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生命禁区”的量山斗士
王人天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这是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颂扬孙悟空师兄弟保护师傅唐僧一路打妖捉怪西天取经。
所说的西天就是现在的印度,要穿过古时的西域今天的西藏、青海一带才能到达。茫茫戈壁,莽莽雪原,穿越千年风霜至眼前,魏荣珠和他的地调队兄弟艰难地攀爬在雪域高原,用地质锤敲打着裸露的岩石,虽不是打妖捉怪,却是险境万分,因为他们要把莽莽昆仑、阿尔金山的“生命禁区”俘获,填补该区域的地质空白。
首闯“生命禁区”——雪域高原受挫
在青藏高原的原野上,茫茫雪域,宽广无边,冷风嗖嗖地刮着,藏羚羊在百米之外蹦跳,几辆东风卡车和杂牌越野车缓慢地爬进了羌塘“无人区”。车中坐着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调查中心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魏荣珠和他的同事们,共26人准备通过羌塘北部,穿过郭扎错、帮达错,再越红山达坂,直至黑石北湖,去完成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野外工作。这项工作是他们雪域高原工作的一小部分,整个工作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1999年10月委托给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1∶250000叶亦克幅、黑石北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从图幅上看,所承担的区域分别地处昆仑山中段和青藏高原北缘项目工作区面积6万平方千米,横跨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都是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区。

2000年7月,在中国的其他大多数地方是阴雨绵绵的季节,而在这羌塘高原,却早已是白雪飘飘银装素裹的洁白世界,虽看上去美丽,但开车人必须十分小心,不可丝毫大意,因为在这里到处是沼泽、泥潭、草地、戈壁,一不小心,陷入沼泽、泥潭,就会带来难以想象的麻烦。自进入羌塘以来,他们早已领教过了高原的厚待——被困、陷车的必修课,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一天重复十几次的排水、挖泥、打千斤顶、填石块、垫木板、推车……家常便饭地锻炼着身体。7月13日,一辆解放车陷入泥沼,20个人苦战了5天,却只让解放车前进了1米多,雨雪交加增加了无限困难,直到18日,在大家的努力下才将车拖出了泥潭。面对恶劣环境,魏荣珠等却不能够叹息,只能默默承受,把困难一一排除,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任雪雨肆虐,他们坚决地向更高的海拔进发。可是还没有到达工作区,同事白海军和米广尧就产生了高原反应,咳嗽不停,胸闷疼痛,有时还会感到呼吸困难,由于条件的关系促使项目负责人张振福和魏荣珠做出决定,护送二人下山治疗。20日,他们带着两辆吉普车和几名队员将白海军和米广尧护送出羌塘,到达新藏公路后,由张振福护送病人去叶城,魏荣珠和剩余人员返回驻地。
山越高,空气越稀薄,本来高原的缺氧就够难受了,加之连日的劳累和变化无常的气候更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帮达错临时营地的上空,27日,队友张建中突然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心跳130次,手脚冰凉,脸色发青。这些症状都告诉他们:队友有生命危险。随队医生将最后两支强心针剂给他用上后,已经没有了其他办法,在万分危急时刻,魏荣珠决定启用电台、海事电话等所有对外通讯设备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设在乌鲁木齐市的安全工作站、喀什分站和远在山西的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区域地质调查队等领导进行报告。天黑时候,收到答复:中国地质调查局协调新疆军区动用直升飞机进行紧急救援。然而在他们所处位置海拔高度是5140米,飞机降落就无法起飞,必须寻一块海拔在4500米以下的地方供飞机降落。查遍地质图上周围两百公里的范围,他们都没有找到一块合适的地面,无办法,魏荣珠只得决定亲自带领两辆小车和随队医生护送张建中出羌塘。
8个人在生命的救援路上与时间赛跑,5天5夜里,他们与烂泥斗,与冰水争,与流沙抢,腹泻,咳嗽……7月30日的下午,一辆车陷在了齐腰深的河水中,河水灌满车厢,大家只得赶紧将张建中背上岸。魏荣珠和另一个司机王根根跳入冰冷刺骨的河中,苦战三小时,仍不能将车拖出。最后,他们只得撇下这辆车和部分物资,乘另一辆车赶路,可是司机张作功不干,要求留下看车。魏荣珠咬牙吼道:“把张作功拖上车。”
午夜,王根根驾驶的车又陷进另一个泥潭。魏荣珠下车踩进烂泥,用锹铲车轮下的烂泥,可是铲走一块泥,四周的泥涌来,挖开上层的烂泥,下层的烂泥翻上来,烂泥像源源不断的泉水咬住轮胎不放,弄得王根根犟劲上涌,一边挖一边念:“非挖出来不可!非挖出来不可!”
