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史记》悲剧人物的艺术魅力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2311
朱新宇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江苏南京 210001)

  《史记》总共130卷的内容,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看中在历史进程中每一个人物的突出作用,不仅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展现对生存价值、人类命运的思考,而且能够将这些悲剧人物的性格和最终的命运,与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所盛行的思想观念紧密联系起来。司马迁不仅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同时在记录史实和描写人物中,也透出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1 司马迁:悲剧者的知音

1.1 司马迁的个人经历与《史记》的写作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统治时期之内,汉武帝在历史上实行的是政治高压,整个朝廷上的忠臣都很惧怕他,很少有直言进谏的大臣,但是司马迁却为李陵求情的时候惹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给司马迁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转折,导致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的祸端,不仅给司马迁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而且也给司马迁的思想带来很大的触动,让他感受到历史人物所经受的迫害,历史上那些符合“时代潮流”的建功立业之人,他们自身的性格与当权者产生矛盾,会使他们深陷政治的漩涡而遭受不公。这也是司马迁所同情并与他内心对官场的痛苦感一致的。

1.2 司马迁的历史观与悲剧人物的塑造

司马迁一生都将人生的价值放在首位,他的父亲临终之前将撰写《史记》的责任交付给他,所以,司马迁忍辱负重,在《史记》中,体现了司马迁内心真实的“愤怒”,在这本纪传体通史之中,司马迁把自己的遭遇和作品紧密结合,站在文化的高地上,将整个民族与个人两者之间的命运结合起来,所以,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形象是十分的多元的。

  《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不自省的态度表示批评,指出其失误:一暴虐,失民心;二优柔寡断地处事,用人而疑。《陈涉世家》里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将对人的平等意识和尊重充分展示。陈涉显示出民族的自强不息和敢于冲破旧统治束缚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后世的激励是持久不衰的,而陈涉等最终的悲剧结局又与其性格缺陷密不可分。

2 《史记》悲剧人物的人格魅力

2.1 悲剧人物的精神力量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每一个他所赞赏的悲剧人物身上,都能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高压专治都是造就这样一个个悲惨的结局的重要因素,但是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却不断地往下传递。例如,《史记》中伍子胥身处乱世,在杀父之仇未报之前忍辱多年,最后代表吴国攻打楚国并取得胜利,为父报仇,鞭尸楚王。伍子胥的人生经历与复仇的精神和决心,体现为实现复仇而具有的非凡意志力和过人的才智。

  《屈原贾生列传》里,司马迁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行其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拥有完美的人生理想,与世间污秽相抗衡的精神,最终因自己强烈的自尊和爱国的热情而抑郁投江。

2.2 悲剧人物的生死抉择

司马迁《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在面对生死的时候,无非有以下三种的选择:一是舍生就死;二是忍辱求生;三是长生不死。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之中,选择不同的价值观与精神状态有特别的智慧体现,《史记》中所有的悲剧人物虽然结局不同,但是也都体现了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史记》中选择自杀的人物类型他们所面临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忠臣建立功勋却被陷害、英雄所处的时局不利、遵守诺言慷慨就死等,司马迁对待遭受屈辱但是却不屈不挠、奋起反抗的人持肯定与赞赏的态度,但是因为性格太过于软弱,随即选择死亡的这一种极端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持反对的态度,司马迁说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正是这种超然脱俗的精神品质可与日月争辉。《史记》中的悲剧人物都有如下的特点,就是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之下,存有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并且有改变局势,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不管是面对着怎样的结局,他们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的挣扎与坚韧,所迸发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史记》这本纪传体通史,主要还是把对人物的的刻画放在首位上,那些没有成功的的英雄在统治者的心中可能不被放在心上,但是从司马迁的眼中来说,他们可以在所处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他们山上的勇气我们不得不佩服。

3 《史记》悲剧人物的形象刻画

3.1 着力展现时代背景

司马迁笔下众多的悲剧人物都是在他们所身处的时代背景当中所描写的:信陵君在早年巍峨保护魏国,在秦军想要入侵的时候,立下了赫赫大功,但是在年纪渐渐老去时,却被魏王不断猜忌,在这样的环境中,信陵君郁郁不得志,借酒消愁,最终因病去世。蒙恬在秦朝帮助秦始皇一统六国,修建了北长城,抵御了匈奴南下入侵,但是战功累累也抵抗不了赵高这样的奸佞所害,最终落得了一个吞药自杀的结局。商鞅以霸道受到秦孝公的赏识,实行变法,革除旧弊,推行以后使秦国日益强大,为一统天下提供了基石;可惜秦孝公刚死,触及权贵利益的商鞅便被秦惠王以反叛罪车裂。

3.2 走进隐藏在深部的因素

《史记》在对人物的塑造时,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并没有被时间的表面所迷惑,而是追究这个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找到源头,将《史记》的读者带进引导此历史事件不断向前推进的关键因素中,司马迁将这些元素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并且阐明了这之间的关联,将正确的导向和评判传达给了读者。《史记》中描写英雄人物项羽虽骁勇善战、雄霸天下,但缺少谋略,想凭一股冲劲称霸,可理问题优柔寡断,所以在当时豪杰英雄斗争残酷状况下,拥有妇人之仁的项羽,便被逼到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在游侠形象的刻画中,底层人物郭解行侠仗义, 被汉武帝诛杀满门。《史记》中描述的人物中有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角色,包括英雄人物、仗义侠客、朝廷贵族和刺客等,在如此繁杂的人际关系之中抽丝剥茧,主线十分清晰,一环一环、环环紧扣的将完整的历史事件展示在读者的眼前,从客观的视角中描述人物的行为和形象,并且展现出历史人物的善恶美丑和独特性格。

3.3 对比法和互见法的使用

刻画人物的常用技法是对比,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了凸显悲剧人物,为了使人物形象更突出,经常使用对比等手法。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通过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刻画了项羽形象特点。

  首先是钜鹿之战与鸿门宴中的项羽的对比。钜鹿之战,破釜沉舟的项羽展现了胜秦的盖世功勋。钜鹿一战,项羽反对宋义采取拖延不战的策略,拥兵观望,勇斩宋义,体现其雄才大略和卓越勇气。而在鸿门宴上,项羽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使他错失杀刘备的机会。

  其次是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在垓下之围中,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灭楚。文中对垓下之围、东城之战、乌江自刎三个重要战场的完美呈现,通过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描写了一代枭雄项羽的悲剧形象,用细腻的描写手法记述项羽在四面楚歌、骏马长嘶的惊魂之夜,作为不惧生死的英雄,却割舍不下爱妃虞姬,“泣数行下”是英雄末路的悲哀。而互见法则是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两传中体现,为了揭示楚汉相争的成败兴亡,将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物进行对比:项羽暴虐,高祖抚民;项羽奋战,高祖智计;项羽转弱,高祖长强;最后汉兴。运用两传交织笔法使得人物形象鲜明了许多。

4 结语

《史记》与《左传》《汉书》都是著名的史学著作,但是《史记》却和这两者有很大的差别,更注重的是历史人物个人的价值取向与情感,《史记》中的人物列传,都能隐约看到司马迁本人的影子,但是《左传》和《汉书》却很难看到作者的身影,在司马迁陛下的任务,有很强的文学性特点,在人物塑造的层面来讲,也是无人能及。司马迁在历史人物的身上倾注了他的情感,所以他的《史记》被人们称为“无韵之离骚”。而《离骚》本是诗,所以他的《史记》是一部诗化的历史。他不是冷静客观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而是用诗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在历史人物身上打上了他自身情感的烙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