系;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利用政务公开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时机,在主流媒体开设专版专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建立联谊走访机制,召开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座谈会、少数民族联谊会、定期走访慰同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等;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及监督检查纳入到各县(市)区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之中。

1.2 抓载体创新,搭建创建活动平台

以“兴边富民行动”为载体,助推边境地区民族经济快速发展,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以“七个一”项目为载体,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式和内容;以“四个一万”活动为载体,营造社会共同参与创建氛围;以“四送下乡”活动为载体,让创建活动更多惠及少数民族群众。

1.3 抓保障到位,强化创建活动实效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委员参政议政作用,少数民族政治权益得到保障;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利用,在组织上得到了保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开展对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帮扶,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1.4 抓工作难点,拓展创建活动功能

强化责任,确定“落地就管”工作原则。对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窗口服务单位对少数民族工作的落实情况,每年都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动态管理,强化服务制度建设。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较多的村(社区)建立“民族之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及法律等方面的服务;真心帮助,建立有效帮扶工作机制。与外来务工的少数民族群体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

  近年来丹东市民族团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有些部门和干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民族团结工作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还不够扎实;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特别是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创新性还有一定的差距。

2 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民族团结工作

2.1 扎实开展创建活动

抓基地建设,夯实阵地。民族团结进步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场所。丹东市现有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民俗馆、东港市龙王庙镇锡伯族民俗博物馆、丹东市民族学校和龙书院、丹东市清真寺民族团结展览室等4家单位为“丹东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要依托已有的资源,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这些基地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的教育作用。

  抓宣传教育,营造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千变万化,要适应形势,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推进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在新的发展时期,民族团结宣传工作要适应当下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方式,多措并举、形式多样,营造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抓主题活动,突出特色。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是民族团结工作的有效形式。要依托民族团结宣传月、宣传日活动,集中进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的交流、理解和团结。

  抓广泛动员,全员参与。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没有各民族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开展不起来的。要把调动最广泛的各民族群众的参与,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才能取得更大的实效。

2.2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首先,正确认识交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在具体实践中,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

  其次,切实尊重差异。差异性并非不可逾越,共同性不会一蹴而就。当前我国正进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各民族共同因素不断增多,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

  最后,逐步缩小差距。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中朝友好等战略和环境带来的历史难得机遇,结合外在动力和内生潜力,努力发展经济,逐渐缩小民族之间的差距。

3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其中精神力量所产生的效力和作用是物质力量所不能替取的。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用了24个字进行了精辟概括。这24个字,是我们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和践行目标。

  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首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这是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三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五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民族团结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

  大力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我们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当然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

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好涉及民族因素的各种矛盾纠纷,是民族工作中须臾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要严格依法办事。一方面,要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另一方面,要增强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坚持全民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次,要做好事前防范。从可能影响民族关系的潜在性因素、苗头性问题抓起,切实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最后,要加强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齐抓共管,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