正在走投无路、欲哭无泪的时候,西藏日土县的小车赶到,他们终于杀出一条活路。
8月3日,魏荣珠等3人离开日土县城,返回羌塘,与留下的9名队友会合,以他的话说就是:“咱们就是爬也要爬回羌塘,死也要和留下的9位兄弟死在一起。”
帮达错天天雨雪交加的气候和高原疾病的发作导致地调队下撤,再也不能进入工作区,山上的9名弟兄服从上级命令撤出羌塘,最后与魏荣珠在半路会合。

六进“无人区”——战天斗地搏极限
第二年,山西省地调院对项目部装备、人员进行补充后再次出发进军西藏高原羌塘无人区。这一次,他们总结了头年的经验,决定避开雨季,趁土地尚在冰封之时的3月出发。16日,魏荣珠与队友们从山西出发踏上了征程,在昆仑山区短暂工作后于4月20日从叶城前往羌塘“无人区”,即被人们称之为“生命禁区”的高原工作区。“生命禁区”即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不能生存之意。5月初,魏荣珠等人到达了藏北羌塘的黑石北湖工作区,却发现一大车24桶油料已经消耗大半,雪域高原道路难行,严重缺氧,耗油量是平原地区的三倍,何况照明、做饭、工作都离不开汽油,倘若油料得不到补充,那么生活都将成为问题,何况还要在极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几个月。于是张振福和魏荣珠商量决定在工作的同时,派人出山补充油料。
进入工作区的第三天,魏荣珠带领司机康元顺、郭建忠出羌塘补充油料。
由于冰封,路好走,900公里的路程三天就走完,在叶城装上油料准备返回时,突然接到山上张振福的电话:羌塘高原上近日一直艳阳高照,冰雪融化很快,路途极易陷车,如按原路返回,危险性很大。听到这个消息,他们不敢走原路了,为了安全保险改走东线绕道。
进入阿尔金山西麓后,山势越来越加险峻,有时车是倾斜着身子通过陡坡急弯,没有路的地段只能靠全球定位仪和地形图寻找路径。19日下午五点多钟,魏荣珠和司机突然听到对讲机里传来康元顺的呼叫:“快停车,车辆侧翻!”一下子,魏荣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赶忙停车奔过去看,原来车陷在了靠峭壁一面的泥坑里,还算好,不然翻朝悬崖那面就不堪设想。他们试图驾车用钢绳拉出来,可角度不对,只拉了一下,便不敢再动。继续在轮下垫入木板、石块,然后是沙土,一晃眼,刚垫进去的石块、木板就不见了,车轮一直在下陷,汽油桶向一边倾斜,右后轮已经悬空,十分危险,必须“卸车”。27桶150多公斤的油桶3个人卸了足足两个小时才卸完,挖出空车后让车前行了十多米,再重新装车出发。
深夜,车在月光下继续前行,满天繁星照着隐隐绰绰的阿尔金山。谁知走不多远,只听“轰”的一声,郭建忠的车也落入陷坑,车身急剧倾斜, 他急忙喊:“快下车!”魏荣珠不知情形,说:“要下一起下!”郭建忠一下急了,带着哭腔说:“不行啊,兄弟!刹车不能放!”魏荣珠下车查看后说:“下来吧,要动都动不了了。”车轮陷进窄沟,悬空,车身架在了沟梁上。又得卸车。康元顺朝着郭建忠说:“你倒不吃亏,我的车卸一次,你也要来一次。”郭建忠苦笑道:“难兄难弟,彼此彼此。”魏荣珠看了他们一眼,苦笑着卸车装车。
车至车尔臣河边遇一木桥,因车载过重不敢通过,只能再次绕道。没想经过吐拉牧场附近时两车同时误入沼泽地,三人只得再次将五六十桶汽油物资卸下,用尽所有的木板、铁板及附近能找到的石块才将两辆车脱离泥沼,可是要想再将汽油和物资装上车,已经全然没有了力气。幸好附近有维吾尔族牧民,他们找到乌斯曼、日杰普兄弟,在他们的帮助下离开了吐拉牧场。
走不多时,一辆车在接近贵州地调院附近的昆仑山区时被掉下来的风扇叶片将水箱打烂了,只好开着另一辆车到贵州地调院求救,无奈没有配件。就在这时,传来山上张振福的卫星电话,大本营的汽油告罄,现将所有剩油集中一辆小车前来迎接。他们不敢耽搁,开着一辆车拉着油去与小车会合。
魏荣珠到了山上,加入“打游击”的工作行列。这里说的“打游击”并不是革命时期的那种游击战,而是指地调队分组离开大本营在野外食宿连续工作。他们走在险峻的尼雅河谷中,深沟险壑,毛驴驮着生活用品和勘探工具,人则负重20多公斤。为了追踪蛇绿岩带,他们必须渡过尼雅河去,然而水流汹涌,无法渡河,只能绕道到上游才能过去。谷中流淌着雪山融化的冰水,非常擅长山地行走的南疆毛驴都不愿再前行一步,何况人呢?魏荣珠背起行李和干粮徒步涉水前进,他说:“假如我们这次调查不能完成,也许今后就不会再有人来了。”为此,他们整整走了4天才到源头。更为糟糕的是,深夜狼嚎声声,住在帐篷里心惊肉跳,毛骨悚然,有时河水突然猛涨,将他们冲得没有住处,只能临时搬走另寻位置睡觉。走了很长时间,一天,他们在谷中突然发现前面竖着一块写着红字的牌子 “地质调查的极限”。看完字,魏荣珠猛抽一口冷气,看来,有前辈到过这里,何况听维吾尔族同胞介绍说进这沟谷的人没有过生还。是进还是撤,面临着一次生命与意志的考验。最后,魏荣珠一咬牙选择了前进,最终攀悬崖走峭壁发现了代表古洋盆消亡残存的蛇绿混杂岩带。
