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突破,成为作家致命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5244
季志敏

  突破,成为作家致命的思考

  季志敏

  

  百竿高节拂云齐,千亩谁人羡渭溪。燕雀漫教来唧噪,虚心终待凤凰栖。李炳银/作

  虽然神情慈祥,可你仔细端详他青迈的双目,确是一位不露声色的严师。身体转好,盛夏跑了黄河以南的市镇考察文玩市场,总忘不下借道京城,从前门外赶往朝阳门以西那个小胡同中国作协老院子,去见上炳银先生一面。只要见上面了,哪怕匆匆离去,揣着他送的书坐在公交车上,你心里也满足地回忆着。

  一位退休的老同志、著名资深评论家,他究竟有什么能叫一个居于远方也清寡的学生去探访他内心安静却藏富矿的清静生活呢?

  记得去年春天,炳银先生来电话关心我身体情况,说是报告文学拉近了我们师生的距离……其实这样的距离,最先是他与你相处时的平实透明和清爽的文学人生有关。是从鲁院课堂开始,彼此由文学引发关于学问的、修养的、使命的、立身的、历史重现的创作话题,他都沉于思索;没有夸词没有阔论,更没有隔山望海式的奇谈。每次极少的言语中,他让你肃立凝思的是,针对任何有关文学的具体解读,他都面对面直抵主题,用最简单明了的朴素词句,把问题具体化,抽出你想得到的问题实质,让人听得清楚,领悟其义。

  许多相识或听过先生课的人都知道,在文学大家庭内,他对报告文学的形态情感尤为突出。他对我说,文学是高贵的艺术,有娱乐的成分不奇怪。但即使是小说,也没必要把它推进晦涩虚空霉雾魔咒的城堡里。或者是整日索居屋内,写些与人类生活无关紧要的灰暗卑琐死气哀呜的东西。任何艺术形式,最终是为了启迪人类的审美情趣。而中国文学的审美则是更高清丰腴的审美。只要你能被作品深刻多变的艺术形象启蒙。比如你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你难道不为作品人物悲美的生活轨迹和高尚人性的复苏所牵引所震撼吗?更何况报告文学的艺术形式,从它一出世,它对历史与现实秉承担当的,便是更直接更广阔更丰满更具审美情怀的责任。当然,即使“审丑”,也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尚情怀。报告文学的悲美力量就在这里!

  知道北京城有位写评论的李炳银,多是从报刋和会议上听到他向善的声音。那时我还年少刚做记者,只要看见他的名字,便停下细读。多年后,不论京西笔会听他讲课,还是后来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对座咫尺,我都静静地被他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清冽朴素的文学气质所吸引。我观察到一个生活细节,他衣着的简洁随意,和他笑容的淳朴亲切,不仅叫你喜欢他这个人,而且读他的文字,文如其人,其人也善朴,便跃然纸上。记得,最叫我记住的,是鲁院学习毕业的文艺晚会上,学员一首首唱着献给他和导师们的歌;一个个男女同学不停和他合影,他只是微笑,只是随唱,哪怕唱不下来,他也是静静地看静静地听。坐在邻桌,我没发现他有任何敷衍和不耐烦。那一晚师生分手之际,虽然他不善唱歌跳舞,但他稳稳坐在窗前,那小素格的长袖衫衬在红光的面容下,让人记住了什么叫炳银老师的素养!夜深了,学生们送他走出院子,他说,别送我,我就是个普通人,不惊动你们,回去吧。外面已经寒凉,他一个人上了车。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认定,他就是我做人行文的师长。他虽不是我们小组的辅导导师,但他是我们“鲁24”全班同学的老师!人和文、人和行、人和品的自然统一,叫我明白了他李炳银是一个叫人透亮叫人舒服叫人记住的文化人、文学评论大师。

  大师的学问,如果没有一个为道端正的出口,那学问会被多少人接受,学而用之呢?

  

  寻章摘句费思量,难论人间短与长。总见斗转星移时,风轻云澹可留香。李炳银/作

  他对我说,写东西的人,写了半辈子,总希望这一次比上一次写得好,有新的变化和新的气象。如果写了一堆东西,泛泛乏味,调门老套,样子尘埃般叫人紧锁眉头,那这样的写作这样的吃苦还有意义进行下去吗?即使你写得再多,有谁愿意去读你不疼不痒的东西呢?

  我问先生,一次辽河生态的书获奖后,友人说,你当记者会抓题材,题材冷门。可是写得有点急,如果别人写还会更好。这位友人的话,至今警醒着我。我也找出了自己的毛病,是结构不巧妙,采访资源没有利用好。她说,好作品首先是好读,心里时刻装着读者才行。

  炳银先生听后笑了。说好读,是泛的概念。怎么才叫好读呢?好读的口味标准不一样,因为好读的受众群体也不一样。好不好读,是问题!但要仔细分析写作的出处——为什么要写这个,而不去写那个?因为这个吸引人吗?