六年里,魏荣珠六进六出雪域高原,搏斗“生命禁区”,每次到了高原上,经受非人的冷酷的恶劣环境,洗脸、洗澡、刷牙、洗头都不敢做,因为不洗才能保护皮肤,否则高原紫外线可以晒爆血管……
成果殊勋—国家主席亲切接见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魏荣珠和他的团队天不负苦心人,从1999年至2011年,用12年的时间最终圆满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首次获得全球最全面、系统的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资料,在构造理论上颠覆了上百年的“西方模式”,重塑了青藏高原沧海桑田演化史,确定了中国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引领了全球成矿理论研究方向。“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魏荣珠成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由此受到胡锦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接见。2013年4月,他又在北京领取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受到习近平主席亲切接见。红旗飘舞,国歌声中,魏荣珠越来越激动……
他是雪域高原的量山斗士!

魏荣珠简介:
魏荣珠,男,1966年5月生,山西榆次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同年参加工作,历任地质技术员、技术负责、项目负责,现任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党支部书记。
曾受表彰情况:2004年5月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6月被授予"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连续多年被山西省地勘局、地质调查院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12月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2011年12月获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特等奖;2012年2月获 “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奖” 二等奖;2012年5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2013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12月被授予第七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荣誉称号;2014年11月被授予第六届“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 荣誉称号;2014年12月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荣誉称号;2015年5月获全国地质矿产勘查行业“十佳最美地质队员”荣誉称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