  好作品,必须题材是独特新鲜的,是别人所没有的选择;它具有的陌生性必须是唯一的,给人意想不到的期待和欢喜。反之,别人已写过的东西,你又如何去超越呢?没有超越的写作,意义平平,无非重复而已。报告文学承载的历史责任和现实担当更明朗更丰满,而“选择什么”去写,让人有心读下去,则是作家遇到的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严肃命题。这时寻找“突破的选择”,将成为讲述下一个故事的思想准备。没有“思想备忘录”的写作只是盲目的热情付出,结果不言自明。

  这时,炳银先生耐心地说,实际上,寻找突破后的选择,是为了艺术表现的求新,求新是一个书写者不断思考敬畏文学使其进行下去的基本常识。因为没有求新求变,你就没有“突破下一个”的可能性。

  

  《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右图)李炳银/作

  

  《清正顺和》李炳银/作

  我思考了好久,怎样突破?突破自己什么?我的写作,何处有为?

  先生他笑了,笑得冷静。他说,突破的关键,首先还在选题上,在强大的报告文学思维上,写作观念决定了写作方法。任何突破,是多元而艰难的。而题材选择的运用,是突破写作未知的牛角。我坦诚剖析自己,读书少,不学新东西,肯定无法突破过去。他说,写作是否定自己,放弃满足的艺术。从题材到结构,从故事表述到语言变新,都潜伏在新选择的万花筒中;选择讲什么,怎么讲才好听,已成为你写作成功的前线阵地的突破口。

  随后,先生提到另一个学生作家余艳的选择。他说,领袖毛泽东,中国人谁不知道?红色文学,写得太多了。可余艳选出了新意,写出了别人没有的《板仓绝唱》系列作品。而且她会找突破,找到了别人不敢写更不会写的独特艺术之路。之前余艳已经名扬湖湘大地,而《板仓绝唱》则让她走进了全国读者的视野。我忽然顿悟,乘兴,我说,思维方法要变,题材选择要变,写作领域要变,文学方向要变,艺术结构要变,语言表述要变。领受了先生临海凭风的指导,一转身,变一个新生的自己,叫文学远行他乡!

  世间众生。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喜欢,且记住他温暖的力量和他给学生的清明高盛的富有,这该是今朝文坛多好的事情!我还发现,不论先生参加京城诸多文学会议,还是应邀巡游各地讲学对话,他文气安静款款而行的样子成为他文学行走的标志。他稳于健、端于庄、清于蓝、淡如水、高于塬的气色,何时不是我等同学注目揣摩的阳光景致呢!

  喜见炳银先生交心,还因为他的书法艺术与他的文学人生,同样叫人受益匪浅。他的书法同样饱满端庄秀美,有傲骨而温馨。每次他把他新编的《中国新世纪写实文学经典》《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给了我,还写好了内容颇有意味的书法送我。我诚恐诚惶地收好心仪的佳书,心里像喜得一次欧亚探美的远行。是他的文与字印于我心胸,鞭策鼓舞我做人为文的脚步不偏不斜,迎着他和地球的笑意朝前阔步。

  临走,我说,李老师给我弟弟志凯写幅字吧,他原来也是画画的,可惜做企业,他中断了。他笑说,艺术不是一天两天兴致起笔,它需要日久冬秋踏雪的毅力。书法,文学,绘画,是一个人学问素养恒久的学习滋润结果……听之,我脸发烫。愧疚我们浪费了那么多好时光。

  近年有学者采写研究了铁凝小说艺术和张胜友文学道路。我闪出想写李炳银的评论世界的念头。可他回我说:天气炎热,以静制动为好,防止中暑。我本一素人,不用记忆书写。多次有人要访我,被我劝退。人还是低调安静一些好,但朋友永远以友情为重……

  书房一隅,小巧宁静,叫人心舒畅。分手时间到了,见先生放下老紫砂茶壶,来到书案,蘸笔写下: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说,芟,乃割除,形容人犯错误如蒿草,割了一茬,又长一茬。下句是,学问再多,形似春日冰雪,如何积得高呢?余后又写四字送我诫勉:清正和顺。学生懂其义,其义在高处。这让我又想到,他一关中塬上农家子弟,何以少年翩翩,沟壑踏雪,山一程,水一程,一程又一程,走出黄河古道,走进辽河岸边,军旅夜读,进大上海复旦学堂,再进京都踏入文坛,学富五车不嫌多,修身正气净末丑。他还在行走,缓缓清爽地站在文学大水的岸边,笑傲江湖一身轻,学问诗书总相随。我认定师者思为师,就是炳银先生气正红堂的尊贵样子了。书法记于脑海,叫我剑胆琴心;报告文学晓以心明,叫我铁肩道义,叫我温暖如春,叫我迎着高原冰雪沉思以降。

  

  李炳银简介:

  李炳银(曾用名:李三江), 陕西省临潼县铁炉乡厨李村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主持学会日常工作)、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主编。出版的著作有《文学感知集》《小说艺术论》《国学宗师——胡适》《生活·文学与思考》《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等。作品曾多次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研究成果奖等奖项。《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获“首届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奖”。编辑出版《中国新时期优秀报告文学大系(1977-2000)》、《中国报告文学精品书系》(11位作家专集)、《中国优秀报告文学读本》、《中国新世纪写实文学经典》(2000-2014)等作品近百部。数十次担任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和很多国家部委、解放军与各地各种文学评奖的评委。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